公仲派蘇代對向壽說:“野獸被困才能撞翻獵人的車。您打敗韓國,又侮辱了公仲,將來他若收拾韓國殘局來事奉秦國,自以爲必定能夠受到封賞。現(xiàn)在您卻使秦國與楚國和解,又把桂陽封給小令尹。秦楚聯(lián)合將再次攻打韓國,韓國肯定要滅亡。公仲將親率自己的黨徒,到秦國和您拚命,希望您認真考慮一下。”向壽說:“我把秦楚聯(lián)合起來並不是想對付韓國,您替我把這事告訴公仲說:‘秦韓的幫交是可以締結的。’”蘇代回答說:“有些話想要再告訴您,俗話說:‘尊重別人所尊重的就會受人尊重。’現(xiàn)在秦王親近您的程度,不如公孫郝;他信任您的程度,也不如甘茂。現(xiàn)在這兩個人,都不能參與國事的討論,而惟獨您能與秦王決斷國事,這是因爲他們有了過失。公孫郝親近韓國,而甘茂親近魏國,因此秦王都不再不信任他們。現(xiàn)在秦楚爭霸權,而您卻親近楚國,這將和公孫郝及甘茂一樣走上同一條路。您和他們兩個有什麼區(qū)別呢?別人都說楚國是個多變的國家,可是您卻一定要幫助他們,這是想自求富貴。您不如和秦王謀劃對付楚國的善變,親善韓國防備楚國,如果這樣做就不會有禍患了。過去韓國先把國政交給公孫郝,而後把國政委託給甘茂,這樣韓國才成了您的仇敵。如果現(xiàn)在您提出親韓防楚的策略,就是所謂的外交活動不避開個人恩怨。”
向壽說:“我當然很想和韓國和好。”蘇代回答說:“甘茂曾經(jīng)答應公仲把武遂還給韓國,讓宜陽的老百姓返回家園,現(xiàn)在您又下令收回武遂,想和好太難了。”向壽說:這麼說那麼怎麼辦纔好呢?難道武遂永遠不能收回了嗎?”蘇代回答說:“您爲什麼不依靠秦國的力量爲韓國向楚國求取穎川?這是韓國的寄地。如果您能尋求到手,這是使自己的命令在楚國實行,並且韓國因爲此事一定會感激您。如果您尋求不到手,這樣韓楚之間的怨仇就無法解開,都會爭前恐後地靠近秦國。如果將來秦楚爭霸,您就以攻打韓國的事指責楚國,這是對秦國有利的。”向壽說:“那怎麼辦呢?”蘇代回答說:“這是好事情。甘茂曾想靠魏國奪取齊地,公孫郝也曾想靠韓國奪取齊地,現(xiàn)在您以奪取宜陽爲戰(zhàn)功,再聯(lián)合楚韓使他們相安無事,並且可以指責齊魏的罪過,因此,公孫郝和甘茂都將爲這事失去權勢。”
或謂公仲
[原文]
或謂公仲曰:“聽者聽國,非必聽貴也①。故先王聽諺言於市,願公之聽臣言也。公求中立於秦而弗能得也②,善公孫郝以難甘茂,勸齊兵以勸止魏③,楚、趙皆公之仇也。臣恐國之以此爲患也,願公之復求中立於秦也。”公仲曰:“奈何?”對曰:“秦王以公孫郝爲黨於公而弗之聽④,甘茂不善於公而弗爲公言,公何不因行願以與秦王語⑤?行願之爲秦王臣也公,臣請爲公謂秦王曰:‘齊、魏合與離,於秦孰利?齊、魏別與合,於秦孰強?’秦王必曰:‘齊、魏離則秦重,合則秦輕。齊、魏別則秦強,合則秦弱。’
臣即曰:‘今王之聽公孫郝,以韓、秦之兵應齊而攻魏,魏不敢戰(zhàn),歸地而合於齊,是秦輕也,臣以公孫郝爲不忠。今王聽甘茂,以韓、秦之兵據(jù)魏而攻齊,齊不敢戰(zhàn),不求割地而合於魏,是秦輕也,臣以甘茂爲不忠。故王不如令韓中立以攻齊,王言救魏以勁之⑥,齊、魏不能相聽,久離兵事⑦。王欲則信公孫郝於齊,爲韓取南陽、易谷川⑧以歸,此惠王之願也。王欲則信甘茂於魏,以韓、秦之兵據(jù)魏以郄齊,此武王之願也。臣以爲令韓以中立以攻齊,最秦之大急也。公孫郝黨於齊而不肯言,甘茂薄而不敢謁也,此二人,王之大患也,願王之熟計之也。’”
[註釋]
①聽者:即聽政者,處理政事的人。聽國:即聽於國人,從國人那裡聽取意見。聽貴:即聽於貴族,從貴族那裡聽取意見。②中立:此處指不親齊、魏任何一方而保持中立。③止魏:進攻魏國。④秦王:指秦昭王。⑤行願:人名,秦國大臣。⑥王言救魏以勁之:姚本此句“王”字上有“齊”字,鮑本:“‘王’上衍‘齊’字。”從鮑本。⑦離:通“罹”。⑧谷川:即谷水。
[譯文]
有人對公仲說:“處理政事的人要多從老百姓那裡聽取意見,並不一定要從貴族那裡聽取意見。因此先王從市井中聽取俗諺,希望您也能聽一聽我的意見。您向秦王請求要讓韓國不傾向齊、魏任何一方,秦王沒有答應,您就親近公孫郝爲難甘茂,勉勵齊隊並鼓勵攻打魏國,楚國、趙國因此都成了您的仇敵。我擔心韓國將以此爲禍患,希望您再次向秦王請求允許韓國保持中立。”公仲說:“那要怎麼辦呢?”那個人回答說;“秦王認爲公孫郝親近您,因而不會相信公孫郝,甘茂同您不友好也不會替您說話,您何不讓行願幫您給秦王傳話呢?行願做秦王的大臣的時候很公正,我請求讓行願替您對秦王說:‘齊國、魏國聯(lián)合與分裂,哪種情況對秦國更有利?齊國、魏國背離與聯(lián)合,對於秦國來說,哪種情況會使秦國更強大?’秦王一定會說:‘齊、魏分裂,秦國地位就顯得重要,齊、魏聯(lián)合,秦國就無足輕重。齊、魏背離,秦國就會更強大,齊、魏聯(lián)合,秦國就會變得弱小。’
“我就會讓行願說:‘現(xiàn)在大王聽信公孫郝,用韓國、秦國的軍隊聯(lián)合齊國而去攻打魏國,魏國不敢應戰(zhàn),將土地歸入齊國,同齊國聯(lián)合,這樣秦國就變得無足輕重了,我認爲公孫郝不忠心。現(xiàn)在如果大王聽信甘茂,用韓國、秦國的軍隊防禦魏國攻打齊國,齊國不敢應戰(zhàn),不要求魏國割讓土地就同魏國講和,這樣秦國也會變得無足輕重,我認爲甘茂不忠心。因此大王不如讓韓國保持中立來打擊齊國,大王宣稱要救援魏國來壯大魏國的聲勢,齊國、魏國彼此無法聯(lián)合,一定會長時間遭受戰(zhàn)事的困擾。大王想這樣做,就可以讓公孫郝取信於齊國,替韓國攻取魏國的南陽,換得韓國的谷川歸屬秦國,這是惠王的願望。大王想那樣做,就可以讓甘茂取信於魏國,用韓國、秦國的軍隊防禦魏國來打擊齊國,這是武王的願望。我認爲讓韓國保持中立來攻擊齊國,是秦國最重要的事。公孫郝親近齊國而不肯對公仲說,甘茂受到冷遇而不敢進言,這兩個人,是大王的禍根,希望大王認真考慮這件事。’”
韓公仲相
[原文]
韓公仲相,齊、楚之交善①。秦、魏遇,且以善齊而絕齊乎楚。楚王使景鯉之秦②,鯉與於秦、魏之遇。楚王怒景鯉,恐齊以楚遇爲有陰於秦、魏也,且罪景鯉。爲謂楚王曰③:“臣賀鯉之與於遇。秦、魏之遇也,將以合齊、秦而絕齊於楚也。今鯉與於遇,齊無以信魏之合已於秦而攻於楚也,齊又畏楚之有陰於秦、魏也,必重楚。故鯉之與於遇,王之大資也。今鯉不與於遇,魏也絕齊於楚明矣。齊信之④,必輕王,故王不如無罪景鯉,以視齊於有秦、魏,齊必重楚,而且疑秦、魏於齊。”王曰:“諾。”因不罪而益其列。
[註釋]
①齊、楚之交善:姚本此句“善”字下有“秦”字,鮑本無,從鮑本。②楚:姚本此句無“楚”字,鮑本:“王’上補‘楚’字。”從鮑本。③爲謂楚王曰:有人替景鯉對楚王說。④齊信之:姚本此句作“齊楚信之”,“楚”字爲衍文,刪掉。
[譯文]
韓國的公仲做了相國,當時齊、楚邦交和睦親善。秦王、魏王在邊境上不期而遇,計劃用親善齊國的策略來斷絕齊國同楚國的邦交。恰好此時楚王派景鯉出使秦國,景鯉參與了秦王、魏王的會見。楚王對景鯉非常生氣,擔心齊國會認爲楚國參與了秦王、魏王的會見,私下裡同秦、魏有來往,就想要治景鯉的罪。有人爲景鯉對楚王說:“我向您祝賀景鯉參與了秦王、魏王的會見。秦王、魏王會見,是想要用聯(lián)合齊、秦的策略來斷絕齊國同楚國的邦交。現(xiàn)在景鯉參與了秦王、魏王的會見,齊國沒有相信魏國聯(lián)合秦國攻打楚國的說辭,齊國又懼怕楚國私下裡與秦國、魏國有來往,一定會尊重楚國。所以景鯉參與秦王、魏王的會見,對大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現(xiàn)在如果景鯉沒參與秦王、魏王的會見,魏國想斷絕齊國和楚國邦交的行動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很清楚了。齊國如果聽信了秦國、魏國,一定會輕視大王,因此大王不如不治景鯉的罪以表示齊國有秦國、魏國的支持,齊國一定會重視楚國,而且會使秦國、魏國懷疑楚國同齊國有牢固的聯(lián)盟。”楚王說;“好吧。”於是非但沒有降罪景鯉還提升了他的官位。
王曰
[原文]
王曰①:“向也子曰‘天下無敵’,今也子曰‘乃且攻燕’者,何也?”對曰:“今謂馬多力則有矣,若曰勝千鈞則不然者②,何也?夫千鈞,非馬之任也。今謂楚強大則有矣,若夫越趙、魏而鬥兵於燕,則豈楚之任也哉?且非楚之任,而楚爲之,是弊楚也。強楚,弊楚,其於王孰便也?”
[註釋]
①王曰:此章應爲《楚策·虞卿謂春申》一文,脫簡誤衍於此。②鈞: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爲一鈞。
[譯文]
魏安釐王說:“過去你說‘天下無敵’,現(xiàn)在你又說‘準備攻燕’,這是爲什麼?”虞卿回答:“如果說馬的力量很大,確實是事實,如果說馬能力拖千鈞就不是事實,爲什麼呢?千鈞的重量,不是馬所能勝任負擔的。如果說楚國強大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要說跨越趙、魏,去和燕國交戰(zhàn),這難道是楚國力所能及的事情嗎?再說,楚國不能勝任卻偏要去攻打燕國,這無疑是自我實力的削弱。即使楚國再強大,還是會變得衰敗,這兩種情況哪一種對大王您有利呢?
或謂魏王
[原文]
或謂魏王:“王儆四強之內①,其從於王者,十日之內,備不具者死。王因取其遊之舟上系之②。臣爲王之楚,王胥臣反,乃行。”春申君聞之③,謂使者曰:“子爲我反,無見王矣④。十日之內,數(shù)萬之衆(zhòng),今涉魏境⑤。”秦使聞之,以告秦王。秦王謂魏王曰:“大國有意必來,以是而足矣。”
[註釋]
①強;通“疆”,指邊界。②遊;即“旆”,古代旗邊上下垂的裝飾品。之:猶言於,在。舟:同“輈”,車轅。③春申君:即黃歇,楚考烈王的相國。④王:指楚考烈王。⑤今;猶言即,就。
[譯文]
有人對魏王說:“大王告訴境內的百姓,那些想要跟從大王出征的,十天之內,如果兵器沒有準備好就要殺頭。大王就取下旌旗上的裝飾系在車轅之上以壯聲勢。我爲大王出使楚國。大王等我返回,就出兵。”春申君聽說後,對魏國的使者說:“您爲我回去吧,不用再拜見楚王了。十天之內,數(shù)萬楚隊,就會抵達魏國邊境。”秦國的使者聽說後,把此事報告了秦王。秦王對魏王說;“大國有意來攻,用你們自己的軍隊就足夠了。”
觀鞅謂春申
[原文]
觀鞅①謂春申曰:“人皆以楚爲強,而君用之弱,其於鞅也不然。先君者,二十餘年未嘗見攻。今秦欲逾兵於澠隘之塞,不使②;假道兩週倍韓以攻楚,不可。今則不然,魏且旦暮亡矣,不能愛其許、鄢陵與梧,割以予秦。去百六十里③。臣之所見者,秦楚鬥之日也已。”
[註釋]
①觀鞅:鞅通英,即觀津人朱英。當時楚考烈王爲縱約長,令春申君聯(lián)合五國西伐秦,兵敗,遷都陳地。楚王疏遠春申君。②使:應作便。③去百六十里:此處似有脫文,意謂秦兵去陳百六十里。
[譯文]
觀津人朱英對春申君說:“人們都認爲原來的楚國非常的強大,然而由於您的執(zhí)政使得楚國衰弱下來,我對這事卻不這麼認爲。在您前邊那些執(zhí)政者,二十幾年來國家未曾受到攻伐。當時秦國如果想跨越澠隘塞口,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若想向兩週借路,背對韓國去攻打楚國,更不行。現(xiàn)在情況卻不同,魏國在旦暮之間將要滅亡,當然不能吝惜他們的許地、鄢陵、梧地,任憑它把土地割讓給秦國。楚軍駐紮的陳地距離秦兵只有一百六十里。我所看到的景象是秦楚搏鬥的日子已經(jīng)不遠了。”
公仲數(shù)不信於諸侯
[原文]
公仲數(shù)不信於諸侯,諸侯錮之①。南委國於楚,楚王弗聽。蘇代爲②楚王曰:“不若聽而備於其反也。明③之反也,常仗趙而畔楚,仗齊而畔秦。今四國錮之,而無所入矣,亦甚患之。此方其爲尾生④之時也。”
[註釋]
①錮之:錮,緊錮。不採納他的建議。②爲:下脫謂字。③明:應作朋,即公仲。④尾生:古代傳說講信義的人。
[譯文]
公仲在各諸侯面前多次不講信用,因此各諸侯國都不相信他說的話。他到南邊去要把國事委託給楚國,楚王也不相信他。蘇代爲公仲去對楚王說:“不如姑且相信他這一次,再防備他反覆無常。公仲做事不講信用的時候,常常是仗著趙國背叛楚國,仗著齊國背叛秦國。現(xiàn)在四國都不相信他的話,他也就沒有什麼地方可以鑽空子了,況且他對這事也很憂慮。這可正是他變成尾生的時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