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茂從秦國逃出后,想要到齊國去。出了函谷關(guān)后,遇見蘇子,說:“你聽說過那種江上處女的故事嗎?”蘇子說:“從沒聽說過。”甘茂接著說:“在眾多江上處女中,有一個家貧而無燭的處女,其他處女聚在一起互相商量,想把她趕走。家貧無燭的那個處女在將要離開時,對其他處女說:‘我因為沒有燭,所以時常先到這里,打掃屋子,鋪好席子,你們何必吝惜照在四壁上的這點殘余燭光呢?你們大方地賜一些余光給我,對你們有什么妨礙昵?我自認為我對你們也有一些用處,為什么還要趕我呢?’處女們又聚在一起相互商量,認為她說得很對,于是就把她留了下來。現(xiàn)在由于我沒有才能,被秦國拋棄了,出了函谷關(guān),愿意為你打掃屋子,鋪好坐席,希望你不要把我趕走。”蘇子說:“好,我會設(shè)法讓你在齊國受到重用。”
于是,蘇代先向西行,進入關(guān)中去游說秦王說:“甘茂是個有賢能的人,并不是普通人;他在秦國受到惠王、武王、昭王等幾朝的重用。從崤山、函谷關(guān)直至溪谷,秦國的險阻要塞,他無不了如指掌。萬一他借著齊國,與韓、魏聯(lián)手,反過來圖謀秦國,這就對秦國相當?shù)夭焕!鼻赝跽f:“那可怎么辦是好呢?”蘇代說:“您不如多拿出些禮物,用高位重金聘請甘茂回國。他要是回來了,就把他終生軟禁在槐谷這個地方,直到死也不能離開那里半步,諸侯又憑什么圖謀秦國呢。”秦王說:“好。”于是,用上卿的高位引誘甘茂,并拿了相印到齊國去迎接他。甘茂推辭沒有回去。蘇代此時又到了齊國,對齊王說:“甘茂是個有賢能的人,現(xiàn)在秦王任命給他上卿的高位,并拿了相印來齊迎接他。但甘茂卻因為感激您的恩德而沒有返回秦國,他愿意做大王的臣子。現(xiàn)在大王打算拿什么來禮遇他呢?如果大王不加以挽留他,他一定不會再感激大王的恩德。以甘茂的才能來看,如果讓他統(tǒng)領(lǐng)強秦的軍隊,秦國對齊國來說可就難以對付了。”齊王說:“好。”于是,任命甘茂為上卿,讓他留在了齊國。
蘇代又對齊王說:“甘茂是個賢能的人,眼下秦王給他上卿的高位,拿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卻因為感激您齊王的恩德而不去秦國,他愿意做大王的臣子。現(xiàn)在大王用什么樣的禮節(jié)對待他?大王如果不挽留他,他一定不會感激大王。以甘茂之賢能,如果讓他統(tǒng)帥強秦的軍隊,那秦國可就難以對付了。”齊王說:“好。”于是,賜予甘茂上卿的爵位,安排甘茂在齊國住下。
甘茂相秦
[原文]
甘茂相秦①,秦王②愛③公孫衍,與之間④有所立,因自謂之曰:“寡人且相子⑤。”甘茂之吏道而聞之⑥,以告⑦甘茂。甘茂因⑧入見王曰:“王得賢相,敢⑨再拜賀。”王曰:“寡人托國于子⑩,焉更得賢相?”對曰:“王且相犀首。”王曰:“子焉聞之?”對曰:“犀首告臣。”王怒于犀首之泄也,乃逐之。
[注釋]
①相秦:相,用如動詞。在秦作相國。②秦王:秦武王。③愛:私愛,偏愛。④與之間:與,應(yīng)允。之,公孫衍。間,乘間。⑤且相子:且,將,準備,準備讓您作相國。⑥道而聞之:在路上聽到這個消息。⑦以告:以之告。⑧因:因此。⑨敢:謙敬副詞。⑩托國于子:把國家托付給您。焉:哪里。犀首:即公孫衍。泄:泄秘。
[譯文]
甘茂在秦國作相國,秦王卻偏偏喜歡公孫衍,秦王有一次曾親口應(yīng)允公孫衍,將來必定會重用他,于是就親自對他說:“我打算讓你做相國。”甘茂手下的官吏在路上聽到這個消息,就去把這件事告訴了甘茂。甘茂于是進宮去拜見秦王說:“大王現(xiàn)在得了賢相,我斗膽給大王道喜了。”秦王說:“我把國家都托付給你處理,哪里又得到賢相呢?”甘茂說:“大王打算立犀首為相國。”秦王說:“你從哪里聽來的?”甘茂回答說:“犀首(公孫衍)親自告訴我的。”對于犀首(公孫衍)的泄密,秦王氣憤極了,于是就驅(qū)逐了犀首(公孫衍)。
甘茂約秦、魏而攻楚
[原文]
甘茂約秦、魏而攻楚。楚之相秦者屈蓋①,為楚和于秦,秦啟關(guān)而聽楚使②。甘茂謂秦王曰:“怵于楚而不使魏制和③,楚必曰:‘秦鬻魏④。’不悅而合于楚,楚、魏為一,國恐傷矣⑤。王不如使魏制和,魏制和必悅。王不惡于魏⑥,則寄地必多矣⑦”。
[注釋]
①屈蓋:楚國人,在秦國任國相。②聽,聽從,接受。③怵(xù緒):通“”,猶誘,利誘。制:猶主,主持。④鬻(yù預(yù));出賣。⑤傷:創(chuàng)傷,傷害。⑥不惡(wù誤)于魏:不被魏國所增恨。惡,猶憎惡,憎恨。⑦寄:寄存。
[譯文]
甘茂約合秦、魏一同攻打楚國。楚國人屈蓋在秦國任國相,他替楚國向秦國講和,秦國打開邊境要塞的大門迎接楚國的使臣。甘茂對秦王說:“秦國受到楚國的利誘,卻不讓魏國主持講和,楚國一定對魏國說:‘秦國出賣了魏國。’魏國惱了就會和楚國聯(lián)合起來,楚、魏兩國結(jié)成同盟,秦國恐怕要受到創(chuàng)傷了。大王不如讓魏國主持講和,這樣,魏國就會很高興。那么,魏國就對大王產(chǎn)生不了憎恨,那么大王可獲得更多的土地了。”
陘山之事
[原文]
陘山之事①,趙且與秦伐齊。齊懼,令田章②以陽武合于趙,而以順子為質(zhì)。趙王喜,乃案兵告于秦曰:齊以陽武賜弊邑而納順子,欲以解伐③,敢告下吏④。”
秦王使公子他之趙,謂趙王曰:“齊與大國救魏而倍約⑤,不可信恃,大國不義,以告弊邑,而賜之二社之地,以奉祭祀。今又案兵,且欲合齊而受其地⑥,非使臣之所知也。請益甲⑦四萬,大國裁之。”
蘇代⑧為齊獻書穰侯曰:“臣聞往來者言曰:‘秦且益趙甲四萬人以伐齊。’臣竊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計⑨,穰侯智⑩而習于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人以伐齊。’是何也?夫三晉相結(jié),秦之深仇也。三晉百背秦,百欺秦,不為不信,不為無行。今破齊以肥趙,趙,秦之深仇,不利于秦。一也。秦之謀者必曰:‘破齊弊晉,而后制晉、楚之勝。’夫齊,罷國也,以天下?lián)糁┆q以千鈞之弩潰癰也。秦王安能制晉、楚哉?二也。
秦少出兵,則晉、楚不信;多出兵,則晉、楚為制于秦。齊恐,則必不走于秦且走晉、楚。三也。齊割地以實晉、楚,則晉、楚安。齊舉兵而為之頓劍,則秦反受兵。四也。是晉、楚以秦破齊,以齊破秦,何晉、楚之智而齊、秦之愚!五也。秦得安邑,善齊以安之,亦必無患矣。秦有安邑,則韓、魏必無上黨哉。夫取三晉之腸胃與出兵而懼其不反也,孰利?故臣竊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計,穰侯智而習于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人以伐齊矣。’”
[注釋]
①陘(xíng形)山:地名,在今河南新鄭縣南。②田章:即陳璋,齊國公子,齊閔王時的將領(lǐng)。③解伐:指趙國解除對齊國的討伐。姚本:“解趙,使不與秦俱伐齊。”④下吏:此指秦國的官吏。⑤倍約:即背約。倍,通“背”。⑥其地:此指陽武。⑦益:增加。甲:即甲士,士兵。⑧蘇代:縱橫家,蘇秦之弟。⑨明:精明。熟:嫻熟,熟悉。⑩智:機智。習:熟悉。三晉:指趙、魏、韓三國。肥:富饒,富足,使動用法。弊:敗,疲困,使動用法。罷:通“疲”,疲憊。走:猶言投奔。頓劍:按劍,此指出兵。上黨:見東周策注。腸胃:猶言心腹,此指樞紐地帶。
[譯文]
陘山地區(qū)的戰(zhàn)役,趙國將會聯(lián)合秦國一起攻打齊國。齊國對此很恐慌,于是就派田章用陽武城區(qū)與趙國交好,又把齊國公子順子做人質(zhì)送到趙國。趙惠文王為此非常滿意,于是便按兵不動,并對秦國說:“齊國把陽武城割讓給我,而且還送來齊國公子順子當人質(zhì),我國打算解除對齊國的討伐。我在此冒昧地通知貴國的官員們。”
秦昭王派遣公子他到趙國去,對趙王說:“齊國聯(lián)合貴國一同去救援魏國,但事后卻背棄了約定,齊國是不可相信的,貴國覺得齊國背信棄義,將打算討伐齊國的事告知了我國,而且割讓給我國方圓十二里的土地,用來供祭祀之用。現(xiàn)在貴國卻又按兵不動,而且又要接受齊國的陽武城,并與齊國議和,這是我所不知道的。請允許我國增派四萬個士兵,由貴國去決斷。”
蘇代替齊國去給穰侯送信,說:“我聽過往的行人談?wù)撜f:‘秦國打算增派四萬兵力給趙國來攻打齊國。’我私下認為要確切地回稟齊襄王說:‘秦王賢明,并且善于謀略,穰侯明智而善于行事,一定不會做出增援四萬兵力給趙國來攻打齊國這樣的事。’這是為什么呢?趙、魏、韓三國(三晉)結(jié)盟,這與秦國有深仇大恨啊。這三晉上百次的背棄和欺騙秦國,秦國都不算是不守信用和不講道義。現(xiàn)在打敗了齊國,為的是去壯大趙國,趙國是秦國的宿敵,這樣做對秦國很不利啊。這是其中之一。秦國的謀士肯定會說:‘打敗了齊國,這樣就可以讓三晉處于劣勢,然后制服三晉和楚國。’齊國是一個相對疲憊不堪的國家,拿諸侯各國的兵力攻打齊國,就如同用千鉤重的強弩去刺破一個早已潰爛不堪的毒瘡,滅亡是必然的事。秦王怎么能制服三晉和楚國呢?這是其中之二。
秦國派出的軍隊少,那么三晉和楚國就不會相信秦國的誠意;秦國派出的軍隊多,那么三晉和楚國就會覺得受到秦國控制了。齊國恐懼,必然不會投靠秦國,反而會去投靠三晉和楚國。這是其中之三。齊國割讓自己的土地以充實三晉和楚國,那么三晉和楚國就安定了。齊國發(fā)動兵力,秦國反而會受到軍事壓制。這是其中之四。這實際上是三晉和楚國利用秦國來消滅齊國,又利用齊國來消滅秦國,為什么三晉和楚國會這樣聰明,反而齊國和秦國卻這樣愚蠢呢?這是其中之五。秦國得到了安邑,恰當?shù)匕矒崃她R國,也就必然沒有這樣的禍患了。秦國得到安邑,韓、魏兩國必定會失去上黨的。秦國取得三晉的要塞地帶,這跟發(fā)動軍隊了,卻對全軍覆沒憂心忡忡,哪一個更為有利呢?所以我私下對我們齊襄王說:‘秦王賢明而善于謀略,穰侯明智而善于行事,必定不會增援四萬兵力給趙國來攻打齊國的。’”
秦宣太后愛魏丑夫
[原文]
秦宣太后愛魏丑夫①。太后病將死,出②令曰:“為我葬,必以魏子為殉③。”魏子患之。庸芮為魏子說太后曰:“以死者為有知④乎?”太后曰:“無知也。”曰:“若太后之神靈明知死者之無知矣,何為空⑤以生所愛葬于無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⑥積怒之日久矣。太后救過⑦不贍⑧,何暇⑨乃私魏丑夫乎?”太后曰:“善。”乃止。
[注釋]
①秦宣太后愛魏丑夫:這句話是說秦宣太后與下臣魏丑夫有私情。②出:發(fā)出。③殉:殉葬。④有知:有知覺。⑤空:白白地。⑥先王:指宣太后故去的丈夫。⑦救過:補救錯誤。⑧贍:充足,充分。⑨暇:閑暇。
[譯文]
秦宣太后和下臣魏丑夫有染。宣太后病重,臨死之前,發(fā)出遺命說:“我死了之后,一定要讓魏子為我陪葬。”魏丑夫因為這件事內(nèi)心十分憂慮,秦臣庸芮替魏丑向宣太后說:“您覺得人死了之后還會有感官知覺嗎?”宣太后說:“當然不會再有了。”庸芮說:“就像太后您這樣神明的人,內(nèi)心清楚人死了之后不會再有感官知覺了,為何還硬逼著自己生前所愛的人與一個沒有知覺的死人一同下葬呢?如果說人死了之后還會有感官知覺的話,那么先王(即宣太后的丈夫)必定雷霆大怒了。現(xiàn)在太后您補救自己的過失尚且來不及,那還有空暇時間去偏私魏丑夫呢。”宣太后聽了此話,說:“你說的很有道理。”于是她就放棄了要讓魏丑夫殉葬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