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召燕王
[原文]
秦召燕王①,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曰②:“楚得枳③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則有功者④,秦之深仇也。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秦之行暴於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輕舟浮於汶⑤,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至郢。漢中之甲,乘舟出於巴⑥,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積甲宛,東下隨⑦,知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⑧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遠乎?’楚王爲是之故,十七年事秦。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⑨,一日而繼太行。我起乎宜陽而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⑩。我離兩週而觸鄭,五日而國舉。’韓氏以爲然,故事秦。
“秦欲攻安邑,恐齊救之,則以宋委於齊,曰:‘宋王無道,爲木人以寫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絕兵遠,不能攻也。王茍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爲齊罪。秦欲攻齊,恐天下救之,則以齊委於天下曰:‘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齊無秦,無齊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陽、少曲,致藺、石,因以破齊爲天下罪。秦欲攻魏重楚,則以南陽委於楚曰:‘寡人固與韓且絕矣!殘均陵,塞隘,茍利於楚,寡人如自有之。’魏棄與國而合於秦,因以塞隘爲楚罪。
[註釋]
①燕王:指燕昭王。②約:猶言阻止。③枳(zhǐ紙):地名。④有功者:指有戰功的國家。⑤汶:指汶水,即岷江,源於四川北部岷山。⑥巴:指大巴山,在今陝西鄭縣西南。⑦宛:地名。隨:地名。⑧隼(sǔn筍):一種小型鷹類。⑨少曲:地名,在今河南孟縣。⑩繇(yáo搖):通“搖”,動搖。鄭:韓國國都。隘:即塞,在今河南信陽南。
[譯文]
秦國召見燕昭王,燕王打算前去。蘇代阻止燕王說。“楚國雖得枳地卻讓自己的國土淪喪,齊國雖得宋地也使自己的國土淪喪,齊、楚兩國都不是因爲有了枳地、宋地就去事奉秦國,爲什麼呢?這是因爲取得戰功的國家,都是秦國最仇視的國家。秦國奪取天下,不是推行仁義,而是實施****。秦國在天下實施****,曾直言不諱地告訴楚國說:‘蜀地的兵馬,駕快船沿水而行,憑藉夏天盛漲的江水優勢進入長江,五天就可到達郢都。駐紮在漢中的軍隊,乘船從大巴山出發,憑藉夏天盛漲的江水進入漢水,四天就能到達五渚。我在宛地集結軍隊,向東進軍隨地,智慧的人來不及謀劃,勇敢的人來不及發怒,我這樣做的話,就像射小鷹一樣容易。楚王卻要等待天下諸侯一起攻打函谷,這和實際情況不是相差得太遠了嗎?’楚王因爲這個緣故,十七年來一直事奉秦國。秦王也曾直言不諱地告訴韓國說:‘我從少曲起兵,一天之內就可以截斷太行的要道。我從宜陽發兵直達平陽,二天之內,六國沒有不撼動的。我離開兩週直逼鄭地,五天時間就可以奪取整個韓國。’韓國認爲是這樣,因此就開始事奉秦國。
“秦國打算攻打安邑,又害怕齊國來救援,就把宋國這塊到嘴的肥肉給了齊國,秦王說:‘宋王昏庸無能,曾做個木頭人畫出我的模樣,射那木人的臉。我的國土與宋國相隔太遠,發兵麻煩,不能前去去攻打。齊王如果能攻破宋國佔有土地,這和我自己得到宋國的土地沒什麼兩樣。’秦國已經得到安邑,截住女戟要道,於是就把攻破宋國說成是齊國的罪過。秦國要攻打齊國,又恐怕六國諸侯去救援,於是就把齊國這塊到嘴的肥肉讓給六國說:‘齊王四次和我訂約,四次都欺騙了我,有三次還打算帶兵六國攻擊我。所以說,齊國與秦國有不共戴天的仇恨,我一定要討伐它,一定要消滅它!’秦國已經得到宜陽和少曲,又把藺和石拿下,於是就把攻破齊國說成是六國的罪過。秦國想要攻打魏國所以很重視與楚國的關係,於是就把南陽這塊到嘴的肥肉讓給楚國,秦王說:‘我本來要和韓國斷交!所以破壞了均陵,封鎖塞,如果楚國從中得到好處,猶如我自己得到好處一樣。’後來魏國背棄盟國而與秦國聯合,秦國就以封鎖塞做爲楚國的罪行。
[原文]
“兵困於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於燕,以濟西委於趙。已得講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屬行而攻趙。兵傷於離石,遇敗於馬陵,而重魏,則以葉、蔡委於魏。已得講於趙,則劫魏,魏不爲割。困則使太后穰侯爲和,羸則兼欺舅與母。適燕者曰以膠東①。適趙者曰以濟西,適魏者曰以葉蔡,適楚者曰以塞隘,適齊者曰以宋,此必令其言如循環。用兵如刺蜚②,母不能制,舅不能約。龍賈之戰③,岸門之戰④,封陵之戰⑤,高商之戰,趙莊之戰⑥,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⑦,三川晉國之禍,三晉之半。秦禍如此其大,而燕趙之秦者,皆以急事秦說其主,此臣之所大患。”
燕昭王不行。蘇代復重於燕。燕乃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不⑧,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代、厲皆以壽死,名王諸侯。
[註釋]
①適:通“謫”。②刺蜚:蜚,通“飛”,指飛蟲,比喻輕易。③龍賈之戰:周顯王三十九年,秦擊敗魏龍賈軍。④岸門之戰:周赧王元年秦軍在岸門大敗韓軍。⑤封陵之戰:周赧王十二年秦軍在封陵擊敗魏軍。⑥趙莊之戰:周顯王四十一年秦軍在黃河西部擊敗趙莊。⑦上雒之地:即上洛之地。⑧不:同“否”。
[譯文]
“當秦兵被圍困被林子裡,這時纔想到尊重燕、趙,把膠東送給燕國,把濟西送給趙國。又和魏國勾結,送去公子延做人質,於是魏將犀首才讓秦國兵馬過境攻打趙國。軍隊在離石受到挫傷,又在馬陵吃了敗仗。這樣秦國愈加尊重魏國,就把葉和蔡割讓給魏國。當秦國和趙國講和之後,它又去逼迫魏國,但魏國始終沒有割讓土地給它。由此可見,一旦秦國處於劣勢,就讓太后或穰侯去講和,假如打勝了就又要欺騙舅舅和母親了。秦王拿膠東的事責難燕國,以濟西的事責難趙國,以葉和蔡的事責難魏國。指責楚國說是因爲封鎖隘,遣責齊國說是因爲滅宋,這樣的做法,就像連環套的變戲法,永無休止。發動戰爭像刺小蟲和繡花一樣輕鬆,母親管不了他,舅舅更沒法制止他。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國殺死數百萬的三晉的人民。現在那些僥倖存活下來,也都死在秦王手下遺孤的手中。西河的外面,上洛之地,三川和晉地的戰禍,三晉的人死傷過半。秦國的兵禍如此之大,可是燕、趙中的親秦派,都爭著去事奉秦國,取悅自己的主子,這是我最擔心的事。”
於是燕昭王沒有到秦國去。蘇代在燕國重新受到重視。燕國就約定諸侯合縱,像蘇秦在的時候一樣,有的答應合縱,有的卻反對,但是天下諸侯卻從此推崇蘇家的合縱策略。蘇代、蘇厲都享盡天年而終,他們在諸侯中的名聲也顯赫。
蘇代爲奉陽君說燕於趙以伐齊
[原文]
蘇代①爲奉陽君說燕於趙以伐齊,奉陽君不聽。乃入齊惡②趙,令齊絕於趙。齊已絕於趙,因之燕,謂昭王曰:“韓爲謂臣曰:‘人告奉陽君曰:“使齊不信趙者,蘇子也;今齊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蘇子也;與齊王謀道取秦以謀趙者,蘇子也;令齊守趙之質子以甲者,又蘇子也。”請告子以請,齊果以守趙之質子以甲,吾必守子以甲。’其言惡矣。雖然,王勿患也。臣故知入齊之有趙累也,出爲之以成所欲,臣死而齊大惡於趙,臣猶生也。令齊、趙絕,可大紛已。持臣非張孟談③也,使臣也如張孟談也,齊、趙必有爲智伯者矣。”
[註釋]
①蘇代:蘇秦的弟弟,一說是蘇秦的兄長。②惡:詆譭。③張孟談:趙襄子時的名臣。
[譯文]
蘇代爲了幫助燕國前去遊說趙國的奉陽君,希望能夠聯合起來去攻打齊國,奉陽君沒有聽從蘇秦的建議。於是蘇代到了齊國用言語中傷趙國,讓齊王和趙國斷絕了關係。齊國和趙國斷絕關係以後,蘇代返回到燕國,對燕昭王說“韓爲對我說‘有人給奉陽君出主意,這次讓齊國與趙國斷交的人,正是蘇代;讓齊王召回蜀子沒去攻打宋國,還是蘇代;讓齊王爭取秦國的支持來共同攻打趙國的,還是蘇代;讓齊王派出精銳的軍隊操控趙國人質的,又是蘇代。實話告訴您,假如齊國真的派出精銳部隊操控人質的話,我一定會這樣對您的。’他說的話雖然難聽,但是大王不要替我擔心。雖然我知道這次去齊國,趙國肯定在背後詆譭我,但爲了完成大王的心願我還是會義無反顧的前去了。假如我死後齊國和趙國關係惡化,那我也算是死得其所了。如果讓齊國和趙國斷絕關係的話,就會讓局勢大亂。可惜我不是趙國以前的大臣張孟談,假如我也像他一樣有智謀的話,齊國和趙國中的一個必然會像知伯一樣滅亡。”
奉陽君告朱與趙足
[原文]
“奉陽君告朱與趙足曰:‘齊王使公玉丹令說曰,必不反韓珉,今召之矣。必不任蘇子以事,今封而相之。令不合燕,今以燕爲上交。吾所恃者順①也,今其言變有甚於其父。順始與蘇子爲讎②,見之知無厲,今賢之兩之,已矣,吾無齊矣!’
“奉陽君之怒甚矣。如齊王之不信趙,而小人奉陽君也,因是而倍之,不以今時大紛之,解而複合,則後不可奈何也。故齊、趙之合茍可循也③,死不足以爲臣患,逃不足以爲臣恥,爲諸侯不足以爲臣榮,被髮自漆爲厲不足以爲臣辱④。然而臣有患也,臣死而齊、趙不循,惡交分於臣也,而後相效,是臣之患也。若臣死而必相攻也,臣必勉之而求死焉。堯、舜之賢而死,禹、湯之知而死,孟賁之勇而死,烏獲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註釋]
①順:齊國的公子順。②讎:仇敵。③循:順從,引申爲和善。④厲(lài癩):通“癩”,癩病。
[譯文]
“奉陽君告訴朱和趙足說:‘齊王讓公玉丹宣稱,堅決不讓韓珉來齊國,現在卻召他來。堅決不委派給蘇秦政事,現在卻封賞他,並讓他做相國。堅決不同燕國聯合,現在卻把同燕國的邦交當成當務之急。我所依靠的人是順子,現在他的話比他父親的還天馬行空,順子開始的時候同蘇秦有仇。等見到蘇秦後,覺得蘇秦對他沒有什麼害處,如今竟認爲蘇秦賢能,與蘇秦關係很好,這樣一來,我失去齊國的支持了!”
“奉陽君爲了這件事非常惱怒。如果齊王不信任趙國,奉陽君這個小人,就會因此而背叛齊國。不如趁現在大亂的時機背叛齊、趙兩國,一旦它們兩國的冰釋前嫌,就會重新聯合起來,那麼以後就不能對它們兩國怎麼樣了。因此齊、趙兩國的聯合如果能夠改善,死不足以作爲對我的懲罰,逃亡隱居不足以雪我的羞恥,做諸侯也不能使我引以爲榮,披散頭髮漆黑臉面滿身長癩也不足以除去我的恥辱。然而我仍有擔心的事,我死去了,如果齊、趙兩國不和,它們邦交的惡化,我也滿意了;假若我死後,它們又互相效力,這是我憂慮的。如果我死去它們互相攻伐我,我一定赴湯蹈火,也要抵制他們的進攻。堯舜那樣賢能都死去了,禹、湯那樣智慧都死去了,孟賁那樣勇猛都死去了,烏獲那樣勇猛也死去了,活著的萬物難道有不死的嗎?順應必然的事理,完成您的願望,大王還有什麼擔心的嗎?
[原文]
“臣以爲不若逃而去之。臣以韓、魏循自棄,而爲之取秦,深結趙以勁之,如是則近於相攻,臣雖爲之,累燕。奉陽君告朱曰:‘蘇子怒於燕王之以吾故弗予相,又不予卿也,殆無燕矣。’其疑至於此,故臣雖爲之,不累燕,又不欲王。伊尹再逃湯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湯,果與嗚條之戰,而以湯爲天子①。伍子胥②逃楚而之吳,果與柏舉之戰③,而報其父之仇。今臣逃而紛齊、趙,始可著於春秋④。且舉大事者,孰不逃?桓公⑤之難,管仲逃子魯;陽虎⑥之難,孔子逃於衛;張儀逃於楚;白珪逃於秦;望諸相中山也使趙,趙劫之求地,望諸⑦攻關而出逃;外孫之難,薛公釋載⑧逃出於關,三晉稱以爲士。故舉大事,逃不足以爲辱矣。”卒絕齊予趙,趙合於燕以攻齊,敗之。
[註釋]
①鳴條:地名,在今山西運城安邑鎮北。②伍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名員。由於費無忌的譖害,楚平王殺死了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兄伍尚,伍子胥被迫逃往吳國,後爲父兄復仇。③柏舉之戰: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進攻楚國,戰於柏舉,楚軍五戰五敗,吳軍攻入郢都。④春秋:指歷史。⑤桓公:指齊桓公。⑥陽虎:春秋後期季孫氏的家臣。魯定公八年,他要廢除三桓的勢力,被擊敗。⑦望諸:疑即中山國相國藍諸君。⑧載:車。
[譯文]
“我覺得不如從這裡逃跑。我借道韓國、魏國到齊國,爲齊國聯合秦國,又努力結交趙國,爲了加強它的勢力,如此齊、趙兩國互相攻打的形勢就接近形成了,我雖然這樣做,仍怕連累燕國。奉陽君告訴朱說:‘蘇秦怨恨燕王因爲我的緣故沒有讓他做相國,加上又沒給他卿士的地位,大概他不願意與燕國共事了。’他懷疑到這種程度,所以我這樣做,也不會連累燕國,又不用大王發兵。伊尹兩次從商湯那裡投奔到夏桀處,又兩次從夏桀那裡投奔到商湯處,最後果然參與了鳴條的戰爭,擁戴商湯做天子。伍子胥逃離楚國到了吳國,果然通過柏舉之戰,報了自己父親被殺的深仇。現在我的逃亡造成齊、趙兩國之間的大亂,也將可以載入史冊。再說那些幹大事的人,哪個沒有逃亡的經歷呢?齊桓公蒙難時,管仲逃到魯國;陽虎之亂時,孔子逃到衛國;張儀逃到楚國;白珪逃到秦國,望諸擔任中山國的相國,到趙國去出使,趙國企圖挾持他索取土地,望諸攻下關隘逃出趙國;外孫之難時,田文拋棄車輛逃出關隘,三晉稱他爲義士。所以幹大事的人,逃跑也不能算是恥辱。”蘇秦終於分裂了齊國、趙國,趙國聯合燕國攻打齊國,打敗了齊國。
蘇代爲燕說齊
[原文]
蘇代爲燕說齊,未見齊王①,先說淳于髡曰:“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②,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③:‘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還而視之④,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今臣欲以駿馬見王⑤,莫爲臣先後者,足下有意爲臣伯樂乎?臣請獻白璧一雙,黃金千鎰,以爲馬食⑥。”淳于髡曰:“謹聞命矣。”入言之王見之,齊王大說蘇子。
[註釋]
①齊王:齊威王。②比:連續。③伯樂:春秋時人,名陽,善於相馬。④還:同“旋”。⑤駿馬:蘇代自喻。⑥馬食:指酬金。
[譯文]
蘇代替燕國去遊說齊國,還沒見到齊威王,就先對淳于髡說:“有一個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的早晨守候在市場裡,無人識得他的馬是上好的駿馬。賣馬人很著急,於是去見伯樂說:‘我有一匹駿馬,打算賣掉它,可是接連三天了,也沒有人來問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繞著我的馬看一下,離開時回頭再瞅一眼,只要這樣做了,我願意給您一天的費用。’伯樂於是就照著賣馬人的話做了,結果一下子馬的身價竟然漲了十倍。如今我想把‘駿馬’送給齊王看,可是沒有替我引薦,先生有意做我的伯樂嗎?請讓我送給您白璧一雙,黃金千鎰,以此作爲您的辛苦費吧。”淳于髡說:“我願意聽從您的吩咐。”於是淳于髡進宮向齊王作了引薦,齊王接見了蘇代,而且對他很欣賞。
蘇秦自齊使人謂燕昭王
[原文]
蘇秦自齊使人謂燕昭王曰:“臣間離齊、趙,齊、趙已孤矣。王何不出兵以攻齊?臣請爲王弱之。”燕乃伐齊攻晉。
令人謂閔王曰:“燕之攻齊也,欲以復振古地也。燕兵在晉而不進,則是兵弱而計疑也。王何不令蘇子將而應燕乎?夫以蘇子之賢,將而應弱燕,燕破必矣。燕破則趙不敢不聽,是王破燕而服趙也。”閔王曰:“善。”乃謂蘇子曰:“燕兵在晉,今寡人發兵應之,願子爲寡人爲之將。”對曰:“臣之於兵,何足以當之,王其改舉。王使臣也,是敗王之兵而以臣遺燕也,戰不勝,不可振也。”王曰:“行,寡人知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