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41章 楚策二(2)

秦敗楚漢中。楚王①入秦,秦王②留之。游騰為楚謂秦王曰:“王挾楚王,而與天下攻楚,則傷行矣。不與天下共攻之,則失利矣。王不如與之盟而歸之。楚王畏,必不敢倍③盟。王④因與三國⑤攻之,義也?!?

[注釋]

①楚王:懷王。②秦王:昭王。③倍:通背。④王:下脫背盟二字。⑤三國:齊、韓、魏。

[譯文]

秦軍在漢中打敗楚軍。楚王被騙進入秦國境地,秦王把楚王拘禁起來。游騰替楚國說情,對秦王說:“如果大王挾持楚王,聯合各路諸侯攻打楚國,那么大王的品德就會受到不好的影響。如果不聯合各路諸侯攻打楚國,那么國家的利益就要受到損失。大王為什么不還和楚國結成聯盟,讓楚王歸國。楚王原本就害怕秦國,肯定不敢背棄兩國之間的盟約。如果楚王背棄盟約,您再就聯合齊、韓、魏三國攻打楚國,這才是正義的舉動。”

楚襄王為太子之時

[原文]

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質于齊。懷王薨,太子辭于齊王而歸。齊王隘之①:“予我東地五百里,乃歸子。子不予我,不得歸?!碧釉唬骸俺加懈担堊范鴨柛怠!备瞪髯釉虎冢骸矮I之地,所以為身也。愛地不送死父,不義。臣故曰,獻之便③?!碧尤?,致命齊王曰④:“敬獻地五百里。”齊王歸楚太子。

太子歸,即位為王。齊使車五十乘,來取東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齊使來求東地,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⑤,皆令獻其計。”

上柱國子良入見。王曰:“寡人之得求反,主墳墓⑥、復群臣、歸社稷也,以東地五百里許齊。齊令使來求地,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與也。王身出玉聲⑦,許強萬乘之齊而不與,則不信,后不可以約結諸侯。請與而復攻之。與之信,攻之武。臣故曰與之?!?

子良出,昭常⑧入見。王曰:“齊使來求東地五百里,為之奈何?”昭常曰:“不可與也。萬乘者,以地大為萬乘。今去東地五百里,是去戰國之半也,有萬乘之號而無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與。常請守之?!?

昭常出,景鯉⑨入見。王曰:“齊使來求東地五百里,為之奈何?”景鯉曰:“不可與也。雖然,楚不能獨守。王身出玉聲,許萬乘之強齊也而不與,負不義于天下。楚亦不能獨守。臣請西索救⑩于秦?!?

[注釋]

①隘:阻止,不放。②傅慎子:太子的老師慎子。③便:對,妥當。④致命:致辭,告訴。⑤朝:召見。⑥主墳墓:猶言主持喪禮。⑦王身出玉聲:大王說話一字千金。⑧昭常:楚國大臣。⑨景鯉:楚國大臣。⑩索救:求救。

[譯文]

楚頃襄王還做太子的時候,就曾經被送到齊國做人質。當得知楚懷王駕崩的消息時,太子就去向齊閔王辭行,請求歸國。齊王阻擋他,說:“你答應把東地,靠近齊國的方圓五百里的土地割讓給我,我就讓您歸國。如果你不答應,歸國就免談?!碧诱f:“我得回去問問我老師的意見?!碧拥睦蠋熒髯诱f:“你就給他土地,這是為了明哲保身。僅僅為了愛惜土地不為死去的父親送葬,那是不仁義的行為。所以我認為,給他土地是對的。”太子進入宮中,向齊王復命說:“我愿意獻出土地五百里?!饼R王這才放楚國太子歸國。

太子回到了國內,就即位為王。齊國派出戰車五十輛,到楚國去索取東地土地。楚王告訴慎子說:“齊國派人來索取東地,你對這件事怎么看?”慎子說:“大王明天就召見群臣,大家一塊商量一個計策?!?

于是,上柱國子良進宮拜見楚王。楚王說:“我之所以能夠返回楚國,主持埋葬先王的喪事、再見到各位大臣、恢復國家的正常運轉,是因為我答應齊王,把東地方圓五百里土地送給齊國。現在齊國派使者來索取土地,你們對這件事怎么看?”子良說:“大王不能不給他。大王親口允諾,答應了擁有萬輛兵車的強大齊國要給他土地,結果食言,那么就是大王言而無信,今后也無法與諸侯訂立盟約。請您信守諾言,然后再攻打齊國。所以,信守諾言給齊國土地,是講信用,攻打齊國要回土地,是顯勇武。我所以建議信守諾言?!?

子良出來后,昭常入宮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派使臣來,要求索取東地五百里土地,對這件事怎么辦?”昭常說:“大王不能給他。所謂萬輛兵車,是因為國土面積大而號稱萬輛兵車?,F在割去淮北五百里土地,那是幾乎割掉了國家一般的土地,加之,我國只有萬輛兵車的虛名,實際上沒有千輛兵車的實力,不能割讓土地。所以我建議不要給他。我請求去守衛那里?!?

昭常退出后,景鯉入宮進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派人來索取淮北五百里土地,對這件事你怎么看?”景鯉說:“不能給他。雖然不能給他,但楚國也不能獨自守住這片土地。大王金口玉言,如果答應了擁有萬輛兵車的強大齊國割讓土地給他,現在卻不給,就要失信于諸侯,背上背信棄義的罵名。然而以楚國的能力,也不能保住這片土地。我請求到西邊的秦國去求救?!?

[原文]

景鯉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計告慎子曰:“子良見寡人曰:‘不可不與也,與而復攻之?!R姽讶嗽唬骸豢膳c也,常請守之。’鯉見寡人曰:‘不可與也,雖然楚不能獨守也,臣請索救于秦?!讶苏l用于三子之計?”慎子對曰:“王皆用之?!蓖踱鋈蛔魃虎伲骸昂沃^也?”慎子曰:“臣請效其說②,而王且見其誠然也。王發上柱國子良車五十乘③,而北獻地五百里于齊。發子良之明日,遣昭常為大司馬,令往守東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鯉車五十乘,西索救于秦?!蓖踉唬骸吧啤!蹦饲沧恿急鲍I地于齊。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為大司馬,使守東地。又遣景鯉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齊,齊使人以甲④受東地。昭常應齊使曰:“我典主東地,且與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萬弊甲鈍兵,愿承下塵。”齊王謂子良曰:“大夫來獻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矯也。王攻之?!饼R王大興兵,攻東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萬臨齊右壤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愿待戰?!饼R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士卒不用,東地復全。

[注釋]

①怫(fú)然:憤怒的樣子。②效其說:猶言詳細地解釋這種說法。③發:派遣。④甲:軍隊。⑤臨齊右壤:逼近齊國右邊邊境。

[譯文]

景鯉離開之后,太子的老師慎子進宮拜見。楚王把三位大夫的建議告訴了慎子,說:“子良見到我說,‘不能不給齊國。但建議是,給了土地之后再出兵攻打齊國’。昭常見了我說,‘不能給齊國,請讓我去保衛東地。’景鯉見了我說,‘不能給齊國,不能單靠楚國一國的力量來獨守東地,請讓我往西去向秦國求救?!恢浪麄內齻€人的建議我到底采納誰的好?”慎子回答說:“大王都采納?!背跤悬c憤怒了,并表現在臉上,說:“您這話是什么意思?”慎子說:“請讓我說出我的理由,大王就會明白我說的確實是符合事實。大王您先派遣上柱國子良率領五十輛車子,往北到齊國去進獻東地方圓五百里的土地;然后在子良北去的第二天,再派遣昭常為大司馬,讓他去守衛東地;等昭常東去的第二天,再派遣景鯉帶著五十輛車子,往西到秦國去求救?!背跽f:“好”。于是派子良向北到齊國去敬獻土地。在子良北去的第二天,任命昭常為大司馬,派他去守衛東地。等昭常走后,又派遣景鯉往西向秦國求救。

子良到了齊國,齊國派人帶著士兵前來接受東地。昭常回答齊國使臣說:“我負責保衛東地,發誓要與東地共存亡。我已召集了從小孩到六十歲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萬人,雖然我們的鎧甲破舊,武器銹鈍。但我們愿意誓死保衛這片土地。”齊王對子良說:“您來獻地,但現在卻讓昭常死守東地,這是什么緣故啊?”子良說:“我是受了敝國大王的命令來進獻東地,昭常守衛東地,這是他假傳大王的命令。大王可以去攻打他吧?!饼R王于是派兵攻打東地,攻打昭常。但軍隊還沒有到達東地的邊界,秦國已經派了五十萬大軍逼近齊國右邊邊境,說:“你們拘禁楚國太子,不讓他歸國,這是不仁義的行為;又想搶奪楚國東地方圓五百里的土地,這更加的不仁義。如果你們收兵的話,算你們識相,如果不收兵的話,我們愿和你們決一死戰?!饼R王害怕了,就請求子良往南告訴楚國,與楚國講和,又派人往西去秦國,與秦國講和。這樣楚國沒有耗費一兵一卒,卻保全了東地。

女阿謂蘇子

[原文]

女阿謂蘇予①曰:“秦棲楚王,危太子者,公也。今楚王歸,太子南,公必危。公不如令人謂太子曰:‘蘇子知太子之怨己也,必且務不利太子。太子不如善蘇子,蘇子必且為太子入矣。’”蘇子乃令人謂太子。太子復請②善于蘇子。

[注釋]

①女阿謂蘇子:女阿,疑為楚太子之侍女。蘇子,指蘇厲或蘇代。②復請:此處可見女阿謂蘇子乃授命于太子。

[譯文]

女阿對蘇子說:“當初,秦王拘禁了楚王,讓他像鳥在籠中一樣棲居在秦國,并且迫害太子的人也是您。現在楚王回國了,太子也將從齊國南歸回國,您必定要遭遇危險。您為什不派人去對太子說:‘如果蘇子知道太子怨恨他,必將設法傷害太子,太子為什么和和蘇子搞好關系,蘇子必將幫助太子回到國內?!碧K子于是就派人去勸說太子。太子聽說后,再一次派人請求和蘇子和睦相處。

第65章 魏策一(3)第92章 燕策三(2)第30章 齊策四(3)第52章 趙策二(2)第55章 趙策三(1)第37章 楚策一(2)第29章 齊策四(2)第21章 秦策四(3)第32章 齊策五(2)第24章 齊策一(3)第7章 秦策(2)第38章 楚策一(3)第3章 東周策(3)第91章 燕策三(1)第44章 楚策四(1)第8章 秦策(3)第23章 齊策一(2)第55章 趙策三(1)第82章 韓策三(2)第36章 楚策一(1)第2章 東周策(2)第24章 齊策一(3)第93章 燕策三(3)第3章 東周策(3)第23章 齊策一(2)第46章 楚策四(3)第33章 齊策六(1)第50章 趙策一(4)第29章 齊策四(2)第51章 趙策二(1)第60章 趙策三(6)第53章 趙策二(3)第56章 趙策三(2)第4章 西周策(1)第2章 東周策(2)第94章 宋、衛策(1)第60章 趙策三(6)第32章 齊策五(2)第49章 趙策一(3)第39章 楚策一(4)第64章 魏策一(2)第55章 趙策三(1)第14章 秦策二(3)第94章 宋、衛策(1)第18章 秦策三(2)第55章 趙策三(1)第50章 趙策一(4)第67章 魏策二(2)第16章 秦策二(5)第96章 中山策(1)第69章 魏策三(1)第8章 秦策(3)第35章 齊策六(3)第11章 秦策(6)第7章 秦策(2)第5章 西周策(2)第20章 秦策四(2)第9章 秦策(4)第44章 楚策四(1)第90章 燕策二(3)第70章 魏策三(2)第93章 燕策三(3)第33章 齊策六(1)第15章 秦策二(4)第80章 韓策二(3)第81章 韓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46章 楚策四(3)第69章 魏策三(1)第25章 齊策二第8章 秦策(3)第27章 齊策三(2)第1章 東周策(1)第87章 燕策一(4)第6章 秦策(1)第66章 魏策二(1)第50章 趙策一(4)第84章 燕策一(1)第45章 楚策四(2)第92章 燕策三(2)第58章 趙策三(4)第92章 燕策三(2)第72章 魏策四(1)第9章 秦策(4)第10章 秦策(5)第41章 楚策二(2)第80章 韓策二(3)第75章 韓策一(1)第64章 魏策一(2)第86章 燕策一(3)第86章 燕策一(3)第31章 齊策五(1)第83章 韓策三(3)第75章 韓策一(1)第96章 中山策(1)第1章 東周策(1)第46章 楚策四(3)第67章 魏策二(2)第13章 秦策二(2)
第65章 魏策一(3)第92章 燕策三(2)第30章 齊策四(3)第52章 趙策二(2)第55章 趙策三(1)第37章 楚策一(2)第29章 齊策四(2)第21章 秦策四(3)第32章 齊策五(2)第24章 齊策一(3)第7章 秦策(2)第38章 楚策一(3)第3章 東周策(3)第91章 燕策三(1)第44章 楚策四(1)第8章 秦策(3)第23章 齊策一(2)第55章 趙策三(1)第82章 韓策三(2)第36章 楚策一(1)第2章 東周策(2)第24章 齊策一(3)第93章 燕策三(3)第3章 東周策(3)第23章 齊策一(2)第46章 楚策四(3)第33章 齊策六(1)第50章 趙策一(4)第29章 齊策四(2)第51章 趙策二(1)第60章 趙策三(6)第53章 趙策二(3)第56章 趙策三(2)第4章 西周策(1)第2章 東周策(2)第94章 宋、衛策(1)第60章 趙策三(6)第32章 齊策五(2)第49章 趙策一(3)第39章 楚策一(4)第64章 魏策一(2)第55章 趙策三(1)第14章 秦策二(3)第94章 宋、衛策(1)第18章 秦策三(2)第55章 趙策三(1)第50章 趙策一(4)第67章 魏策二(2)第16章 秦策二(5)第96章 中山策(1)第69章 魏策三(1)第8章 秦策(3)第35章 齊策六(3)第11章 秦策(6)第7章 秦策(2)第5章 西周策(2)第20章 秦策四(2)第9章 秦策(4)第44章 楚策四(1)第90章 燕策二(3)第70章 魏策三(2)第93章 燕策三(3)第33章 齊策六(1)第15章 秦策二(4)第80章 韓策二(3)第81章 韓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46章 楚策四(3)第69章 魏策三(1)第25章 齊策二第8章 秦策(3)第27章 齊策三(2)第1章 東周策(1)第87章 燕策一(4)第6章 秦策(1)第66章 魏策二(1)第50章 趙策一(4)第84章 燕策一(1)第45章 楚策四(2)第92章 燕策三(2)第58章 趙策三(4)第92章 燕策三(2)第72章 魏策四(1)第9章 秦策(4)第10章 秦策(5)第41章 楚策二(2)第80章 韓策二(3)第75章 韓策一(1)第64章 魏策一(2)第86章 燕策一(3)第86章 燕策一(3)第31章 齊策五(1)第83章 韓策三(3)第75章 韓策一(1)第96章 中山策(1)第1章 東周策(1)第46章 楚策四(3)第67章 魏策二(2)第13章 秦策二(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潢川县| 丰城市| 灌南县| 奎屯市| 莒南县| 博乐市| 平乡县| 中方县| 于田县| 金乡县| 简阳市| 抚宁县| 富阳市| 景德镇市| 商南县| 建德市| 临江市| 南康市| 虞城县| 高密市| 金门县| 雷波县| 扶风县| 治多县| 千阳县| 化州市| 无棣县| 沈丘县| 德州市| 海南省| 永修县| 阜宁县| 盐池县| 浦北县| 景德镇市| 怀宁县| 通榆县| 旬阳县| 汕头市| 永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