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9章 秦策(4)

軫出,張儀入,問王曰:“陳軫果安之?”王曰:“夫軫天下之辯士也。孰視寡人曰:‘軫必之楚。’寡人遂無奈何也。寡人因問曰:‘子必之楚也,則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獨儀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爲臣;孝己愛其親,天下皆欲以爲子。故賣僕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僕妾也;出婦嫁於鄉里者,善婦也。臣不忠於王,楚何以軫爲?忠尚見棄,軫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爲然,遂善待之。

[註釋]

①輸:送,在此指告訴。②即:倘若。③車約:當作“約車”。約,準備。④不:即“否”字,下同。⑤(tiǎo):同“挑”,挑逗,引誘。⑥欲其爲我詈(lì)人:言欲其忠於己。詈,罵。⑦昭陽:楚懷王柱國(軍政首腦)。⑧楚王:楚懷王。

[譯文]

陳軫從楚國返回到秦國。張儀對秦王說:“陳軫是大王的臣子,但是卻經常向楚王泄漏秦國的機密。我不能與他共事,希望大王把他驅逐出秦國。倘若他打算再次去楚國,希望大王殺了他。”秦惠王說:“陳軫怎麼敢到楚國去呢。”

秦王召見陳軫問道:“我想聽聽先生的意思,只要您告訴我打算去哪裡,我都會爲您準備好出行的車馬。”陳軫說:“臣願意到楚國去。”秦王說:“張儀料到先生會去楚國,我也這樣認爲,除了去楚國,您還能去哪安身呢?”陳軫說:“臣離開秦國以後,必然故意地到楚國去,以便遂了大王和張儀的心願,而且還能表明臣沒有私通楚國。楚國有個人,娶了兩任妻子。有人勾引他的年老的妻子,年老的妻子痛罵了這個人;那人轉而去引誘他年輕的妻子,年輕的妻子順從了這個人。沒多久,那個有兩個妻子的人死了,有個客人問勾引者說:‘現在這兩個寡婦當中,你要娶年老的那個呢?還是年輕的那個?’這人回答說:‘年老的那個’,客人又問:‘年老的那個罵你,年輕的順從你,你爲何卻選擇年老的呢?’答道:‘她們在別人家裡做別人的妻子時,我當然希望她們順從我,一旦要做了我的妻子,自然希望她爲我去罵別人嘍!’當今的楚王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昭陽也是一位賢能的相國。我陳軫既然做了大王的臣子,如果經常把秦國的內情泄露給楚王,楚王一定提防我上述的行爲而不會接納我做他的臣子,而昭陽也會反對與臣共事,臣想借此來證明我並沒有私通楚國。”

陳軫出去了,張儀進來,問秦王說:“陳軫打算去哪裡?”秦王說:“陳軫真是天下難得的辯才啊。他上下審視了我說:‘我定一定會去楚國。’我對此也無可奈何。我於是問他道:‘你一定要去楚國,那麼張儀的話果然應驗了。’陳軫說:‘不只張儀一個人這麼說,可謂路人皆知這件事。從前,伍子胥對他的君主盡職盡責,天下的人都想讓他做自己的臣子;孝己敬愛他的父親,天下人都想讓他做自己的兒子。所以被賣的奴僕不離開里巷就被賣掉的,這是好奴僕啊;被拋棄的婦人嫁到本鄉本土的,這是好婦人啊。如果我對大王不忠心耿耿,楚國又怎麼會接納我做他的臣子呢?忠心耿耿到頭來卻被拋棄,我不到楚國去,又能去哪裡呢?’”秦王認爲他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就善待陳軫。

[原文]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①。其後,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②,惠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齊,齊、楚方歡,子爲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③爲臣約車並幣,臣請試之。”

張儀南見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說甚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爲臣者④,亦無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唯儀之甚憎者,亦無大齊王。今齊王之罪,其於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儀不得爲臣也。大王茍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於之地⑤,方六百里。若此,齊必弱,齊弱則必爲王役矣。則是北弱齊,西德於秦,而私商於之地以爲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說,宣言之於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地,方六百里。”羣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後見,獨不賀。楚王曰:“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爲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賀。”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出地絕齊,秦計必弗爲也。先絕齊後責地⑥,且必受欺於張儀。受欺於張儀,王必惋之⑦。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⑧,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使者未來,又重絕之。

[註釋]

①曲沃:地名,此時爲秦地,位於今天的河南陝縣境內。②交善:相交親密友好。③其:委婉的語氣詞。④唯:音義同“雖”,即使是。⑤商於(wū)之地:指今陝西商縣以南直至漢中的廣大地區。⑥責:索取。⑦惋:怨恨。⑧弭:止。

[譯文]

齊國幫助楚國攻打秦國,攻下了秦國的曲沃。後來,秦打算攻打齊國,以報仇雪恨,可是齊、楚兩國交好,秦惠王爲此甚感憂慮,就對張儀說:“我想要出兵攻打齊國,但是鑑於齊、楚兩國關係很好,請賢卿爲我參謀一下該怎麼辦纔好?”張儀說:“請大王爲臣準備車馬和金錢,讓臣去遊說楚王試試看!”

於是張儀動身到南方去拜見楚王,詭言說:“敝國國君最尊重的,莫過於大王;臣張儀所最願事奉的,也莫過於大王。相反,敝國國君最痛恨的,莫過於齊王,張儀最憎惡的,也莫過於楚王。現在齊王的罪惡,對秦國來說已是罪大惡極。敝國打算出兵討伐這個惡人,可貴國與齊關係很好,因此敝國國君再無法聽從大王的號令,而張儀也無法再爲大王效犬馬之勞了。假若大王能夠念及秦國對您的敬重,從現在開始閉關絕塞,與齊國斷交,臣張儀定會讓秦王把方圓六百里的商、於獻給大王。這樣一來,齊國必定國勢衰退,不得不聽從大王的指揮,同時對秦國也有很大的恩德,而且還獲得商、於的土地,這可謂一舉三得啊。”

楚懷王聽了張儀的話內心歡喜,於是在自己的朝廷上宣佈說:“我已得到了方圓共六百里秦國商、於之地。”羣臣聽了這話,都紛紛向楚王表示祝賀,客卿陳軫最後一個拜見楚懷王,卻獨獨不表示祝賀。楚王說:“我不麻煩一兵一卒,也不傷亡一人,卻得到了方圓六百里的商、於土地,我自認爲這是一個明智之舉!各位士大夫都前來道賀,單單你不祝賀,爲什麼?”陳軫說:“因爲我看來您不但得不到商、於這地方,而且還會招致禍患,所以不敢盲目的祝賀。”楚懷王說:“爲什麼?”陳軫回答說:“秦王之所以如此厚待您,是因爲您有齊國的強大援助。現在您土地還沒有到手,就先和齊國絕交了,這樣就使楚國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秦國又何必再去厚待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如果我們先讓秦國交出土地,然後再與齊國絕交,依照秦國的計謀是斷然一定不會答應的。如果我們先和齊國絕交,然後再去向秦國要土地,必然會遭張儀的欺騙而得不到土地。一旦被張儀欺騙,大主必定要懊悔。這樣在西邊惹出秦國的禍害,北邊又和齊國斷交了,那麼,秦、齊兩國的大軍很久就來攻打楚國了。”楚王並聽陳軫的話,說:“我的事情已經辦妥當了!你最好不要多言,等著我的好消息吧。”楚王於是派出使者與齊國斷交,使者還未返回楚國,他又派另一個使者去申明絕交的事。

[原文]

張儀反①,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於秦。張儀至,稱病不朝。楚王曰:“張子以寡人不絕齊乎?”乃使勇士往詈齊王。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裡②。”使者曰:“臣聞六百里,不聞六裡。”儀曰:“儀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軫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而取償於齊也,楚國不尚全乎!王今已絕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齊、秦之交也,國必大傷。”

楚王不聽,遂舉兵伐秦③。秦與齊合,韓氏從之,楚兵大敗於杜陵④。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於陳軫,過聽於張儀。

[註釋]

①反:同“返”。②廣從:橫量爲廣,直量爲從。從,同“縱”③舉兵伐秦:楚懷王使將軍屈匄伐秦。④杜陵:當爲伎陵之誤,地在今陝西旬陽西。

[譯文]

張儀返回了秦國,秦國派人到齊國遊說,齊、秦兩國暗暗聯合起來。楚國派遣一位將軍到秦國去索要土地。使臣到了秦國,張儀謊稱有病不上朝。楚王說:“張儀認爲我沒有和齊國斷交嗎?”於是派了一名勇士到齊國去,當面辱罵齊王。張儀在證實楚國的確已經與齊國斷交之後,纔出來見楚國使者,說:“我承諾的土地從這裡到那裡,總共方圓六裡。”使者說:“我聽說是方圓六百里,而不是方圓六裡。”張儀說:“我僅僅一個小人物,怎麼能承諾給你方圓六百里土地?”使者回到了楚國,把這話原原本本的報告給了楚王,楚王大怒,打算髮兵攻秦國。陳軫說:“我還可以說話了嗎?”楚王說:“可以了。”陳軫說:“攻打秦國並不是什麼好的辦法,大王不如拿一座大都邑籠絡秦國,與秦國一道攻打齊國。這樣,我們或許可以把在秦國失掉的土地,轉而在齊國得到補償,這樣楚國不是沒有受到損害嗎?現在大王已和齊國絕交,又責備秦國欺騙了自己,那就意味著促使齊、秦兩國的結盟,這樣的話,國家必然受到重大傷害。”

可惜楚懷王沒有聽從陳軫的建議,而是執意派兵攻打秦國。秦與齊國結成聯盟,同時韓國也加入秦、齊的聯盟中來,楚兵在杜陵被打得落荒而逃。所以說楚國的力量並不小覷,但卻落得個差一點亡國的災難,這是由於沒有采納陳軫的正確意見,而是過於了張儀的詭辯謊言罷了。

楚絕齊

[原文]

楚絕齊,齊舉兵伐楚。陳軫謂楚王曰①:“王不如以地東解於齊,西講於秦。”

楚王使陳軫之秦,秦王謂軫曰:“子秦人也②,寡人與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親國事也,故子棄寡人事楚王。今齊、楚相伐,或謂救之便,或謂救之不便,子獨不可以忠爲子主計,以其餘爲寡人乎?”

陳軫曰:“王獨不聞吳人之遊楚者乎?楚王甚愛之,病,故使人問之曰:‘誠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與不思,誠思則將吳吟③。’今軫將爲王‘吳吟’。王不聞管與之說乎?有兩虎爭人而鬥者,管莊子④將刺之,管與止之日‘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爭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齊、楚今戰,戰必敗。敗,王起兵救之,有救齊之利,而無伐楚之害。計聽知覆逆⑤嗜,唯王可也。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⑥。’”

[註釋]

①楚王:楚懷王。②子秦人也:陳軫曾仕秦,故此雲秦人。③吳吟:吳歌。④管莊子:又名卞莊子。⑤計聽知覆逆:計聽,聽取計謀。覆逆,事情未出現稱爲“覆”,事情已完結稱作“逆”。⑥惑:亂,迷亂。

[譯文]

楚、齊兩國斷交,齊國派兵攻打楚國。陳軫對楚王說:“大王不如在東邊那土地與齊國緩和關係,在西邊和秦國講和。”

於是楚王派陳軫出使秦國,秦王對陳軫說;“你本來就是秦國人,而且我和你又是舊相識,我沒有才能,沒有處理好國家事務,所以你拋棄了我,投靠了楚王。現在齊、楚聯合起來攻打楚國,有人認爲救援楚國很有利,有人認爲沒有利。你難道不能在爲對你的主人盡忠的同時,也爲我考慮一點嗎?”

陳軫說:“大王難道沒聽說過吳國人到楚國去做官的故事嗎?楚王對這位客卿很看重,可是某次這位客卿生了病,楚王就派人去問候說:‘是真生病了?還是思念故國呢?’左右侍臣回答說:‘不知道他是否思念故國,假如真是那樣的話,那他就要唱吳歌了。’現在我就準備爲大王唱‘吳歌’。不知道大王有沒有聽說管與的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有兩隻老虎,因爲爭吃人而搏鬥起來,管莊子打算去殺死這兩隻虎,可是管與忙緊制止說:‘老虎是貪吃耍狠的大蟲,人是他的最香甜可口的美味,現在兩隻老虎爲爭吃人而搏鬥,小虎必然因打敗而死,大虎也必然因搏鬥而傷,你就等著去殺死那隻受傷的大虎吧!這是一舉而殺兩虎的好計謀,不需要付出去殺死一隻老虎的辛勞,反而能能兼得刺殺兩隻虎的英名。’現在齊、楚兩國現在正在廝殺,廝殺必定對雙方都不利,到那時大王派兵再施以援手,既能獲得救人於水火的好處,而又避免了伐楚的危險與害處。您是否採納我的計謀,預知事情的優劣,那就全由大王自己定奪了。計謀是做事的根本,採納良計是國家存亡的關鍵。計謀錯了,或採納錯計,卻能保住國家的大王很少。所以說:‘計謀要再三思量纔不會出錯,採納建議要本末兼顧纔不會迷惑’。”

秦惠王死

[原文]

秦惠王死,公孫衍①欲窮②張儀。李讎③謂公孫衍曰:“不如召甘茂④於魏,召公孫顯於韓,起樗裡子⑤於國。三人者,皆張儀之讎⑥也,公用之,則諸侯必見張儀之無秦矣!”

[註釋]

①公孫衍:即犀首,魏人。②窮張儀,使張儀陷入困境。③李讎:秦人。④甘茂:下蔡人,原爲秦將。⑤樗裡子:秦惠王弟,後逃奔楚國。⑥讎:同仇。

[譯文]

秦惠王死後,公孫衍打算讓張儀的好日子到頭。李讎對公孫衍說:“不如從魏國把甘茂召回,從韓國把公孫顯召回,在秦國內起用樗裡子。這三個人,都是張儀的敵人,如果您重用他們,那麼諸侯必定能猜到張儀在秦國沒有什麼權利了!”

義渠君之魏

[原文]

義渠君之魏①,公孫衍謂義渠君曰:“道遠,臣不得復過矣,請謁事情。”義渠君曰:“願聞之。”對曰:“中國無事於秦②,則秦且燒焫獲君之國③;中國爲有事於秦,則秦且輕使重幣,而事君之國也。”義渠君曰:“謹聞命。”

居無幾何,五國④伐秦。陳軫謂秦王曰:“義渠君者,蠻夷⑤之賢君,王不如賂之以撫其心”。秦王日:“善。”因以文繡千匹,好女百人,遺⑥義渠君。

義渠君致⑦羣臣而謀曰:“此乃公孫衍之所謂也。”因起兵襲秦,大敗秦人子李帛⑧之下。

[註釋]

①義渠:羌族建立的國家。②中國:指東方六國。事:指戰事。③燒蟎(nè):焚燒。④五國:指齊、宋、韓、魏、趙五國。⑤蠻夷:指華夏中原以外的少數民族。⑥遺(wè胃):給予,贈送。⑦致:招致。⑧李帛:秦國地名,今地不詳。

[譯文]

義渠君打算到魏國去,公孫衍就對義渠君說:“此去路途遙遠,我不可能與您再相會了!我打算告訴您一件事情。”義渠君說:“我願意聽聽是什麼事。”公孫衍回答說:“東方六國如果對沒有秦國採取軍事行動,秦國必定就會燒燬並獲取您的國家;東方六國如果對秦國採取軍事行動,秦國必定就會派遣使臣,帶著厚禮來討好,以求您的相助。”義渠君說:“太受教益了。”

過了沒多久,齊、宋、韓、魏、趙五國聯手攻打秦國。陳軫對秦王說:“義渠君是蠻夷地方的賢君,大王不如拿財物賄賂他,以安撫他的心。”秦王說:“好的。”於是用一千匹錦繡,一百個漂亮的女子,去賄賂義渠君。

義渠君招集羣臣在一起商議說:“這就是公孫衍所說的事情了。”於是派兵襲擊秦國,在李帛這個地方把秦軍打得落花流水。

醫扁鵲見秦武王

[原文]

醫扁鵲見秦武王①,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②:“君與知之者謀之③,而與不知者敗之④。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註釋]

①扁鵲:姓秦名越人,春秋戰國間的名醫。②石:針石,治病的工具。③知之者:指懂得醫術的扁鵲。④不知者:指秦王身邊不懂醫術的人。

[譯文]

第55章 趙策三(1)第34章 齊策六(2)第14章 秦策二(3)第59章 趙策三(5)第11章 秦策(6)第18章 秦策三(2)第91章 燕策三(1)第4章 西周策(1)第54章 趙策二(4)第3章 東周策(3)第59章 趙策三(5)第68章 魏策二(3)第49章 趙策一(3)第34章 齊策六(2)第69章 魏策三(1)第40章 楚策二(1)第6章 秦策(1)第50章 趙策一(4)第11章 秦策(6)第48章 趙策一(2)第60章 趙策三(6)第16章 秦策二(5)第41章 楚策二(2)第48章 趙策一(2)第21章 秦策四(3)第41章 楚策二(2)第46章 楚策四(3)第30章 齊策四(3)第41章 楚策二(2)第25章 齊策二第4章 西周策(1)第5章 西周策(2)第18章 秦策三(2)第61章 趙策三(7)第70章 魏策三(2)第62章 趙策三(8)第19章 秦策四(1)第82章 韓策三(2)第48章 趙策一(2)第61章 趙策三(7)第30章 齊策四(3)第73章 魏策四(2)第82章 韓策三(2)第8章 秦策(3)第33章 齊策六(1)第50章 趙策一(4)第17章 秦策三(1)第57章 趙策三(3)第49章 趙策一(3)第11章 秦策(6)第54章 趙策二(4)第14章 秦策二(3)第40章 楚策二(1)第27章 齊策三(2)第14章 秦策二(3)第36章 楚策一(1)第74章 魏策四(3)第84章 燕策一(1)第44章 楚策四(1)第68章 魏策二(3)第76章 韓策一(2)第29章 齊策四(2)第65章 魏策一(3)第95章 宋、衛策(2)第80章 韓策二(3)第19章 秦策四(1)第52章 趙策二(2)第29章 齊策四(2)第12章 秦策二(1)第32章 齊策五(2)第20章 秦策四(2)第53章 趙策二(3)第63章 魏策一(1)第67章 魏策二(2)第45章 楚策四(2)第15章 秦策二(4)第51章 趙策二(1)第86章 燕策一(3)第3章 東周策(3)第55章 趙策三(1)第23章 齊策一(2)第78章 韓策二(1)第63章 魏策一(1)第4章 西周策(1)第39章 楚策一(4)第38章 楚策一(3)第33章 齊策六(1)第81章 韓策三(1)第87章 燕策一(4)第84章 燕策一(1)第6章 秦策(1)第62章 趙策三(8)第2章 東周策(2)第72章 魏策四(1)第37章 楚策一(2)第16章 秦策二(5)第37章 楚策一(2)第21章 秦策四(3)
第55章 趙策三(1)第34章 齊策六(2)第14章 秦策二(3)第59章 趙策三(5)第11章 秦策(6)第18章 秦策三(2)第91章 燕策三(1)第4章 西周策(1)第54章 趙策二(4)第3章 東周策(3)第59章 趙策三(5)第68章 魏策二(3)第49章 趙策一(3)第34章 齊策六(2)第69章 魏策三(1)第40章 楚策二(1)第6章 秦策(1)第50章 趙策一(4)第11章 秦策(6)第48章 趙策一(2)第60章 趙策三(6)第16章 秦策二(5)第41章 楚策二(2)第48章 趙策一(2)第21章 秦策四(3)第41章 楚策二(2)第46章 楚策四(3)第30章 齊策四(3)第41章 楚策二(2)第25章 齊策二第4章 西周策(1)第5章 西周策(2)第18章 秦策三(2)第61章 趙策三(7)第70章 魏策三(2)第62章 趙策三(8)第19章 秦策四(1)第82章 韓策三(2)第48章 趙策一(2)第61章 趙策三(7)第30章 齊策四(3)第73章 魏策四(2)第82章 韓策三(2)第8章 秦策(3)第33章 齊策六(1)第50章 趙策一(4)第17章 秦策三(1)第57章 趙策三(3)第49章 趙策一(3)第11章 秦策(6)第54章 趙策二(4)第14章 秦策二(3)第40章 楚策二(1)第27章 齊策三(2)第14章 秦策二(3)第36章 楚策一(1)第74章 魏策四(3)第84章 燕策一(1)第44章 楚策四(1)第68章 魏策二(3)第76章 韓策一(2)第29章 齊策四(2)第65章 魏策一(3)第95章 宋、衛策(2)第80章 韓策二(3)第19章 秦策四(1)第52章 趙策二(2)第29章 齊策四(2)第12章 秦策二(1)第32章 齊策五(2)第20章 秦策四(2)第53章 趙策二(3)第63章 魏策一(1)第67章 魏策二(2)第45章 楚策四(2)第15章 秦策二(4)第51章 趙策二(1)第86章 燕策一(3)第3章 東周策(3)第55章 趙策三(1)第23章 齊策一(2)第78章 韓策二(1)第63章 魏策一(1)第4章 西周策(1)第39章 楚策一(4)第38章 楚策一(3)第33章 齊策六(1)第81章 韓策三(1)第87章 燕策一(4)第84章 燕策一(1)第6章 秦策(1)第62章 趙策三(8)第2章 東周策(2)第72章 魏策四(1)第37章 楚策一(2)第16章 秦策二(5)第37章 楚策一(2)第21章 秦策四(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木里| 盐山县| 精河县| 滦平县| 鄄城县| 运城市| 美姑县| 安吉县| 福海县| 东宁县| 常宁市| 琼中| 临沭县| 南城县| 长顺县| 佛山市| 汉中市| 朝阳区| 左权县| 含山县| 光泽县| 天台县| 六安市| 临西县| 灵寿县| 巴马| 邯郸县| 山西省| 平原县| 建昌县| 巴南区| 乐昌市| 双鸭山市| 上栗县| 荃湾区| 亚东县| 仁化县| 乌拉特中旗| 疏勒县| 通山县| 叙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