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81章 韓策三(1)

或謂韓公仲

[原文]

或謂韓公仲曰:“夫孿子之相似者①,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②,唯智者知之而已。今公國其利害之相似,正如孿子之相似也。得以其道為之,則主尊而身安;不得其道,則主卑而身危。今秦魏之和成,而非公適束之③,則韓必謀矣④。若韓隨魏以善秦,是為魏從也,則韓輕矣,主卑矣。秦已善韓,必將欲置其所愛信者,今用事于韓以完之⑤,是公危矣。今公與安成君為秦魏之和⑥,成固為福,不成亦為福。秦魏之和成,而公適束之,是韓為秦魏之門戶也,是韓重而主尊矣。安成君東重于魏,西貴于秦,操右契⑦而為公責德于秦魏之主,裂地而為諸侯,公之事也。若夫安韓魏而終身相,公之下服,此主尊而身安矣。秦魏不終相聽者也,秦怒于不得魏,必欲善韓以塞魏。魏不聽秦,必務善韓以備秦,是公擇布而割也⑧。秦魏和則兩國德公;不和則兩國爭事公。所謂成為福,不成亦為福者也。愿公之無疑也。”

[注釋]

①孿子:雙生子。此章系周赧王十三年事。②利害:得利與受害。有別于今天的“利害”之詞,古今異義。③束:結約。④韓必謀:韓必定遭到秦魏兩國的謀算。⑤完之:意思是說保全秦國的利益。⑥安成君:韓國大臣。⑦右契:古代契約以竹木刻制而成,分左右兩塊,左契留著自己準備對合,做為憑據。右契為討債時所使用。⑧擇布而割:意思指韓與秦魏的關系可以隨意設計。

[譯文]

有人對韓國的公仲說:“雙胞胎長得十分相似,只有他們的母親才能將他們正確的分辨出來;利與害看起來也十分相似,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將它們正確的分辨出來。現在您的國家利、害相似,就如同雙胞胎那樣。如果能用正確的方法來治理國家,就能讓君主尊貴,自身安穩;如果不能用正確的方法來治理國家,就會讓君主卑賤,身陷危難境地。一旦秦、魏兩國聯合成功,但卻不是您來促成的,那么韓國一定會受到秦、魏兩國的進攻。如果韓國和魏國一樣去討好秦國,韓國就成了魏國的附庸,一定會被輕視,國君的地位就降低。秦國和韓國交好,秦國一定會安置它親信的人,讓他在韓國執掌政權,來鞏固秦國的勢力。如果這樣的話,您就危險了。如果您能和安成君幫助秦、魏兩國結成聯盟,聯合成功固然是好事,即使不成功也是好事。秦、魏兩國如果聯盟成功,而且是您促成的,這樣一來,韓國就成了秦、魏兩國交往的通道,韓國的地位一定會得到提高,國君也會更受尊重。安成君在東面受到魏國的重視,在西面得到秦國的尊崇,掌握著這樣的優勢。可以為您向魏、秦兩國的國君索要好處,以后分封土地,成為諸侯,這是您最大的功績。如果韓、魏兩國能夠相安無事,您就可以終身做相國,這是您稍差一點的功績。這些都能使國君尊貴自身安穩。況且秦、魏兩國是不可能長期結盟的,秦國怨恨得不到魏國,必定會親近韓國來遏制魏國,魏國也不會永遠聽從秦國的命令,一定會想辦法改善與韓國的關系來共同防范秦國,這樣您就可以如同選擇布匹,然后隨意剪裁一樣輕松地應對了。如果秦、魏兩國聯合,兩國就都會感激您;如果不能聯合,又都會爭相討好您。這就是我所說的成功是好事,不成功也是好事的道理,希望您就不要再猶豫了。”

或謂公仲

[原文]

或謂公仲曰:“今有一舉而可以忠于主,便于國,利于身,愿公之行之也。今天下散而事秦,則韓最輕矣;天下合而離秦,則韓最弱矣;合離之相續,則韓最先危矣,此君國長民之大患也。今公以韓先合于秦,天下隨之,是韓以天下事秦,秦之德韓也厚矣。韓與天下朝秦,而獨厚取德焉,公行之計①,是其于主也至忠矣。天下不合秦,秦令而不聽,秦必起兵以誅不服。秦久與天下結怨構難,而兵不決,韓息士民以待其釁②,公行之計,是其于國也,大便也。昔者,周佼以西周善于秦③,而封于梗陽④;周啟以東周善于秦⑤,而封于平原⑥。今公以韓善秦,韓之重于兩周也無計,而秦之爭機也,萬于周之時。今公以韓為天下先合于秦,秦必以公為諸侯,以明示天下,公行之計,是其于身大利也,愿公之加務也。”

[注釋]

①之:猶言此。②釁:罅(xià下)隙,漏洞,此指機會。③周佼:人名,西周大臣。④梗陽:邑名。原屬趙國,此時已屬秦國。⑤周啟:東周大臣。⑥平原:邑名。

[譯文]

有人對公仲說:“現在有一種做法可以對國君盡忠,對國家有益,對自己有利,希望您能夠去實現它。現在如果天下諸侯分散著去事奉秦國,那么韓國是最受輕視的;如果天下諸侯聯合起來背離秦國,那么韓國將會是最弱小的;如果天下諸侯聯合起來對抗秦國的做法是斷斷續續的,那么韓國就會最先遇到危險,這是治理國家、統率百姓的大患。現在如果您讓韓國先同秦國聯合,天下諸侯跟從韓國,那么這這是韓國帶領天下諸侯事奉秦國,秦國一定會深深地感激韓國。韓國同天下諸侯一樣事奉秦國,卻獨自領受了秦國深深的感激,您實行這樣的計策,對于國君來說,也算是最忠心了。如果天下諸侯不愿意和秦國聯合,秦國發布命令也沒有人聽從,秦國必然會出兵討伐不服的諸侯。秦國長時間地與天下諸侯結仇交戰,戰爭沒有結果,韓國就可以趁機休養士卒、百姓等待有利的時機,您推行這條計策,這對于國家,是非常有益的。從前,周佼讓西周同秦國親近,受封于梗陽;周啟讓東周同秦國聯合,受封于平原。現在如果您讓韓國同秦國聯合,韓國的重要性比起兩周來,簡直無法比擬,而秦國爭著與韓國結交的愿望,超過同兩周結交時的萬倍。現在您如果讓韓國在天下諸侯之前同秦國聯合,秦國一定會推舉您做諸侯,來昭示天下,您推行這條計策,這對于您自身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希望您加緊努力實施。”

韓珉攻宋

[原文]

韓珉攻宋,秦王大怒曰①:“吾愛宋與新城、陽晉同也。韓珉與我交,而攻我甚所愛,何也?”蘇秦為齊說秦王曰:“韓珉之攻宋,所以為王也。以齊之強,輔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面事秦。王不折一兵,不殺一人,無事而割安邑,此韓珉之所以禱于秦也。”秦王曰:“吾固患齊之難知,一從一橫,此其說何也?”對曰:“天下固令齊可知也。齊故已攻宋矣,其西面事秦,以萬乘自輔;不西事秦,則宋地不安矣。中國白頭游敖之士,皆積智欲離秦、齊之交,伏軾結靷西馳者,未有一人言善齊者也;伏軾結靷東馳者,末有一人言善秦者也。皆不欲齊、秦之合者,何也?則晉、楚智而齊、秦愚也②。晉、楚合必伺齊、秦,齊、秦合必圖晉、楚,請以決事。”秦王曰:“善。”

[注釋]

①秦王:指秦昭王。②晉:指魏國。

[譯文]

韓珉為齊國攻打宋國,秦王大怒說:“我喜愛宋國,與喜愛新城、陽晉是一樣的。韓珉同我交往,卻攻打我非常喜愛的地方,是什么原因呢?”蘇秦為齊國游說秦王說:“韓珉攻打宋國,正是為了大王著想。憑借齊國的強大,如果再加上宋國的輔助,楚、魏兩國一定驚慌,只要他們一害怕,就一定會到西面來事奉秦國。那時大王不損一兵一卒,不殺一人,不經過戰爭就可以割取安邑,這是韓珉為秦國祈求的事。”秦王說:“我原本就擔心齊國的行動很難預料,一會兒合縱一會兒又聯橫,現在你又這樣說,為什么?”蘇秦回答說:“天下諸侯本來使齊國可以理解了。齊國原來已經攻占了宋國,如果他們向西來事奉秦國,就可以借助擁有萬輛兵車的秦國輔助自己;如果他們不向西來事奉泰國,那么宋地也不會安寧無事。中原一帶的白頭說客,都在處心積慮的想離間秦、齊兩國的聯盟,那些伏在車前橫木上,系好拉車皮帶時刻準備向西而來的說客,沒有一個說應該親近齊國的;另一些伏在車軾上,系好拉車皮帶時刻準備向東而去的說客,沒有一個說應該親近秦國的。他們都不愿意齊、秦兩國聯盟,為什么?這就是魏、楚兩國聰明,而齊、秦兩國太傻了。魏、楚兩國聯合一定會窺探齊、秦兩國的動靜,齊、秦兩國聯合必然要圖謀魏國、楚國,還是由您來決斷韓珉攻打宋國之事吧。”秦王說:“太好了。”

或謂韓王

[原文]

或謂韓王曰:“秦王欲出事于梁①,而于攻絳、安邑,韓計將安出矣?秦之欲伐韓以東窺周室甚,唯寐忘之。今韓不察,因欲與秦,必為山東②大禍矣。秦之欲攻梁也,欲得梁以臨③韓,恐梁之不聽也。故欲病之以固交也。王不察,因欲中立,梁必怒于韓之不與己,必折④為秦用,韓必舉矣。愿王熟慮之也。

“不如急發重使之趙、梁,約復為兄弟,使山東皆以銳師戍韓、梁之西邊,非為此也,山東無以救亡,此萬世之計也。秦之欲并⑤天下而王之也,不與古同。事之雖如子之事父,猶將亡之也;行雖如伯夷,猶將亡之也;行雖如桀、紂,猶將亡之也。雖善事之無益也,不可以為存,適⑥足以自令亟亡也。然則山東非能從親,合而相堅如一者,必皆亡矣。”

[注釋]

①出事于梁:指對魏國發動戰事。②山東:崤山以東,這里指崤山以東的諸侯國。③臨:兵臨。④折:反過來。⑤并:兼并。⑥適:恰恰。

[譯文]

有人對韓王說:“秦王如果討伐魏國,然后攻打絳地和安邑,那么韓國將怎樣應對呢?秦國之所以出兵討伐韓國,是想要盡快滅掉周王朝,只有這個才是他夢寐以求的事情。倘若現在韓國不清楚這一點,打算與秦國聯合,這必將是六國的大禍。秦國之所以想要討伐魏國,是想要奪取魏國,以兵臨韓國,因為擔心魏國不聽從命令,因此才想給魏國點顏色看看,以鞏固秦、魏的邦交。大王倘若不清楚這些,而想要保持中立,魏國必定會很怨恨韓國不救助自己,魏國必將反過來為秦國所用,到時候韓國必將被攻取,希望大王您好好考慮考慮。

“您不如馬上派遣特使前往趙、魏兩國,與他們結成兄弟一樣友好的同盟,讓崤山以東的六國都派出精銳部隊戍守韓、魏兩國西面的邊界,不這樣做崤山以東的國家都將無法救亡圖存,這是恩澤萬世的長遠之計。秦國想要吞并諸侯,稱王于天下,它和以往的稱王不同。即使是像兒子事奉父親一樣的去事奉秦國,最終仍然會被秦國滅亡;做事即使是像伯夷禪讓王位一樣高尚,也仍然會被滅掉;做事即使是像夏桀、殷紂那樣無道,但仍將被滅掉。即使好好事奉秦國,也不會有任何好處,憑借這個不能使自己得以保存,反而會加速自己的滅亡。這樣看來倘若山東六國不能建立合縱聯盟,堅守盟約,團結一致的話,必將都會被秦所滅。”

謂鄭王

[原文]

謂鄭王曰①:“昭釐侯②,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一世之賢士也。韓與魏敵侔之國也③,申不害與昭釐侯執珪而見梁君④,非好卑而惡尊也,非慮過而議失也。申不害之計事曰:‘我執珪于魏,魏君必得志于韓,必外靡于天下矣⑤,是魏弊矣。諸侯惡魏必事韓,是我免予一人之下⑥,而信于萬人之上也⑦。夫弱魏之兵而重韓之權,莫如朝魏。’昭釐侯聽而行之,明君也;申不害慮事而言之,忠臣也。今之韓弱于始之韓,而今之秦強于始之秦。今秦有梁君之心矣,而主與諸臣不事為尊秦以定韓者,臣竊以為王之明為不如昭麓侯,而王之諸臣忠莫如申不害也。

[注釋]

①鄭王:指韓釐王。一說,指韓桓惠王。②昭釐侯:指韓昭侯。③敵侔(móu謀)之國:指國力相同的國家。④珪:帝王、諸侯在進行朝會、祭祀典禮時拿的一種玉。⑤靡:耗費。⑥免:通“俛”,即“俯”的異體字,猶言俯首,低頭。⑦信:通“伸”。

[譯文]

有人對韓釐王說:“昭釐侯,是一代明君;申不害,是一代賢人。韓國與魏國是國力接近的國家,申不害與昭釐侯手拿著珪玉去覲見魏王,他們并沒有喜歡卑賤厭惡尊貴,也不是考慮不周議事失策。申不害謀劃此事時說:‘我們手拿珪玉去朝拜魏國,魏王一定會對韓國志得意滿,然后肯定會向天下諸侯用兵進而消耗魏國的國力,這樣魏國慢慢地就衰敗了。天下諸侯怨恨魏國必然事奉韓國,這樣我們雖在一人之下低頭,卻可以高居萬人之上。想削弱魏隊,使韓國的權勢得到重視,沒有什么比覲見魏國更有效的。’昭釐侯聽從意見并加以實施,他是一個明君;申不害考慮問題并說出來,他是一個忠臣。現在的韓國比以前的韓國弱小,而現在的秦國卻比原來的秦國更為強大。現在秦王有魏王那樣的野心,而大王和大臣們卻不從事尊秦的活動,來安定韓國,我私下認為大王不如昭鰲侯英明,大王的大臣們也不如申不害忠心。

[原文]

“昔者,穆公一勝于韓原①而霸西州,晉文公一勝于城濮而定天下,此以一勝立尊令、成功名于天下。今秦數世強矣,大勝以十數,次勝以百數,大之不王,小之不霸,名尊無所立,制令無所行,然而春秋用兵者非以求主尊成名于天下也?

“昔先王之攻,有為名者,有為實者。為名者攻其心,為實者攻其形。昔者,吳與越戰,越人大敗,保于會稽之上,吳人入越而戶撫之。越王使大夫種行成于吳,請男為臣,女為妾,身執禽②而隨諸御③。吳人果聽其辭,與成而不盟,此攻其心者也。其后越與吳戰,吳人大敗,亦請男為臣,女為妾,反以越事吳之禮事越,越人不聽也,遂殘吳國而禽夫差,此攻其形者也。今將攻其心乎,宜使如吳,攻其形乎,宜使如越。夫攻形不如越而攻心不如吳,而君臣上下少長貴賤畢呼霸王,臣竊以為猶之井中而謂曰:‘我將為爾求火也。’”

[注釋]

①韓原:地名,位于今山西芮城東北方向。②禽:禽鳥,這里指拜見別人時攜帶的禮物。③御:下層的管事的人。

[譯文]

“以前,秦穆公在韓原打了一次大勝仗,從此稱霸西部,晉文公在城濮打了一次大勝仗,就占有了天下重要的地位。這些都是憑借一次大勝仗就稱霸諸侯,名揚天下。現在秦國幾代都很強盛,大的勝仗打了有幾十次,小的勝仗就有上百次,打了勝仗未能稱王,打了小勝也未能稱霸,沒有立下尊崇的名分,制度法令也未能得到推行,但是春秋時期使用武力戰爭,難道就不是為了立下尊崇的名分,揚名于天下嗎?

“以前先王發動的戰爭,有的是為了聲名,有的是為了實利,追求聲名的攻其內心,追求實利的要攻其形體。以前,吳、越交戰,結果越國慘敗,在會稽山上得以保存,吳國侵入越國,監視、鎮撫他們。越王勾踐讓大夫文種出使吳國,請求讓越國的男子做吳國奴隸,女子做吳國人的小妾,并親自帶著禮品跟在管事人的后面。吳國人果真答應了他們的請辭,同越王議和,但是不和它結盟,這就是攻其內心啊。后來越吳兩國再次交戰,吳國大敗,也請求讓男子做越國的奴隸,女子為越國人做小妾,吳國反過來用越國事奉吳國的方式事奉越國,但越王卻沒有答應,于是就滅掉了吳國,擒獲了吳王夫差,這就是攻其形體啊。現在如果想要攻心,就要像吳國那樣;如果想要攻其形體,就要使自己像越國那樣。倘若攻其形體沒有越國那么徹底,攻其心理不像吳國那樣寬容,君臣上下,無論長幼,貧富貴賤,都高呼稱王稱霸,我私下里覺得這就好比是自己掉進了井里,卻對人說‘我將替你找火’一樣。”

[原文]

第56章 趙策三(2)第12章 秦策二(1)第6章 秦策(1)第15章 秦策二(4)第31章 齊策五(1)第88章 燕策二(1)第36章 楚策一(1)第5章 西周策(2)第89章 燕策二(2)第29章 齊策四(2)第1章 東周策(1)第79章 韓策二(2)第1章 東周策(1)第79章 韓策二(2)第63章 魏策一(1)第45章 楚策四(2)第40章 楚策二(1)第72章 魏策四(1)第72章 魏策四(1)第68章 魏策二(3)第76章 韓策一(2)第5章 西周策(2)第15章 秦策二(4)第46章 楚策四(3)第16章 秦策二(5)第95章 宋、衛策(2)第90章 燕策二(3)第62章 趙策三(8)第37章 楚策一(2)第31章 齊策五(1)第13章 秦策二(2)第83章 韓策三(3)第46章 楚策四(3)第95章 宋、衛策(2)第74章 魏策四(3)第26章 齊策三(1)第92章 燕策三(2)第35章 齊策六(3)第2章 東周策(2)第30章 齊策四(3)第41章 楚策二(2)第31章 齊策五(1)第43章 楚策三(2)第12章 秦策二(1)第4章 西周策(1)第94章 宋、衛策(1)第16章 秦策二(5)第56章 趙策三(2)第84章 燕策一(1)第33章 齊策六(1)第96章 中山策(1)第28章 齊策四(1)第12章 秦策二(1)第74章 魏策四(3)第44章 楚策四(1)第62章 趙策三(8)第77章 韓策一(3)第11章 秦策(6)第91章 燕策三(1)第20章 秦策四(2)第13章 秦策二(2)第39章 楚策一(4)第88章 燕策二(1)第83章 韓策三(3)第14章 秦策二(3)第48章 趙策一(2)第44章 楚策四(1)第43章 楚策三(2)第69章 魏策三(1)第79章 韓策二(2)第23章 齊策一(2)第89章 燕策二(2)第95章 宋、衛策(2)第23章 齊策一(2)第10章 秦策(5)第46章 楚策四(3)第31章 齊策五(1)第91章 燕策三(1)第71章 魏策三(3)第72章 魏策四(1)第88章 燕策二(1)第73章 魏策四(2)第10章 秦策(5)第24章 齊策一(3)第73章 魏策四(2)第59章 趙策三(5)第7章 秦策(2)第24章 齊策一(3)第12章 秦策二(1)第72章 魏策四(1)第68章 魏策二(3)第35章 齊策六(3)第38章 楚策一(3)第71章 魏策三(3)第68章 魏策二(3)第34章 齊策六(2)第54章 趙策二(4)第63章 魏策一(1)
第56章 趙策三(2)第12章 秦策二(1)第6章 秦策(1)第15章 秦策二(4)第31章 齊策五(1)第88章 燕策二(1)第36章 楚策一(1)第5章 西周策(2)第89章 燕策二(2)第29章 齊策四(2)第1章 東周策(1)第79章 韓策二(2)第1章 東周策(1)第79章 韓策二(2)第63章 魏策一(1)第45章 楚策四(2)第40章 楚策二(1)第72章 魏策四(1)第72章 魏策四(1)第68章 魏策二(3)第76章 韓策一(2)第5章 西周策(2)第15章 秦策二(4)第46章 楚策四(3)第16章 秦策二(5)第95章 宋、衛策(2)第90章 燕策二(3)第62章 趙策三(8)第37章 楚策一(2)第31章 齊策五(1)第13章 秦策二(2)第83章 韓策三(3)第46章 楚策四(3)第95章 宋、衛策(2)第74章 魏策四(3)第26章 齊策三(1)第92章 燕策三(2)第35章 齊策六(3)第2章 東周策(2)第30章 齊策四(3)第41章 楚策二(2)第31章 齊策五(1)第43章 楚策三(2)第12章 秦策二(1)第4章 西周策(1)第94章 宋、衛策(1)第16章 秦策二(5)第56章 趙策三(2)第84章 燕策一(1)第33章 齊策六(1)第96章 中山策(1)第28章 齊策四(1)第12章 秦策二(1)第74章 魏策四(3)第44章 楚策四(1)第62章 趙策三(8)第77章 韓策一(3)第11章 秦策(6)第91章 燕策三(1)第20章 秦策四(2)第13章 秦策二(2)第39章 楚策一(4)第88章 燕策二(1)第83章 韓策三(3)第14章 秦策二(3)第48章 趙策一(2)第44章 楚策四(1)第43章 楚策三(2)第69章 魏策三(1)第79章 韓策二(2)第23章 齊策一(2)第89章 燕策二(2)第95章 宋、衛策(2)第23章 齊策一(2)第10章 秦策(5)第46章 楚策四(3)第31章 齊策五(1)第91章 燕策三(1)第71章 魏策三(3)第72章 魏策四(1)第88章 燕策二(1)第73章 魏策四(2)第10章 秦策(5)第24章 齊策一(3)第73章 魏策四(2)第59章 趙策三(5)第7章 秦策(2)第24章 齊策一(3)第12章 秦策二(1)第72章 魏策四(1)第68章 魏策二(3)第35章 齊策六(3)第38章 楚策一(3)第71章 魏策三(3)第68章 魏策二(3)第34章 齊策六(2)第54章 趙策二(4)第63章 魏策一(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西市| 达孜县| 三明市| 东宁县| 囊谦县| 罗山县| 玉树县| 普兰店市| 桐梓县| 尼勒克县| 泰兴市| 益阳市| 常宁市| 深圳市| 北海市| 柳江县| 湘乡市| 依兰县| 霍林郭勒市| 长岛县| 东宁县| 西乌| 南木林县| 西昌市| 蕉岭县| 阜宁县| 墨江| 尤溪县| 九龙城区| 习水县| 太仓市| 乌恰县| 阳谷县| 密云县| 赫章县| 左权县| 百色市| 高清| 巫山县| 普兰店市| 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