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04章 王充寫《論衡》

漢明帝劉莊和漢章帝劉炟在位的三十年間,是東漢社會比較穩定的時期,經濟逐漸繁榮,文化教育也發達起來。當時讀書人的思想比較活躍,對古代流傳下來的儒家經典敢於發表不同的看法,進行爭辯,漢明帝怕這種自由發表意見的風氣會影響他的統治,決定要統一大家的思想,他在永平二年(公元59年)親自到太學裡講經,招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去聽講和看熱鬧。他要求大家按照他的講解來學習儒家經典,不許可有別的。漢章帝繼續他父親的做法,想方設法地加強思想統治;建初四年(公元79年),他親自在白虎觀召開了一次儒生大會,討論對《詩》、《書》、《易》、《禮》、《春秋》等五種儒家經典的不同看法,最後由他親自裁決,判定誰講得對,誰講得不對,規定以後所有講學的人,都必須按照他認爲對的意見去講。他把白虎觀會議的記錄,交給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兼文學家班固去整理,寫成一本題爲《白虎通義》的書。

班固是班超的哥哥,他寫過一部《漢書》,這是繼西漢司馬遷著《史記》以後的第二部著名的歷史書。《漢書》共一百篇,八十多萬字,記錄了漢高祖劉邦起,到王莽篡漢爲止的二百多年的歷史。班固也擅長寫賦。那時候,有人對首都建在洛陽表示不滿,希望遷到西漢時候的首都長安去。班固反對遷都長安,他特地爲這件事寫了篇《兩都賦》,賦的內容是兩個人的對話,一個是長安人,一個是洛陽人。長安人誇耀長安如何如何好,應當作爲首都,洛陽人說帝王之氣在洛陽,應當以洛陽爲首都。最後,洛陽人說服了長安人,兩個人一致認爲應當把首都建在洛陽。班固的這篇《兩都賦》,在當時是很有影響的文學作品。

和班固差不多同時候,有個反對思想統治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名叫王充。他是跟白虎觀會議的要求唱反調的。王充是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縣)人,從小就很聰明,也很用功,六歲開始識字讀書,八歲被送進本鄉的書塾,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優秀。在二十歲那年,王充到洛陽的太學裡去求學。當時班固的父親班彪正在太學裡講學。王充虛心地跟班彪學習,學到了很多知識。但是王充對講堂裡學到的知識不滿足,他經常在課餘時間找別的書來讀。日子一久,他把太學裡收藏的書差不多都讀遍了。於是他又跑到洛陽街上去逛書鋪,尋找各種各樣的新書。王充很窮,他找到了新書,買不起,只好站在書鋪裡閱讀。王充讀書十分專心,記憶力又特別強,一部新書,讀書一遍就能把主要內容背下來。就這樣,他又讀到了許多新書,學到了許多書本知識。

王充在洛陽的太學裡學習了幾年,看到當時政治很。他不想做官,回到家鄉去了。後來他雖然在縣裡和郡裡做過像秘書一類的工作,但是時間都不很長。王充的同鄉曾經極力向章帝劉炟推薦他,說他的學問跟孟子和司馬遷一樣好。章帝也有意想請王充去做官,可是王充推說有病,不肯去,他情願在家裡寫書。

王充用了幾年工夫,寫了一部有名的著作,書名叫做《論衡》。他在寫這部書的時候,爲了集中精力,閉門謝客,拒絕應酬,在自己的臥室和書房的窗臺上、書架上、壁洞裡,到處都安放了筆、刀和竹木簡,一遇到有什麼值得記錄下來的東西,就趕快隨手刻寫在竹木簡上,作爲寫書的素材。爲了寫《論衡》,王充蒐集的材料儲藏了好幾間屋子。他寫的這部書不僅觀點新穎,材料也很豐富,說服力很強。

《論衡》的主要內容是宣傳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書中對許多迷信的說法進行了批駁。當時有迷信思想的人舉了個例子,說:春秋時候有個楚惠王,有一天他吃酸菜,發現酸菜裡有一條水蛭(俗名叫螞蟥)。如果他把這條水蛭挑出來,那樣廚師就會被處死刑。他憐憫廚師,就悄悄地把水蛭和酸菜一起吞下去了。到了晚上,楚惠王解大便,不僅把水蛭解了出來,並且原有的肚子痛的病也痊癒了。他們說這就是“善有善報”的證明。

王充用科學的道理批判了這種荒謬的說法,他說:爲什麼楚惠王吞了水蛭能夠跟大便一起解出來呢?那是因爲人的肚子裡熱度高,水蛭受不住,熱死了,所以在解大便的時候就便出來了。至於楚惠王肚子痛的病,那是因爲他肚子裡有淤血,而水蛭正好是愛吸血的,水蛭在楚惠王肚子裡還沒有死的時候,就把肚子裡的那些淤血都吸走了。這樣,楚惠王的病自然就痊癒了。這件事情只能算是偶然的巧合,並不是什麼“善有善報”;王充對這件事的解釋,雖然並不完全符合今天的科學道理,可是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

又有一次,天上打雷,打死了一個人。有迷信思想的人又出來宣傳說:這是一個做了虧心事的人,所以雷公把他打死了,這是“惡有惡報”。王充聽到這件事情,親自跑到現場去觀察,他看到死人的頭髮被燒焦了,身上也有燒焦的臭味。於是他就解釋說,打雷的時候有閃電,閃電就是火,雷其實就是一種天火,被雷打死的人是被天火燒死的,這也是碰巧的偶然現象,天上並投有什麼雷公,更不是什麼“惡有惡報”。

王充寫的《論衡》這部書中,像這一類破除迷信、宣傳唯物主義思想的內容是很多的。《論衡》這部書,可以說是公元1世紀時候一盞智慧之光的明燈,它的光芒刺破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黑暗。

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6章 紂王暴政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32章 老馬識途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62章 程嬰救孤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3章 倉頡造字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98章 鴻 門 宴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4章 三皇世紀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6章 精衛填海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
第163章 王猛捫蝨談天下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184章 “茶聖”陸羽第55章 吳起事蹟與兵法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88章 少年英傑甘羅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05章 寇準奮起抗遼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60章 季札掛劍第165章 陳後主亡國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6章 紂王暴政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55章 鍾嶸作《詩品》第191章 沖天大將軍黃巢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爲規典”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50章 “班門弄斧”的故事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68章 中興名臣曾國藩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32章 老馬識途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62章 程嬰救孤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09章 班超投筆從軍第89章 “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第47章 子產的主要事蹟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216章 杯酒釋兵權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254章 詩、書、畫三絕鄭板橋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133章 呂蒙白衣渡江第3章 倉頡造字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210章 以少勝多採石戰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67章 叔孫通制訂朝儀第277章 鑑湖女俠第43章 亞聖孟子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213章 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37章 三顧茅廬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6章 紂王暴政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169章 京杭大運河第18章 “文王訪賢”的故事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132章 劉備進益州第272章 蒲松齡執著寫《聊齋》第98章 鴻 門 宴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76章 孫臏龐涓鬥智第4章 三皇世紀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爲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6章 精衛填海第159章 孝文帝定計遷都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