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60章 季札掛劍

在中外古代史上,為了爭奪君位,父子兄弟骨肉相殘的事情真是太多了。但是在我國,對君位也有互相推讓而不屑一顧的。讓國和讓賢不完全一樣。像恥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他們原來是孤竹國君的兒子。孤竹國君死,應該是叔齊繼位,但叔齊要讓給哥哥伯夷。伯夷說:“你繼承君位是父親的意思,不能改變,我不能從命。”于是,逃走了。叔齊看到伯夷走了,他也走了,鬧得國內一時無主。這種推讓,是對國家和人民不負責任的態度。吳國的始祖太伯為推讓君位而從周出走,那卻是另一回事了。

當時,周的古公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太伯,次子叫仲雍,三子叫季歷。季歷才能出眾,特別是他那個兒子昌,更是一表人才。因此,太王想立季歷為太子,把周興盛的希望寄托在昌的身上。但周的繼承法與商不同,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根據這種制度,不但季歷沒有繼位的可能,那昌更只能靠邊站了。太伯和仲雍理解父親太王的心思,他們以替太王采藥治病為名,遠走高飛,改名換姓,去到當時荒涼、落后的吳越一帶定居下來,再也沒有回去。太王死,季歷繼位。季歷死,昌繼位。昌,就是著名的周文王。

太伯和仲雍出奔到吳越,入鄉隨俗,和當地人民一樣,把頭發剪掉,身上刺了各種花紋。由于他們的賢明,他們很快就取得了人民的信任,擁戴、歸附他們的有千多家。于是他們在這里開始建立政權,從此,就有了吳的稱號。當時長江下游與中原地區沒有來往,處于閉塞狀態,經濟、文化都很落后,因此,在吳的歷史上有一段很長的空白。公元前598年,楚莊王伐陳,殺夏征舒,俘獲了征舒的母親,也就是那妖艷淫蕩的夏姬。楚將都對她垂涎三尺,爭奪非常激烈。申公巫臣長于心計,用了一個金蟬脫殼的辦法,獨占鰲頭,攜帶夏姬而遷移晉國。楚將子反滿以為可以到手的尤物而被他人騙去,心里憤恨,把巫臣的家族全殺了,還分掉了他的家財。巫臣在晉聽到這一悲痛的消息,發誓要報仇,他寫信給子反說:“我一定要使你日夜不得安寧,死無葬身之地。”晉、楚當時勢均力敵,多次交鋒,各有勝負,那又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呢?巫臣根據地理形勢,說服晉景公聯吳以抗楚。在公元前583年,巫臣出使吳國。從此,吳國才和中原發生聯系。吳是一個水鄉國家,要抗楚,必須有一支強大的陸軍,單靠水師不行。于是,巫臣就教他們陸上行軍布陣等作戰的技術,并訓練他們使用兵車,又留下他的兒子擔任吳國的職務,負責與各國聯系。吳、晉結成聯盟后,共同對付楚國。在一年之內,吳曾七次攻楚,使楚將子反疲于奔命。

當時,是吳王壽夢在位的時候。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瞇,四子叫季札。在這四人中,季札最有才華,品德高尚,不但父親喜歡他,兄弟也都愛護他,都要立他為太子。但季札堅決推辭,他說:“傳統的繼承制度不能破壞。”這樣,壽夢只好立了諸樊。壽夢去世,諸樊辦完喪事,要讓位給季札,季札不受,季札說:“你是嫡長子,應該由你繼位,不能違反常規。”吳王的一些大臣也堅持要季札為王,季札只好棄家而逃,逃到荒僻的地方,自耕度日。

吳王諸樊去世,本應該由他的嫡長子公子光繼位。但諸樊考慮到父親壽夢在世時的意愿,所以在去世前,授命按兄終弟及的原則傳位,這樣,就可以使季札總有一天可以為王,而且這也是為表彰季札深明大義的行為。所以諸樊死,由余祭繼位。這時,季札擔任了吳國的一些外事工作,為了改變吳國的落后面貌,季札到中原各先進國家進行了一次廣泛的訪問和考察。他首先到魯國。魯國是當時著名的文明禮儀之邦。因為周公的緣故,各諸侯國中,只有魯能夠使用天子的禮樂。所以季札到魯國,就要求參觀周禮周樂。

周禮周樂,魯國也不是隨便可以讓人參觀的。由于季札賢德的名聲,魯君愉快地滿足了他的要求。季札在觀看過程中,對各國的聲曲和詩、舞的內容,一邊贊嘆,一邊評論,表現了他高度的文化素養和政治家的風度。開始,樂工歌唱《周南》、《召南》兩首詩。季札說:“這聲音真好啊!原來文王對人民進行教化的根基就在這里。但可惜那時還有商紂的暴虐,沒有能使整個社會都安定平靜。然而文王那種勤政愛民的作風,人民對他是沒有什么不滿的。”接著,樂工又唱起了邶、鄘、衛三國的詩。季札說:“這些詩所表達的人民的感情多美啊!是這樣的深沉,而又帶有憂思,卻沒有怠惰的情緒。我聽說衛康叔、武公這兩位君主,待百姓很有恩德,所以人民能夠這樣。這不是衛國的詩風么?”接著,樂工又歌唱王風的詩。季札說:“詩的聲音和內容多么好啊!人民因為周王室的削弱而憂心忡仲,但是,從中還可看到先王的遺風,所以并不悲觀失望。這不是平王東遷以后的詩么?”樂工又歌唱鄭國的詩。季札說:“人民在譏諷他們國君的統治太嚴酷了,法令政策太瑣碎了,百姓已經無法忍受,這不是鄭國要先滅亡的信息嗎?”樂工又歌唱齊國的詩。季札說:“這詩多好啊!氣勢是這樣磅礴,聲音是這樣嘹亮、弘大,這反映了他們對人民教化的特點,可以說是東方的楷模吧!這不是太公姜尚品德的表現嗎?齊國的前途無可限量啊!”樂工又歌唱豳(賓)的詩,季札說:“這詩多么好啊!表現了人民寬闊的胸懷,在歡樂中而沒有一點,這不是周公東征時候的詩嗎?”樂工又歌唱秦國的詩。季札說:“這叫做夏聲。夏聲有大的意思,這算大到極點了,這不是周室舊地的聲調么?”樂工又歌唱魏的詩。季札說:“這聲音多好啊!它是這樣不偏不倚,正當堂皇,寬廣而又婉轉,節儉易行,再用德來加以輔佐,這真是賢明的君主啊!”樂工又歌唱唐的詩。季札說:“它的風俗,憂深思遠,很有上古陶唐氏的遺風。要不是這樣,他怎么能憂思得這樣深遠呢?倘若不是有美德的后裔,哪能到這種地步?”樂工歌唱陳國的詩。季札說:“淫聲**,無所畏忌,一國沒有好君主,這個國家還能夠久存嗎?”從鄶(會)以下的詩,因為那些國家很小,沒有什么譏諷的含意。樂工又歌唱《小雅》的詩,季札說:“這聲音多么美好啊!想著武王的恩德,便沒有反叛之心。雖然怨恨商紂,卻強忍著不敢說出來,這不是周德衰弱的時候么?不過,倒還保留了某些殷王時的優良習俗,所以周文武之德并沒有完全衰敗。”樂工又歌唱《大雅》的詩。季札說:“這聲音多么寬廣啊!這種和樂,起伏高低中而有正直的體統,這不是文王的德行么?”樂工歌唱《頌》的詩。季札說:“先王的成就到了極其完美的境地。聲音雖然高亢平直,但并沒有倨傲的情緒。雖然抑揚起伏,但沒有委曲的感覺。雖然似乎近在身邊,但又沒有相逼的壓力。雖然似乎距離遙遠,但又是那么堅定,永無二心。雖然有遷徙動蕩的時候,但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以德自守,而不至于淫蕩。雖然政令常常更改,反復施行,但不會產生厭惡的心情。雖然遇著天災,但是,并不憂愁,而是充滿信心。雖然歡樂,但并不荒淫。雖然經常要開支很多經費,但并不虧空。雖然有遠大的志向,但并不鋒芒畢露。雖然進行施舍,但并不是浪費。雖然有很多收入,但并不貪婪。在安定的時候,能夠用嚴格的規章制度維護這個局面。教化人民的時候,能夠用道義來約束他們。宮、商、角、征、羽五聲調和,八方之氣平定,八音配合和諧,對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法度,同類之間不互相爭奪,處理問題井井有條。以上這些,凡具有顯著德行和威望的君王都是相同的。”季札聽了歌唱詩以后,又看舞樂。首先的舞樂是《象箭朔》和《南龠》。季札說:“舞得真好呵!恨自己沒有能夠伐紂而參與創建太平盛世的戰斗。”又看舞樂《大武》。季札說:“真美啊!周朝興旺強盛的時期就是這樣的嗎?”又看舞樂《韶護》。季札說:“商湯真是圣人啊!他的品德那么高尚。他伐夏桀得天下,還覺得有點過意不去。圣人處理問題真難啊!”又看舞樂《大夏》。季札說:“真美啊!大禹勤勞治水,卻從不講自己的功德,這除了他,還有哪個能夠做到呢?”又觀看舞樂《招箭》。季札說:“舜的品德已經到極點了,真是盡善盡美。它像天空一樣,沒有哪一個地方不被它覆蓋著;像大地一樣,沒有哪一個地方不被它托載著。即使有人品德高尚,但無論如何也不能達到這個程度。我觀看的禮樂是沒有再好的了。假使還有其他舞樂,我也不敢看了。”像季札這樣把禮樂和政治及人品結合起來一一進行評論,在先秦時期還沒有第二個。

季札在魯參觀了周禮、周樂以后,接著到齊、鄭、衛、晉等國訪問,交結了當時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像齊的晏平仲、鄭的子產,由于志趣相投,都是一見如故,和他們廣泛地交換了意見,得到了他們的尊重。在回國的路上,到了原來出使的第一站徐邑(江蘇泗洪南)。那次和徐君會見的時候,徐君對季札所佩的寶劍非常羨慕,但又不敢開口索取。季札心里明白徐君的想法,但由于這次出使的國家很多,而且都是大國,如果不佩帶一把像樣的寶劍,那就顯得太寒酸,太沒有氣派了,所以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沒有送給他。這次轉來,徐君己死。季札到徐君墳上祭奠一番之后,解下身上佩的那把寶劍掛在墳旁的樹上而去。跟隨季札的人說:“徐君已經死了,你這把劍給哪個呢?”季札說:“徐君當時想要這把劍的時候,我心里已同意送給他了。現在我出使的任務已經完成,怎么能夠因為他死了而違背我原來的心愿呢?”于是后人就把季札掛劍這個故事作為重友誼、守信用的典范。

吳王余祭去世以后,三弟余眜繼位。余瞇在位只四年就死了,那應該是季札繼位了。但是季札還是不要這個君位,他又逃走了。在這國內無主的時候,余跦的兒子公子僚趁機取得這個位置,這就引起問題了。按照兄終弟及的繼承法,如果無弟可傳的時候,就應該由大哥諸樊的兒子公子光繼位。所以,最后導致了公子光使專諸刺吳王僚而奪君位的事件。事件發生的時候,季札正出使晉國,回來后,公子光已自立為王。公子光為了表白他殺王僚只是遵守祖、父兩代的遺訓,就假惺惺地要把君位讓給季札。季札雖然不贊同公子光的這種行為,但是,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對付他。同時,事實既成,只能從大局出發,于是季札說:“只要先君的祭祀不中斷,人民和國家有君主就行了。你就是我的國君,我還能有什么意見呢?我對死者是同情的,表示哀悼。我對你,一定誠心侍奉,以等待天命的處置。這個事件追根溯源,是先人造成的。”季札到僚的墓前哭了一番,向他匯報了出使晉國的情況,然后到朝廷,站在自己原來的位置上等待新王闔廬的指令。

季札仁慈謙讓的品德,出使各國而不辱使命的政治家風度,好學而誠懇的作風,受到當時和后來人們的稱贊。

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為第194章 初唐四杰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50章 徐霞客漫游神州第148章 “書圣”王羲之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8章 堯舜讓位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44章 曹劌論戰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64章 反復無常的侯景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97章 韓干畫馬第98章 鴻 門 宴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59章 范蠡三遷第74章 奇貨可居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13章 杰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4章 后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88章 少年英杰甘羅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58章 晏子使楚第98章 鴻 門 宴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啟超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為規典”第9章 大禹治水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77章 鑒湖女俠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8章 堯舜讓位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32章 老馬識途
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第246章 明代畫壇四大家第198章 劉晏善理財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20章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70章 維新變法康有為第194章 初唐四杰第273章 女科學家王貞儀第12章 酒的發明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94章 張良學藝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224章 文天祥起兵抗元第217章 方臘起義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43章 洛陽紙貴第250章 徐霞客漫游神州第148章 “書圣”王羲之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8章 堯舜讓位第79章 “完壁歸趙”和“負荊請罪”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81章 宮廷女詩人上官婉兒第44章 曹劌論戰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177章 朋黨的爭吵第164章 反復無常的侯景第57章 二桃殺三士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10章 陸遜火燒連營第280章 愛國軍馮玉祥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66章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第150章 “三絕”畫祖——顧愷之第101章 垓下之圍第197章 韓干畫馬第98章 鴻 門 宴第215章 多產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第71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2)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42章 伯牙的創作《高山流水》第59章 范蠡三遷第74章 奇貨可居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13章 杰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153章 石勒讀漢書第14章 后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88章 少年英杰甘羅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83章 張旭、懷素學草書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53章 寫人寫鬼的蒲松齡第58章 晏子使楚第98章 鴻 門 宴第276章 維新宣傳家梁啟超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6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21章 管鮑之交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170章 “時俗共重,以為規典”第9章 大禹治水第142章 裴秀繪地圖第277章 鑒湖女俠第58章 晏子使楚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111章 不拘一格用人才第228章 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施耐庵第243章 胡惟庸案第121章 文景之治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67章 “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第269章 太平天國洪秀全第8章 堯舜讓位第112章 發明家魯班第32章 老馬識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川县| 广宁县| 武冈市| 新津县| 株洲县| 扎赉特旗| 佛冈县| 阿拉善右旗| 拜泉县| 汝南县| 潞西市| 迁安市| 新建县| 长寿区| 新竹市| 龙海市| 巫山县| 大竹县| 扬州市| 红河县| 卢龙县| 玛纳斯县| 富阳市| 洪泽县| 枣庄市| 玉溪市| 龙里县| 拉萨市| 沁阳市| 淅川县| 莆田市| 虎林市| 鹿泉市| 灌云县| 久治县| 乐都县| 青川县| 衡南县| 乾安县| 横山县| 濮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