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婚嫁少完兒女事
市政公司的人見孫、張二人似乎有話要談,而且自己的事情也不著急一時,寒暄幾句后便告辭而去。孫元起把他們送出樓,回來也不再回辦公桌后坐,而是陪著張元濟坐在茶幾兩側的椅子上分別坐下。
其實,在張元濟入門的時候,就打量了這間校長室:辦公室不大,很素凈,刷了白石灰的墻上甚至一幅字畫都沒掛,辦公桌上沒有常見的毛筆、墨塊、宣紙、硯臺,只有一個墨水瓶、幾張裁好的白紙,白紙上放著剛剛握在手中的鋼筆,旁邊還有幾張紙,想來是寫滿字的。屋里除了辦公桌、待客的茶幾以及幾張椅子外,至于一個放了百十本書的書柜,書都很新,其中不少應該還是外文書,卻幾乎看不到尋常讀書人案頭那種泛黃的四書五經。
等孫元起坐定,他就放下茶杯,很鄭重地說:“很冒昧在沒有通知你的情況下,突然前來叨擾,還請賢弟不要見怪。只是敝人很好奇,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看賢弟所規劃的學堂究竟是何等模樣。”
“哈哈哈,學校開門辦學,本來就是給人參觀、給人學習的地方,何來見怪之說?再說,你也是學校的一員,又何來叨擾之說?”很明顯,孫元起沒有在意這一點,“怎么樣?您看了一圈,有什么感受?好的地方就不用說了,說說不好的地方,我們同心協力把它改過來。這樣學校才會越辦越好!”
“那敝人就不揣冒昧,就隨見所聞,隨便說幾句?”張元濟也不客氣,抖了抖棉袍的下擺,換了一個更舒服的姿勢,才慢慢說道:“學校總體不錯,山明水秀,風景秀麗,建筑也別有風韻,創校不到半年,就有此規格,著實不易。不過,這里離京師是不是忒遠了點?進城、回學校都很不方便吧?”
“這不是‘京城米貴,居大不易’嘛?”孫元起笑著答道。
“不對吧?京城四周的荒地多了去啦,價格也不比這個貴多少。”張元濟可是久經世事,才不會把這虛晃一槍所迷惑。
見他較真,孫元起也不再隱瞞:“京城是一個繁華所在,天下賢達才俊多匯集于此,所以學校要選在京城附近。可是京城在會聚書籍、財物的同時,也是最容易出事的地方,遠的不說,就說前年的國變,京師被焚掠一空,城外的圓明園也難逃一劫。國家尚且如此,倘若再有此等變故發生,學校何以免禍?這是其一。學校的學生都是血氣方剛,一旦國家有事,定然不會袖手旁觀。而古往今來,此等事最為當局者所深惡痛絕。近在京師,事出肘腋,難以預防;而遠在深山,消息滯后,或許還有可緩沖之法。此為其二。”
聽到這里,張元濟的眉毛微微蹙了起來,插話道:“讀書明理,歸根到底還是要利國利民,豈能因為一時禍患,便畏縮不前?”
“先生所言極是。學生學習,最終是要為國為民,不過途徑卻不止一種,比如科技興國、實業興國、教育興國,等等。我們預防的,不過是學生的一時沖動,而不是他們的愛國愛民。而且隨著學校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進城的四十里路可能只有半個時辰,甚至半個時辰都不到。此為其三。你來的時候,在學校門口應該看到有個小村莊,可在半年,那里是空空如也。相信在十年左右,一切都會改觀的!”
是的,只要十年后辛亥革命爆發,民國政府成立,一切都會改觀的。孫元起在心里補了這一句。
“哦,這樣。”張元濟點點頭,沉吟了片刻,然后說道,“賢弟剛才說到‘十年以后’的事情。其實,在我心里一直有個問題。《左傳》中說,‘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國、一朝、一省、一縣,乃至一家、一人,莫不如是。想戊戌年間,變法忽忽而起,天下有識之士莫不歡忻鼓舞,以為國家昌明可期。然而數月之間,風云變幻,以至現在,國勢日頹,國力日敗,思之揪然。”
“辦學校也是這樣,不說近前的京師大學堂,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等,也多是因人成事,人去政息。我這幾年在滬上的學校里面做事,多少知道一點泰西學校的情況。聽人說,英吉利的牛津大學堂、康橋大學堂,法蘭西的巴黎大學堂,德意志的海德堡大學堂,皆是六七百年歷史,且如今依然昌熾。兩下相較,心中不免有些感慨,也想把自己的學校辦成能傳之后世的大學堂。呵呵,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十八九,竟因為些許齟齬,各不相能,只有辭去。”
“今日,見賢弟創立的學校,又聽賢弟暢談,隱隱也有使學校傳之后世的想法。敝人便想將長久藏于心中的問題問出,希望賢弟有以教我:究竟有何方法,能使學校長盛不衰呢?”說完,張元濟朝孫元起拱手一拜。
孫元起連連遜讓,斟酌一下言語,說道:“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回答這樣的問題:什么是大學?大學存在的必要性是什么?”
“所謂大學,她應該是最先進、最豐富的思想和科學技術的產生地與傳播地。她培育出擁有知識、技能和道德的杰出人才,她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知識力量、社會良知以及發展方向。當下各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競爭,而這方面偏偏是我國所最缺乏的。作為科學技術研究傳播基地的大學,她的建立是勢在必行。而且,隨著信息的傳播、民智的開啟、知識的普及,民眾對于教育的渴望必將日趨迫切,高等教育是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現今全國已經普遍建立中小學堂,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機構,她的建立是眾望所歸。”
“當然,大學不是歐美各國所特有。對比中西方現行教育體系,如果說中國童生啟蒙的私塾,是西方的小學堂的話,那么翰林院就是西方的大學堂。可是翰林院中那些人的興趣,在于詩詞歌賦,又或在于升官發財,這些不是大學中應有的全部追求。這不是抨擊翰林院,事實上,他們中有很多人在詩詞、書畫等方面的造詣,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可是,這好比一塊田地,如果放任不管,任雜草叢生,待到秋收季節,可能會有一些稀見的藥材,或者野兔、野雞之類的野味。而西方大學那種嚴格的科學訓練,則相當于在地里種上莊稼,精耕細作,拔草施肥。雖然種出的是千篇一律的稻谷,很難有其他的奇異收獲,可是結果卻是可以預期的。我們國家現在不正是盛產各種野味,而缺少這些稻谷么?這就是大學,尤其是經世大學存在的必要性。”
“大學既然可以存在,那么經世大學如何存在,并且長盛不衰呢?先生的問題,我現在開始正面回答。”孫元起抿了一口茶,繼續說道:“我現在想到的方法,就是‘學術獨立’。”
“學術獨立?”張元濟緊盯著孫元起,等著下文。
“因為學校是私立的,而且偏處荒野,是一個獨立小王國,可以暫時不考慮政府的干涉。與此同時,學校的校規明確規定學校經費來源于捐贈,而捐贈者對于校務只有建議權,沒有決定權,換句話說,就是不能插足學校的管理。這些,是學術獨立的前提。
“學術獨立首先要體現在學校管理上。學校的管理,將由兩個機構共同管理,除了已有的校務委員會,在未來一到兩年內逐步成立教授委員會。到時候,雙方都可以提出意見建議,教授委員會負責對學校事務進行決策和監督,而校務委員會主要負責實施和執行。爭取經過數年的磨合,逐步實現教授治校的目的。”
“學術獨立其次要體現在學術氛圍上。在校園內,學術是自由的、是兼容并包的。只要學術不違背人類公德,都是可以存在,都可以討論的。西方有句話說得好,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老師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都可以相互論辯,這是學術獨立的基本要求。當然,不能因人廢言、因言廢人,更不能以勢相欺,惡語相向,搞人身攻擊。”
“學術獨立第三要體現在學科建設上。比如說,一個專業,哪怕暫時沒有學生報考,只要在學術上認為有存在的必要,也要保存該學科。”
“學術獨立還要體現在校園規劃上,……”
“總之,學術獨立就是確保學校能夠在民主、自由、平和的氛圍中,老師和學生都獲得進步,科學和思想得以傳承和發展。”
張元濟聽完,只是稍微點點頭,一時之間并沒有出言表示反對或贊同。孫元起也知道,這些都需要仔細思考和以后的實踐,不是泛泛而談就可以使人信服的,所以也不在意。
過了半晌,算了大致厘清了孫元起的觀點,然后張元濟換了個話題:“那學校才建立,聘任老師的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目前,大學只有四個系,不到四十人,都是理工科的,師資主要是MIT、耶魯、麥基爾大學的師生,此外還有楊惺老和嚴幾道、熊會貞、盧弼等幾位先生。至于高等學堂、中等學堂、小學堂,都是這些學生在兼課,偶爾我也操刀上陣。總體來說,雖然捉襟見肘,勉強還能應付過來。”孫元起大致介紹了一下,“這過完年,還會有王先謙、孫詒讓、皮錫瑞、廖平、崔適、陳衍諸位老師要來,師資會稍微寬裕些。不過到七八月份,大學文學院的中國語言與文學系、外國語言與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教育系等專業要招生,仍免不了會師資短缺。您既然來了,恐怕也免不了要辛苦一下。”
“呵呵,沒問題。”張元濟爽朗一笑,“嗯,賢弟你還有事吧?我就不多叨擾了。我再去校園里轉轉看看,對學校也熟悉熟悉。”說罷站起身,便欲告辭而去。
孫元起明白這位張先生算是留下來了,也陪著起身,喚過一名校工,囑咐他帶著張先生先去半山居住處安頓下來,再聽張先生的吩咐。等晚上,在食堂安排一桌接風宴席。
“對了,我在校園里聽到,好像最近你要結婚?到時候,別忘了請我這個老哥哥喝杯水酒!”臨出門時,張元濟忽然回過頭,沖孫元起促狹地一笑。
孫元起只好訥訥地笑道:“一定,一定。”
有了張元濟的幫忙,孫元起頓時覺得壓在肩頭的擔子輕了不少。比如孫詒讓先生,過完元宵節從浙江溫州動身,是諸位老師中最先到北京的。張元濟考慮到孫元起婚禮在即,主動請纓前往車站迎接。雖然最后孫元起還是一起去了,可之后的陪同、接待,有張元濟出面,孫元起確實省力不少,甚至可以有時間和德庫拉、卡塞爾等那些人討論些問題、去操場上指導軍訓。
婚禮是定在2月28日。
婚禮前三天,孫元起帶著薇拉前去拜見孫家鼐老大人——這可是全大清自己唯一認可的家里長輩,自己結婚,哪有不告知的道理?
為了能讓老大人能接受,薇拉穿上了清朝女子的衣飾。話說這冬季肥大的衣物遮住薇拉凹凸有致的身軀,再加上本來就是棕色的頭發,別說,不看臉部,還真像是中國姑娘。
聽門子來報,自己的侄孫帶著未過門的媳婦來拜見,老大人先是驚愕,然后大喜,特意梳洗一番,換了新衣服,在正堂接見,而不是平時的書房。來時,孫元起已經再三囑咐:該跪要跪,該磕頭要磕頭,能不說話就不說話。孫元起帶著薇拉在堂下跪倒,規規矩矩地給老大人磕了仨響頭,感謝他一直以來的照拂,從光身一人,到現在有事業也快有家庭。
老大人過完年,已經七十六高齡,眼睛花得厲害,估計跪在孫元起后面的薇拉磕頭磕得怎么樣,他也看不清楚。果然,沒出孫元起意料,等他倆磕完頭,老大人才事后諸葛亮一般,伸手讓孫元起起身:“啊呀,百熙啊,一家人,不要那么見外嘛,還磕頭……”
孫元起額頭出現三道黑線:不讓磕頭,那你還每次都說那么晚?
孫元起還沒有坐定,就聽老大人又說:“百熙,我侄孫媳婦是哪家府上的千金?等會兒,讓她進去,給你的奶奶、嬸娘、嫂子看看,以后也好多多來往……”
孫元起兜不住了,只好泄底:“回稟叔祖,我的未婚妻叫薇拉,薇拉·考斯特,是美利堅人,我在美國認識的,她的中國話說得不好……”
就看老大人本來拂須微笑的臉,頓時僵住了,片刻之后才繼續拂動胡須,低聲叫過小廝:“去把里屋的奶奶們叫過來,見見新上門的侄孫媳婦……”
沉吟片刻,然后才對孫元起和薇拉說道:“既然如此,老夫也不好多說什么。不過,既然嫁到我大清,嫁入我孫家,就要入鄉隨俗,西洋那一套禮儀不適合大清的,要仔細改過來。什么三從四德、家規家訓,都必須要恪守。明白么?”
薇拉聰明的緊,早就規規矩矩福了一福,脆生生地答道:“是,叔祖大人!”
這下老大人臉色才舒緩不少,又說道:“百熙,以后,還是要找個大清的女子才好!”
孫元起不好回絕,只好含糊地回了一身“哦”。這時候一群女眷擁著一位老太太從后堂轉過來,孫元起扯著薇拉急忙站起行禮。那些人顯然已經知道孫元起帶了洋媳婦過來,都好奇的很,眼睛都聚在薇拉身上,卻都是福了一福,不多說話。
“奶奶”“嬸娘”“嫂嫂”一大圈,相互見禮方畢,各自坐定,那位老奶奶問孫元起婚禮打算怎么舉辦。按照原先安排,上午先在教堂舉行一場西式婚禮,然后回經世大學再辦一場中式婚禮。孫元起如此說了,老奶奶連連搖頭:“不好,不好,這不合禮數!”
“……”孫元起也不好和老太太爭辯,只好聽天由命。
就見幾個中年的嬸娘湊在一塊兒嘀咕起來,然后其中一位到老奶奶說了幾句,老奶奶便輕輕撫掌道:“這樣好!百熙,剛剛你的幾個嬸娘商議了,你不是正月二十一結婚么?你正月二十到這兒,二十一早上去禮拜堂,事畢之后,你先回來,然后我們派喜轎去禮拜堂接你媳婦,來這里拜堂。二十二再回去!”
婚禮安排就這么敲定了,根本不容孫元起反抗。
不過結婚也挺長見識的。
比如說教堂吧。對于北京的教堂,孫元起只知道那個最有名的西什庫教堂,以前在21世紀過圣誕節的時候還去玩過一回,所以印象特別深。通過這次結婚,才知道原來西什庫教堂是天主教堂,跟薇拉父母所信仰的新教根本不是一個堂口……
這次結婚,算是把孫元起能認識的人都牽扯進來了:丁韙良老先生是神父,美國公使康格先生是證婚人,不知從哪家還找來了幾個外國小孩充當花童,至于學校里面的外國人更是一個不少地出席典禮。
等到了廉子胡同,發現里面堵得水泄不通,全都是來捧場的官員。酒席上,孫元起拿自己的下半身幸福發誓:這里面,99.9%的人絕對是從來都沒見過。可人家一口一個“賢弟”,一口一個“愚兄”,叫得那叫一個親切!
還有那群老不修,一把花白胡子,還說些不著調的鬼話,說什么“賢侄,想當年你五六歲的時候,老夫遠遠見過一回,只一眼,便知賢侄日后必有大作為。以今觀之,果然不虛啊”,要不是當著這么多人的面,真想啐他一臉芝麻花!我五六歲的時候,你居然見過我?難道您老也是穿越眾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