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評書還是編的故事,歷史上漢武帝征漠北,派的是衛(wèi)青霍去病,他自己待在都城,可沒有領(lǐng)兵打過仗。”
“是的呀。人家都說霍將軍封狼居胥,可沒聽過漢武帝封狼居胥的。”
“要說親自帶兵出漠北的打仗的皇帝,史上只有兩位,一個是前明的永樂皇帝,另一位就是當(dāng)今圣上了。”
“哦呦!永樂皇帝就不要提了,他五次出征大半時間都是在草原上游玩的,連瓦刺人影子都沒見到的。”
“你這話不對吧?五征蒙古可是大勝來著?”
“哪有什么大勝啊?要真大勝了,漠北怎么不在前明治下?又哪里來的‘天子守國門’的說法?”
樓下打聽爭論不止,康熙未出一言,靜靜品茶聽著。
那個松江口音的人,用尖細(xì)聲音繼續(xù)道:“要我說,論親征,還是要看當(dāng)朝圣上的呀!兩征漠北,不但平了葛爾丹,還收了喀爾喀蒙古,自秦至明一直是抵御邊患的長城,成了自家內(nèi)墻,這才是實打?qū)嵉墓兊难剑 ?
其余人一陣附和,有人還道:“就是,現(xiàn)在準(zhǔn)格爾都被平了,中原自古以來備受北狄欺辱,現(xiàn)在一股腦的,全被圣上滅了,從此我們再無敵手了。”
有一老者道:“現(xiàn)如今,四海皆平,國泰民安,萬邦來朝,這是盛世之兆啊。”
……
樓下夸贊,持續(xù)了近小半個時辰。
康熙面上微露笑意,而后起身道:“咱們走吧。”
胤祚一看天色,現(xiàn)在正是黃昏,半邊天還是火紅的,便道:“皇阿瑪,現(xiàn)在還沒到士子雅集的時候,要不再等等?”
康熙道:“不去了。”
胤祚微感詫異:“皇阿瑪說不去什么?”
“不去雅集了。”康熙說著出了雅間大門,“馬屁偶爾聽聽還行,聽多了容易熏著。”
十四到胤祚身邊,埋怨道:“夸得太露骨了,被皇阿瑪聽出來了。”
胤祚嘆了口氣:“時間倉促,我給他們講清皇阿瑪親征的功績已不易了,哪還有時間教他們怎么拍馬屁啊。”
十四不解:“皇阿瑪親征漠北,人盡皆知,這還要講?”
胤祚給他一個腦瓜崩:“你當(dāng)平頭百姓和京城的官老爺一樣呢?老百姓能知道當(dāng)朝皇帝是誰就很不錯了,不少人一輩子沒出過江寧城,連長江以北什么樣子都沒見過。”
“啊?”十四張開嘴。
“快走吧。”胤祚說罷也隨后出了雅間大門。
回程路上,一行人無話。
西邊,太陽已漸漸落了下去,江寧城被城墻斜長的陰影籠罩。
街上的行人漸漸稀疏起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不少人家睡覺的時間了。
偶有幾個酒樓點了燈火,夕陽下散發(fā)淡淡微光,酒樓內(nèi)外人影憧憧,酒香彌漫,彰顯著這座城市的奢侈繁華。
巷角橋洞,衣不蔽體,面黃肌瘦的乞丐聞著酒香,蜷縮入眠。
極致的奢靡與極致的貧苦同處一個鏡頭中,讓人不禁有種荒誕感。
這便是大清盛世嗎?
胤祚心里不禁有些感慨。
這里有富商大賈,一擲千金的繁奢;也有街頭巷尾,茶余飯后的市井;還有躲在橋洞下活得像蟑螂般的貧窮。
極度的貧富差距,這便是大清。
贊是“康乾盛世”也罷,諷為“番薯盛世”也罷,觀察的人的階層不同,造成了觀察結(jié)果的不同。
大清是極復(fù)雜的。
它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峰,但它的矛盾卻也是歷朝歷代的最高點。
現(xiàn)在不過是康熙年間,四海皆平,天下剛剛有盛世之兆。
然而官場貪腐、階層固化、軍隊頹糜、貧富差距、土地兼并等一系列封建社會固有的問題已接踵而來。
縱使康熙之后,有雍正帝勵精圖治,也改變不了大清走下下坡路的結(jié)局,最終又成翻版的明朝。
而想改變這個結(jié)局,絕非海瑞所言“一振作間”那么簡單。
“六哥,想什么呢?”十四問道。
胤祚回過神來,搖搖頭道:“胡思亂想。”
此時他們正走在一個巷子中,迎面遇上一個拿著罐子的男人。
康熙四周都是做百姓打扮的侍衛(wèi),足有百人之多。
那男人見這么多人同時出現(xiàn),楞了一下,而后看他們都是收攤回家的小商販,便放下心來,說道:“別急著回家,今天鹽鋪降價了,一百五十文一斤,既然都走到這兒了,還不趁著便宜,去買點來。”
侍衛(wèi)們敷衍兩句,那人心里著急,便拿著罐子,急匆匆的走了。
康熙停下腳步問道:“胤祚,鹽鋪離這里很近嗎?”
胤祚朝那人走的方向指了指:“過兩條街就到。”
“看看去。”康熙一聲令下,整個隊伍就朝著鹽鋪走去。
走過兩條街,本來空曠的街道,立馬變得擁堵起來。
鹽鋪門口,密密麻麻堵得全是人,下午他們見的那個伙計,正站在門口,雙手放在嘴邊,大聲喊話,維持秩序。
來買鹽的人,人人手上都拿著鹽罐子,一個貼一個,墊著腳,伸長了脖子,往門里看。
“不要擠,人人都有的呀!一個個來好吧!”那伙計喊得面紅耳赤。
擁擠人群中,有人反向擠了出來,手中鹽罐子已裝滿了鹽。
周圍的人都羨慕的看著他。
那人擠出來,看著自己手里的鹽,滿面笑容,雙手合十,朝著四面八方不停的拜,不知在感謝哪路神仙。
拜完之后,那人心滿意足的提著鹽罐子,哼著小調(diào)離去了。
一會之后,又一個人擠了出來,也是一臉撿了便宜的笑容,不過很快收斂起來,將鹽罐子護(hù)在胸前,像是怕誰搶一樣,小心翼翼的回家了。
過了一會,擠出來一對兄弟,一人笑罵:“一百五十文一斤的官鹽,買的跟私鹽一樣便宜,這鹽鋪不知害了什么瘋病。”
他那兄弟立馬堵住他的嘴,用眼神瞅了瞅康熙一群人。
兩人默契的不再說買私鹽的事情,商量著晚上做點什么好吃的,一路回家去了。
不知不覺,康熙站了小半個時辰。
李德全找就近的茶鋪借來了長條凳。
康熙便坐在凳子上,津津有味的看著百姓買鹽后的百態(tài)。
胤祚仔細(xì)數(shù)了,買到鹽的百姓,沒有一個出來是感謝皇上的,甚至感謝官府的都沒有,倒是有人感謝鹽商大發(fā)善心,不過絕大多數(shù)的,都是一臉占了便宜的竊喜,還有些人出來便罵鹽商“腦子瓦特了”。
不過康熙卻臉上帶笑,一直坐了兩三個時辰,直至百姓全都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