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2章 東周策(2)

鑒于此,呂倉門下的說客對周文君說:“一個國家每做出一項決策必然會受到毀謗和贊美,忠臣會把毀謗都算在自己的頭上,而把贊美都歸功于君主。宋國的君主強迫百姓在農耕時節為自己建造游樂臺,從而遭到民眾強烈地非議,這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忠臣愿意代他受過。之后,忠心耿耿愿意代他受過的大臣子罕辭去相位而改任司空,民眾就非議子罕,卻贊美了宋君。在齊恒公的宮中,總共有7個市場和700個青樓妓院,齊國的民眾都非議他,于是齊國的相國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中筑臺,并把它命名為‘三歸臺’,目的是替齊桓公掩蓋錯誤,并非他自己有意要去傷害百姓!《春秋》中記載臣弒君的事例數以百計,這些人之前都是一些受贊譽的大臣。由此看來,大臣受贊譽對國家來說并非好事。所謂眾人成強、增高成山。”周文君這才沒有罷免呂倉的相國的職位。

溫人之周

[原文]

溫人之周,周不納①。客即對曰:“主人也。”問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問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謂非客,何也?”對曰:“臣少②而誦濤,詩曰:‘普③天之下,莫④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則我天子之臣,而又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注釋]

①不納:不許入境。②少:少年時,讀去聲(shào)。③普:遍。④莫:無定指代詞,沒有什么地方。

[譯文]

溫地人到東周去,而周吏卻不讓他進城門。溫人就說:“我是周國人。”周吏于是問他所住地方的巷名,溫人回答不上來,周吏于是把他囚禁起來。周君派人去問溫人說:“你并不是周人卻自稱是周國當地人,這是為什么?”溫人回答說:“我少年時讀過《詩經》,《詩經》上說:‘普天之下沒有哪個地方的土地不是王的土地;沿著疆土水澤走,沒有哪個人不是王的臣民。’現在周君既然是天下人的君主,那么我必然就是天子的臣民,這怎么又成了外地人呢?所以說是我是周國當地人。”周君聽罷,讓官吏放他出獄。

或為周最謂金投

[原文]

或為周最謂金投①曰:“秦以周最之齊疑天下②,而又知趙之難子③齊人戰,恐齊韓之合,必先合于秦。秦、齊合,則公之國虛④矣。公不若救齊,因佐秦而伐韓、魏,上黨長子趙之有已。公東收寶于秦,南取地于韓,魏因以因⑤,徐為之東,則有合⑥矣。”

[注釋]

①金投:趙國大臣。②秦以周最之齊疑天下:這里指的是,周最曾經仕于秦,秦王派他前往齊國,導致天下諸侯懷疑秦齊兩國已經聯合在一起了。③子:應為“予”,通“與”。④虛:通“墟”,廢墟。一說國中無人為虛。⑤因:應為“困”。⑥有合:即是指齊趙之聯合。

[譯文]

有人作為周最的說客對金投說:“秦國派周最到齊國去,目的就是讓天下諸侯疑心秦齊聯合,從而產生畏懼之心,而且秦國又深知趙國的實力難以和齊國相抗衡,恐怕在齊韓聯合之前,齊國必定有意先和強大的秦國聯合。如果齊秦聯合的話,您的國家趙國就要面臨化為廢墟的風險了。以我之見,您不如事先前去輔助齊國,然后回過頭來再幫助秦國去征討韓魏。這樣一來,上黨的長子就必然歸于趙國所有了。從東方您可以獲得秦國饋送的寶物,從南方您又能得到韓國的土地,而魏國將因此而變得弱勢,如貴國再漸漸地向東擴張,這樣一來,齊國必然無他路可走,只有求和的份了。”

周最謂金投

[原文]

周最謂金投曰:“公負合秦與強齊戰①。戰勝,秦且收齊而封之,使無多割②,而聽天下之戰;不勝,國大傷,不得不聽秦。秦盡韓、魏之上黨太原,西土秦之有已③。秦地,天下之半也,制齊、楚、三晉④之命,復⑤國且身危,是何計之道⑥也。”

[注釋]

①負合:依仗聯合。②使無多割:秦使齊不要多割讓土地,以此再引起齊與其他諸侯國作戰。③已:同“矣”。④三晉:指韓、趙、魏三國。⑤復:通“覆”。⑥何計之道:猶盲其計不足道。

[譯文]

周最對金投說:“您依仗聯合秦國與強大的齊國作戰。假如你們打了勝仗,秦國必然收服齊國并封鎖齊地,從而迫使齊國不能多割讓土地給別國,這樣一來,秦國就會聽任天下諸侯之間互相混戰;如果你們打了敗仗,那么貴國必然元氣大傷,這樣一來,就不得不聽從秦國的號令了。秦國的目的是要完全吞并韓國、魏國的上黨以及趙國的太原,這樣西邊的疆土就完全歸秦國所有了。秦國的疆域已雄踞大半個天下,假如再掌控齊國、楚國、韓國、趙國、魏國的命脈,那么趙國必將顛覆,您也自身難保,這樣的計謀是不足道的。”

石行秦謂大梁造

[原文]

石行秦①謂大梁造②曰“欲決霸王之名,不如備兩周③辯知之士。”謂周君曰:“君不如令辯知之士,為君爭于秦。”

[注釋]

①石行秦:周人,事跡不詳。②大梁造:亦作“大良造”,即秦爵第十六級之大上造,執政而兼統軍隊。③兩周:指東、西周。

[譯文]

石行秦對大梁造說:“想要成就霸主的威名,不如慎重地對待東、西周那些雄辯之才。”石行秦又對周君說:“您不妨借那些雄辯之才的能力,為您在秦國爭取尊貴的地位。”

謂薛公

[原文]

謂薛公曰①:“周最于齊王至厚也而逐之②,聽祝弗③,相呂禮者,欲取秦。秦、齊合,弗與禮重④矣。有周、齊⑤,秦必輕君。君弗如急北兵趨趙以和秦、魏,收周最以厚行,且反⑥齊王之信,又禁天下之變⑦。齊無秦,天下集⑧,弗必走,齊王誰與為其國?”

[注釋]

①薛公:此薛公指田文,即孟嘗君。②齊王:即齊湣王。③祝弗:齊人。④弗與禮重:指齊、秦聯合,祝弗和呂禮都將受到齊國重用。⑤有周、齊:猶言呂禮有了周室和齊國的支持。⑥反:挽回。⑦變:指齊、秦聯合,祝弗與呂禮受到重用,薛公將受輕視。⑧集:指齊不與秦聯合,則天下之兵力必集合攻齊。

[譯文]

有人對薛公田文說:“周最對齊湣王可謂功不可沒,卻遭到驅逐,就是因為聽信了祝弗的讒言而任用呂禮當相國的緣故,并且在此二人的慫恿下,一味想爭取秦國的援助。一旦秦國和齊國聯合,祝弗和呂禮必然會受到重用。呂禮有了周國和齊國撐腰,秦國必定要怠慢您。您不如趁早向北進軍,促成趙國與秦、魏兩國的議和,再任用周最來增強自己的實力,這樣做不但可以挽回齊王的信譽,而且能抑制天下政治形勢的萬變。一旦齊國失去秦國的援助,天下諸侯的矛頭都將對準齊國,祝弗必定為求自保,倉惶逃跑,齊王又能用誰來治理他的國家呢?”

齊聽祝弗

[原文]

齊聽祝弗外①周最。謂齊王曰:“逐周最、聽祝弗、相呂禮者,欲深取秦也。秦得天下,則伐齊深矣;夫齊合則趙恐伐,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趙攻,與之齊伐趙,其實同理②,必不處③矣。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也。”

[注釋]

①外:排擠、排外。②同理:同樣的目的。③處:安穩。

[譯文]

齊緡王最終還是采納了祝弗的建議,而排擠了周最。那個人又對緡王說:“驅逐周最、聽信祝弗、任命呂禮為相國,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爭取與秦國結成邦交。因為一旦齊秦聯合,秦國便可以取信于天下諸侯,這樣一來,齊國將會受到沉重的打擊。另外,齊秦聯合的話,趙國必定會對秦國心生畏懼,必將會迅速以攻打齊國的方式來向秦國示威。秦國利用趙國去攻打齊國,與其驅使齊國去攻打趙國,其實際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一旦這樣做了,齊國將會永無寧日了。因此可以說,任用祝弗為相國的話,天下諸侯必將臣服于秦國。”

蘇厲為周最謂蘇秦

[原文]

蘇厲為周最謂蘇秦曰:“君不如令王聽最以地合①于魏,趙故必怒②,合于齊。是君以合齊與強楚,事產于君,若欲因③最之事,則合齊者,君也;割地者,最也。”

[注釋]

①合:聯合、結盟。②怒:當為“恐”,害怕。③因:借助。

[譯文]

蘇厲替周最對蘇秦說:“您不如說服齊王答應周最割讓齊地,用以和魏國結盟,趙國一定會害怕齊、魏聯合起來攻趙,那他必然有意和齊國結盟。這樣一來,您就可以利用齊國聯盟的實力與強楚抗衡。這件事的發起人是您,如果可以再借助周最的東風,齊國將免受他國的侵擾,得以保全,這個功勞當之無愧的將歸之于您;而割地給他國的責任,卻將歸之于周最的過失。”

謂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原文]

謂周最曰:“仇赫①之相宋,將以觀秦之應趙、宋,敗三國②。三國不敗,將興趙、宋合于東方以孤秦。亦將觀韓、魏之于齊也。不固,則將與宋敗三國,則賣③趙、宋于三國。公何不令人謂韓、魏之王曰:‘欲秦、趙之相賣乎?何不合周最兼相,視④之不可離,則秦、趙必相賣以合于王也。’”

[注釋]

①仇赫:宋相國。此指周最在齊欲相韓魏。②三國:齊、韓、魏。③賣:泄露國家秘密。④視:通示。

[譯文]

有人對周最說:“趙臣仇赫出任了宋國的相國,其目的就是要看秦國是否能夠與趙、宋兩國聯合起來一同擊敗韓、魏、齊三國。如果韓、趙、魏三國沒有被擊敗,他將促使趙、宋兩國和韓、魏、齊三國聯合起來,共同孤立秦國,同時,他也要衡量韓、魏兩國和齊國的關系,見機行事;如果這三國關系并不牢靠,他就會促使趙、宋兩國和秦國聯合起來去攻伐韓、趙、魏三國,在這一系列的謀劃中,趙、宋兩國僅僅是他利用去引誘三國的餌而已。鑒于這樣的形勢,您何不派人去事先知會韓、魏兩國的國君:‘如果想要讓秦、趙兩國互相利用,從中坐收漁翁之利的話,最好任命周最同時兼任韓、魏兩國的相國,這樣就表示兩國的關系牢不可破,鑒于此,秦、趙兩國必將互相利用,并且還會競相和韓、魏兩國聯合。’”

為周最謂魏王

[原文]

為周最謂魏王①曰:“秦知趙之難與齊戰也,將恐齊、趙之合也,必陰勁之。趙不敢戰,恐秦不己收②也,先合于齊。秦、趙爭齊,而王無人焉,不可。王不去周最,合與③收齊,而以兵之急則伐齊,無因④事也。”

[注釋]

①為周最謂魏王:記周最去魏之齊時事。②不己收:意謂違背助己的諾言。③與:指齊國。④因:順當,方便。

[譯文]

第25章 齊策二第12章 秦策二(1)第95章 宋、衛策(2)第67章 魏策二(2)第37章 楚策一(2)第22章 齊策一(1)第92章 燕策三(2)第80章 韓策二(3)第14章 秦策二(3)第52章 趙策二(2)第58章 趙策三(4)第94章 宋、衛策(1)第5章 西周策(2)第15章 秦策二(4)第84章 燕策一(1)第90章 燕策二(3)第61章 趙策三(7)第30章 齊策四(3)第58章 趙策三(4)第18章 秦策三(2)第79章 韓策二(2)第71章 魏策三(3)第79章 韓策二(2)第40章 楚策二(1)第5章 西周策(2)第3章 東周策(3)第64章 魏策一(2)第17章 秦策三(1)第24章 齊策一(3)第76章 韓策一(2)第58章 趙策三(4)第93章 燕策三(3)第7章 秦策(2)第17章 秦策三(1)第92章 燕策三(2)第11章 秦策(6)第19章 秦策四(1)第56章 趙策三(2)第52章 趙策二(2)第20章 秦策四(2)第16章 秦策二(5)第46章 楚策四(3)第34章 齊策六(2)第78章 韓策二(1)第22章 齊策一(1)第87章 燕策一(4)第41章 楚策二(2)第60章 趙策三(6)第82章 韓策三(2)第9章 秦策(4)第38章 楚策一(3)第75章 韓策一(1)第22章 齊策一(1)第40章 楚策二(1)第5章 西周策(2)第2章 東周策(2)第9章 秦策(4)第83章 韓策三(3)第16章 秦策二(5)第7章 秦策(2)第42章 楚策三(1)第3章 東周策(3)第33章 齊策六(1)第5章 西周策(2)第39章 楚策一(4)第32章 齊策五(2)第22章 齊策一(1)第21章 秦策四(3)第56章 趙策三(2)第88章 燕策二(1)第90章 燕策二(3)第25章 齊策二第20章 秦策四(2)第83章 韓策三(3)第39章 楚策一(4)第52章 趙策二(2)第48章 趙策一(2)第92章 燕策三(2)第45章 楚策四(2)第45章 楚策四(2)第63章 魏策一(1)第36章 楚策一(1)第26章 齊策三(1)第75章 韓策一(1)第25章 齊策二第71章 魏策三(3)第64章 魏策一(2)第37章 楚策一(2)第8章 秦策(3)第83章 韓策三(3)第58章 趙策三(4)第36章 楚策一(1)第55章 趙策三(1)第62章 趙策三(8)第65章 魏策一(3)第88章 燕策二(1)第78章 韓策二(1)第12章 秦策二(1)
第25章 齊策二第12章 秦策二(1)第95章 宋、衛策(2)第67章 魏策二(2)第37章 楚策一(2)第22章 齊策一(1)第92章 燕策三(2)第80章 韓策二(3)第14章 秦策二(3)第52章 趙策二(2)第58章 趙策三(4)第94章 宋、衛策(1)第5章 西周策(2)第15章 秦策二(4)第84章 燕策一(1)第90章 燕策二(3)第61章 趙策三(7)第30章 齊策四(3)第58章 趙策三(4)第18章 秦策三(2)第79章 韓策二(2)第71章 魏策三(3)第79章 韓策二(2)第40章 楚策二(1)第5章 西周策(2)第3章 東周策(3)第64章 魏策一(2)第17章 秦策三(1)第24章 齊策一(3)第76章 韓策一(2)第58章 趙策三(4)第93章 燕策三(3)第7章 秦策(2)第17章 秦策三(1)第92章 燕策三(2)第11章 秦策(6)第19章 秦策四(1)第56章 趙策三(2)第52章 趙策二(2)第20章 秦策四(2)第16章 秦策二(5)第46章 楚策四(3)第34章 齊策六(2)第78章 韓策二(1)第22章 齊策一(1)第87章 燕策一(4)第41章 楚策二(2)第60章 趙策三(6)第82章 韓策三(2)第9章 秦策(4)第38章 楚策一(3)第75章 韓策一(1)第22章 齊策一(1)第40章 楚策二(1)第5章 西周策(2)第2章 東周策(2)第9章 秦策(4)第83章 韓策三(3)第16章 秦策二(5)第7章 秦策(2)第42章 楚策三(1)第3章 東周策(3)第33章 齊策六(1)第5章 西周策(2)第39章 楚策一(4)第32章 齊策五(2)第22章 齊策一(1)第21章 秦策四(3)第56章 趙策三(2)第88章 燕策二(1)第90章 燕策二(3)第25章 齊策二第20章 秦策四(2)第83章 韓策三(3)第39章 楚策一(4)第52章 趙策二(2)第48章 趙策一(2)第92章 燕策三(2)第45章 楚策四(2)第45章 楚策四(2)第63章 魏策一(1)第36章 楚策一(1)第26章 齊策三(1)第75章 韓策一(1)第25章 齊策二第71章 魏策三(3)第64章 魏策一(2)第37章 楚策一(2)第8章 秦策(3)第83章 韓策三(3)第58章 趙策三(4)第36章 楚策一(1)第55章 趙策三(1)第62章 趙策三(8)第65章 魏策一(3)第88章 燕策二(1)第78章 韓策二(1)第12章 秦策二(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教育| 山东| 泰和县| 上犹县| 澜沧| 江都市| 米林县| 繁峙县| 铁力市| 丰都县| 屏东市| 定远县| 靖安县| 增城市| 鄄城县| 余庆县| 噶尔县| SHOW| 乐东| 策勒县| 离岛区| 宜川县| 西贡区| 大渡口区| 广南县| 天等县| 临沂市| 偃师市| 肇源县| 中牟县| SHOW| 理塘县| 汝阳县| 西青区| 陆河县| 二连浩特市| 休宁县| 石嘴山市| 云龙县| 磐安县| 遵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