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順南見楚王曰:“王約五國而西伐秦,不能傷秦,天下且以是輕王而重秦。故王胡不卜交乎?”楚王曰:“奈何?”魏順曰:“天下罷,必攻市丘以償兵費。王令之勿攻市丘。五國重王,且聽王之言而不攻市丘:不重王,且反王之言而攻市丘。然則王之輕重必明矣。”故楚王卜交而市丘存。
[注釋]
①五國:趙、楚、魏、燕、韓五國。②從長:合縱聯盟的頭領。
[譯文]
趙、楚、魏、燕、韓五國聯合攻打秦國,楚考烈王是五國合縱聯盟的頭領。但這次攻打并沒有挫敗秦國,于是五國聯軍停止了攻打,駐扎在成皋。魏順對市丘的長官說:“五國停止攻打后,必然會來攻打市丘,來補貼軍用物資。您如果資助我,請讓我為您阻止諸侯來攻打市丘。”市丘長官說:“好吧。”于是派他出使。
魏順往南去拜見楚考烈王,說:“大王集合了五個國家的軍隊往西攻打秦國,但是沒有能夠打敗秦國,天下人將因此輕視大王而尊重秦國,因此大王為什么不考驗一下各諸侯國對您的態度呢?”楚王說:“怎么考驗呢?”魏順說:“這次停止攻打秦國以后,各諸侯國的軍隊必然會攻打市丘來彌補戰爭中的損失。大王可以命令他們不要攻打市丘。各諸侯國如果尊重您,就會聽從您的命令不攻打市丘;如果他們不尊重您,就會違抗您的命令而攻打市丘。這樣的話,大王是被輕視還是被重視必然一目了然了。”楚王按照魏順的方法來考驗五國的態度,而市丘也因此得以保全。
鄭強載八百金入秦
[原文]
鄭強載八百金入秦①,請以伐韓。冷向謂鄭強曰②:“公以八百金請伐人之與國,秦必不聽公。公不如令秦王疑公叔。”鄭強曰:“何如?”曰:“公叔之攻楚也,以幾瑟之存焉③,故言先楚也。今已令楚王奉幾瑟以車百乘居陽翟,令昭獻轉而與之外,旬有余,彼已覺。而幾瑟,公叔之讎也;而昭獻,公叔之人也。秦王聞之,必疑公叔為楚也。”
[注釋]
①鄭強:韓人,游說秦楚之間的說客。此章系周赧王五年事。②冷向:秦臣。③幾瑟:韓襄王之子。與太子伯嬰爭奪國權,曾入楚做人質。
[譯文]
鄭強帶著八百金進入秦國,請求秦國以此作為軍費討伐韓國。冷向對鄭強說:“您憑著八百金就想讓秦國去攻打自己的盟國,秦國一定不會答應您。您還不如想辦法讓秦王懷疑韓公侯。”鄭強說:“怎么辦才好呢?”冷向說:“公叔命令軍隊攻打楚國的時候,是因為幾瑟恰好在那里,所以命令先攻打楚國。現在公叔已經讓楚王用一百輛車子把幾瑟送回陽翟,又讓昭獻轉過頭來與幾瑟相處,現在已經一年多了,他們彼此都已經以禮相待。要知道幾瑟是公叔的仇敵,而昭獻是公叔的同黨。如果秦王知道了這件事情,一定懷疑公叔在幫助楚國。于是秦國就會自動去攻打韓國。”
鄭強之走張儀于秦
[原文]
鄭強之走張儀于秦,曰儀之使者,必之楚矣。故謂大宰曰①:“公留儀之使者,強請西圖儀于秦。”故因西請秦王曰②:“張儀使人致上庸之地③,故使使臣再拜謁王。”秦王怒,張儀走。
[注釋]
①大宰:即太宰,楚國官名。②西:姚本作“而”,一本作“西”,鮑本作“西”,從鮑本及姚本一本。③上庸:楚國城邑,春秋時楚滅庸國置縣,此時已屬秦國。
[譯文]
鄭強是這樣從秦國趕走張儀的,首先鄭強宣稱張儀的使者肯定會到楚國去。然后又對楚國太宰說:“您留住張儀的使者,我請求西去秦國圖謀張儀。”因此鄭強西去秦國求見秦王說:“張儀派人向楚國獻上上庸的土地,所以楚王派使臣我再次拜見大王。”秦王大怒,張儀只好逃跑了。
宜陽之役
[原文]
宜陽之役,楊達①謂公孫顯②曰:“請為公以五萬攻西周,得之,是以九鼎印甘茂③也。不然,秦攻西周,天下惡之,其救韓必疾,則茂事敗矣。”
[注釋]
①此章當在周赧王七年,甘茂始攻宜陽。②公孫顯:在秦為官的韓國人。③以九鼎印甘茂:“印”應作“市”。此時公孫顯與甘茂爭奪國權,如果公孫顯奪得九鼎,秦王必重用公孫顯而冷落甘茂。
[譯文]
在宜陽戰役中,楊達曾對公孫顯說:“請讓我帶領五萬軍隊去為您攻打西周,如果成功了,這就可以用九鼎換取甘茂的地位。如果不這樣做,如果將來秦國攻打西周,天下諸侯一定厭恨這種事,他們一定會積極救援韓國,那么甘茂早晚也得一敗涂地。”
秦圍宜陽
[原文]
秦圍宜陽,游騰謂公仲曰①:“公何不與趙藺、離石、祁,以質許地,則樓緩必敗矣②。收韓、趙之兵以臨魏,樓鼻必敗矣③。韓為一④,魏必倍秦,甘茂必敗矣。以成陽資翟強于齊,楚必敗之。須秦必敗,秦失魏,宜陽必不拔矣。”
[注釋]
①游騰:周臣,姓游名騰。②樓緩:趙人,當時在秦國為相。③樓鼻:趙人,在魏國做官。④韓:下脫“趙”字。
[譯文]
秦國圍攻宜陽時,游騰曾對韓公仲說:“您為什么不把藺、離石、祁三地歸還給韓國,讓它派人質作為交換,那么樓緩主張聯合秦、趙的計劃必定失敗。如果聯合韓、趙兩國的軍隊去攻打魏國,那么即使樓鼻想聯合秦、魏也就不可能了。韓、趙兩國一旦聯合起來,魏國一定背叛秦國,那么甘茂的計謀就必然失敗。再到齊國把成陽送給翟強,楚國就能瓦解秦齊的計謀。等到秦軍敗下陣來,又失去了魏國的支持,那么宜陽一定能夠保全下來。”
公仲以宜陽之故
[原文]
公仲以宜陽之故,仇甘茂。其后,秦歸武遂①于韓,已而,秦王②固疑甘茂之以武遂解于公仲也。杜赫③為公仲謂秦王曰:“明④也愿因茂以事王。”秦王大怒于甘茂,故樗里疾大說杜聊。
[注釋]
①《史記·甘茂傳》:“蘇代謂向壽曰:‘韓氏委國于甘茂,茂許公仲以武遂,反宜陽之民。既而甘茂竟言秦王以武遂復歸之韓’”。②秦王:秦昭王。③杜赫:應作杜聊,韓人。④明:應作朋,韓朋,即公仲。
[譯文]
公仲因為宜陽的戰斗,仇恨甘茂。在此之后,秦國把武遂送還韓國,過了一段時間,秦王開始懷疑甘茂想用武遂的事緩解與公仲的怨仇。杜聊趁此為公仲對秦王說:“我聽說公仲希望通過甘茂來事奉大王。”秦王聽后更加憎恨甘茂,因此樗里疾也更加喜歡杜聊了。
秦、韓戰于濁澤
[原文]
秦、韓戰于濁澤①,韓氏急。公仲朋謂韓王曰②:“與國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張儀為和于秦,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伐楚,以此一易二之計也。”韓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將西講于秦。
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軫而告之。陳軫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并兵南鄉,此秦所以廟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王聽臣,為之儆四境之內,選師,言救韓,令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之救己也。縱韓為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必不為雁行③以來。是秦、韓不和,兵雖至,楚國不大病矣。為能聽我絕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韓。韓得楚救,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楚王大說,乃儆四境之內,選師,言救韓,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敝邑雖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國遂肆意于秦,敝邑將以楚殉韓。”
[注釋]
①濁澤:韓地。②韓王:韓宣惠王。③雁行:跟隨。
[譯文]
秦、韓兩國在濁澤大戰,韓軍處境十分危急。公仲朋對韓王說:“盟國是無法依靠的,現在秦國想攻打的是楚國,大王不如通過張儀與秦國講和,送上一座大城,讓秦國去攻打楚國,這是一石二鳥之計。”韓王說:“好。”于是為公仲朋準備好一切,派他到秦國去講和。
楚王知道了這個事情,非常恐慌,急忙召來陳軫,把這件事告訴了他。陳軫說:“秦國圖謀進攻我國已經很久了,現在又得到韓國的一座大城,它的軍費又可以增加了,秦、韓兩國聯合起來向南攻打,這可是秦國很多年以來的夢想。現在秦國的目的已經達到,楚國必然要遭到攻打了。大王要聽從我的意見,在全國范圍內戒嚴,挑選軍隊,對外宣稱去救援韓國,將戰車布滿道路;派遣使者,增加出使的車輛,加重出使的禮品,讓韓國相信大王將要去救援它。韓國即使不能聽從我們,也一定會感激大王,絕對不會和秦國聯合攻打我國。這樣一來,秦、韓兩國無法聯合,即使秦軍來攻打,楚國也不會遭受很大的損失。韓國如果能夠聽從我們,和秦國決裂的話,秦國必然會大為惱怒,因此怨恨韓國。韓國得到了楚國的救援,必定會輕視秦國;輕視秦國,那么和秦國的交往必然不恭敬。這樣我們就困住了秦、韓兩國的軍隊,從而就解除了楚國的憂患。”楚王聽了非常高興,就在全國范圍內戒嚴,挑選軍隊,宣稱要救援韓國,派遣使者,增加出使的車輛,加重出使的禮品。讓使者對韓王說:“敝國雖然很小,但是已經全部動員起來了,希望貴國從容對付秦國,敝國將愿意付出一切來幫助韓國并和貴國共存亡。”
顏率見公仲
[原文]
顏率見公仲①,公仲不見。顏率謂公仲之謁者曰②:“公仲必以率為陽也③,故不見率。公仲好內④,率曰好士;仲嗇于財,率曰散施;公仲無行,率曰好義。自今以來,率且正言之而已矣。”公仲之謁者以告公仲,公仲遽起而見之。
[注釋]
①顏率:周朝人。②謁者:官名,為國君掌管傳達,此指相國的傳達官。③陽:同“佯”,不實。④好內:此處猶言好色。內,婦人。
[譯文]
顏率去拜見公仲,卻沒有得到公仲的接見。顏率對公仲的傳達官說:“公仲一定認為我華而不實,所以不愿意接見我。公仲好色,而我卻說自己好士;公仲對錢財吝嗇,而我卻說自己樂散好施;公仲做事沒有原則性,而我卻說自己崇尚正義。從今以后,我將直言不諱評價他的行為了。”公仲的傳達官把這事告訴了公仲,公仲急忙起身接見顏率。
韓公仲謂向壽
[原文]
韓公仲謂向壽曰①:“禽困復車②。公破韓,辱公仲,公仲收國復事秦,自以為必可以封③。今公與楚解中④,封小令尹以桂陽。秦楚合復攻韓,韓必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計之也。’向壽曰:“吾合秦楚非以當韓也,子為我謁⑤之公仲曰:‘秦韓之交可合也。’”對曰:“愿有復于公,諺曰:‘貴其所以貴者貴。’”今王之愛習⑥公也,不如公孫郝⑦;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親與事矣,而公獨與王主斷于國者,彼有以失之也,公孫郝黨于韓,而甘茂黨于魏,敬王不信也。今秦楚爭強,而公黨于楚,是與公孫郝甘茂同道也。公何以異之?人皆言楚之多變也,而公必之,是自為貴也。公不如與王謀其變也,善韓以備之,若此則無禍也。韓氏先以國從公孫郝,而后委國于甘茂,是韓,公之讎也。今公言善韓以備楚,是外舉不辟讎也。”
向壽曰:“吾甚欲韓合。”對曰:“甘茂許公仲以武遂,反宜陽之民⑧,今公徒令收之⑨,甚難。”向子曰:“然則奈何?武遂終不可得已。”對曰:“公何不以秦為韓求于穎川于楚?此乃韓之寄地也。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韓也。公求而弗得,是韓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⑩也。秦楚爭強,而公過楚以攻韓,此利于秦。”向子曰:“奈何?”對曰:“此善事也。甘茂欲以魏取齊,公孫郝欲以韓取之,今公取宜陽以為功,收楚韓以安之,而誅齊魏之罪,是以公孫郝甘茂之無事也。”
[注釋]
①韓公仲謂向壽曰:《史記》作:“韓公仲使蘇代謂向壽”。此句應作“為公仲謂向壽曰”。②禽:泛指野獸。③必可以封:此句謂公仲自認為一定能得到秦國的封賜。④解中:解除秦楚間的仇怨。有復交的意思。⑤謁:告訴。⑥愛習:親近。⑦公孫郝:《史記》作公孫奭。郝通奭,當是一人。⑧反宜陽之民:遣返宜陽的人民。⑨收之:收武遂之地。⑩交走秦:相互歸依秦國。過楚以攻韓:以攻韓過楚,以攻打韓國的事問罪楚國。無事:指失去權柄。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