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會兒,王斗說:“先王桓公所喜歡的事情,就是多次會合諸侯,匡扶周室,周天子授給他封地,立桓公為諸侯之長。現在大王有四點和桓公相同。”齊宣王有點高興了,謙虛地說:“我才疏學淺,治理齊國,還怕力不從心,哪里還有四點與先王相同呢?”王斗說:“不對。先王喜歡馬,大王也喜歡馬。先王喜歡狗,大王也喜歡狗。先王喜歡酒,大王也喜歡酒。先王喜歡女色,大王也喜歡女色。先王喜歡賢士,可是大王不喜歡賢士。”齊宣王說:“當今的年代沒有賢士,我如何喜歡他們?”王斗說:“世間沒有騏和耳那樣的良馬,是因為大王駕車的四匹馬已經齊備了。世間沒有東郭俊、盧氏這樣的好狗,是因為大王的獵狗已經具備了。世間沒有毛嬙、西施那樣的美女,是因為大王的后宮已經人滿為患了。大王只不過不喜歡賢士,為什么憂慮沒有賢士呢?”齊宣王說:“我憂國愛民,心底里本就希望得到賢士以治理國家。”王斗說:“大王的憂國愛民,還不如大王喜歡一尺縐紗。”齊宣王說:“這說的是什么意思?”王斗說:“大王做帽子,不讓身邊親近的人去做而讓工匠去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為工匠會做帽子。可是現在大王治理齊國,不是身邊親近寵信的人不任用,所以我說大王憂國愛民不如愛惜一尺縐紗。”
齊宣王謝罪說:“我對國家有罪。”于是,齊宣王選了五位賢士擔任官職,齊國大治。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原文]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①,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日鍾離子②,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③,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④,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於陵子仲⑤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于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
[注釋]
①發:打開,拆開。②處士:古代稱有才德隱居不做官的人。③食(sì):拿東西給人吃。④鰥: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老而無子。獨,幼年喪父。⑤於陵子仲:齊國的隱士。
[譯文]
齊王派使者去訪問趙威后。趙威后還沒拆開齊王的書信,就問使者說:“年成好吧?百姓好吧?大王也好吧?”使者很不高興,說:“我奉齊王的命令,前來拜訪威后,現在您不先問齊王,卻先問年成和百姓,難道把卑賤的擺在前面卻把尊貴的放在后面嗎?”威后說:“你說的不對。如果沒有好年成,靠什么養育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么還會有大王?所以說問話哪有舍本逐末的道理呢?”于是威后又接著問道:“齊國有個處士叫鐘離子,他還好嗎?這個人的為人,對有糧食的人他贈送食物吃,對沒有糧食的人他也贈送食物吃;對有衣服的人他贈送衣服穿,對沒有衣服的人也贈送衣服穿。這是幫助齊王撫養百姓,為什么至今還不重用他呢?
“葉陽子還好吧?他這個人的為人,憐恤鰥寡孤獨,振濟困頓貧窮的人,他這是在為大王體恤他的百姓啊。為什么到現在還沒有得到任用呢?北宮的女兒嬰兒子可還好嗎?她從不修飾打扮自己,到現在還沒有出嫁,就是因為需要奉養自己的父母。她這是用孝道來為百姓做出孝敬老人的榜樣。為什么到現在還沒有得到朝廷的嘉獎呢?像如此賢德的兩位隱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重視,你們的大王怎么能治理好齊國、安撫好老百姓呢?於陵的子仲還活在世上嗎?這個人為人,對上對大王沒有盡到臣子的責任,對下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業,中不和諸侯來往,他這是在為百姓做不負責任的榜樣啊,你們的大王至今為什么不殺掉他呢?”
齊王見田駢
[原文]
齊王見田駢曰:“聞先生高議①,設②為不宦,而愿為役③。”田駢曰:“子何聞之?”對曰:“臣聞之鄰人之女。”田駢曰:“何謂也?”對曰:“臣鄰人之女,設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則不嫁,然嫁過畢矣。今先生設為不宦,訾④養千鐘⑤,徒百人。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也。”田子辭。
[注釋]
①高儀:應為“高義”,道德高尚。②設:立志。③役:為百姓役,即為百姓出力。④訾:通“資”,取得。⑤鐘:古代的計量單位,六十四斗為一鐘。
[譯文]
齊國有一個人前去拜見田駢,說:“聽說先生您德高望重,立志不求入仕途做官,一心只想為百姓效力。”田駢問:“你是從哪知道的?”那人回答:“我是從鄰家的女子那里聽來的。”田駢問:“怎么說?”那人回答說:“鄰家的女子,向來立志不嫁,年齡不到三十,卻已經有了七個子女。她表面上是聲稱不嫁,實際上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先生雖然沒有入仕做官,卻享有俸祿千鐘,門從也有百人。您表面上是說不做官,可實際上比做了官還要富有呀!”田駢聽了很是慚愧。
管燕得罪齊王
[原文]
管燕得罪齊王,謂其左右曰:“子孰而與我赴諸侯乎①?”左右嘿然莫對②。管燕連然流涕曰③:“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難用也!”田需對曰:“士三食不得饜④,而君鵝、鶩有馀食⑤;下宮糅羅紈⑥,曳綺縠⑦,而士不得以為緣⑧。且財者君之所輕,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輕與士,而責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難用也。”
[注釋]
①孰:誰。②嘿(mò):通“默”。③連:通“漣”。涕:淚。④饜(vàn):飽。⑤鶩(wù):鴨子。⑥糅:雜。⑦曳:拖。⑧緣:衣邊。
[譯文]
管燕得罪了齊王,他對身邊的人說:“你們誰愿意與我一起去投奔別的諸侯?”身邊的人都默不作聲。管燕泣涕漣漣地說:“可悲呀!士人為什么那么容易得到,卻這么難以任用啊!”田需回答說:“士人吃三頓飯,都難得吃一次飽飯,可是您的鵝、鴨還有吃不完的糧食;您的后宮美人穿的都是綾羅綢緞,可是士人卻連用這些做個衣飾的邊都不行。財物是您所不看重的東西,死亡卻是士人所看重的事情,您不肯把您所不看重的財物賞給士人,卻要求士人把所看重的生命獻給您,由此可見,這不能說‘士人容易得到,卻難以任用’的啊。”
蘇秦自燕之齊
[原文]
蘇秦自燕之齊,見于華章南門①。齊王曰:“嘻!子之來也。秦使魏冉致帝②,子以為何如?”對曰:“王之問臣也卒,而患之所從生者微③。今不聽,是恨秦也④;聽之,是恨天下也。不如聽之以卒秦,勿庸稱也以為天下⑤。秦稱之,天下聽之,王亦稱之,先后之事,帝名為無傷也。秦稱之,而天下不聽,王因勿稱,以收天下,此大資也⑥。
[注釋]
①華章:齊國城門名。②秦使魏冉致帝:秦昭王十九年,昭王稱西帝,派魏冉送帝號于齊閔王,使齊稱東帝,并約共伐趙。③卒:同“猝”,倉促。④恨秦:使秦恨。⑤卒秦:終成秦稱帝之事。⑥以收天下:而收取天下民心。
[譯文]
蘇秦從燕國來到齊國,齊閔王在華章南門迎接他。齊閔王說:“唉!您來的正是時候。秦國再派魏冉,要我稱東帝,您認為怎么樣?”蘇秦回答說:“大王您提出這個問題,我感到太倉促了,并且大凡福患都是從小處而來的,不能不慎重考慮啊。現在若是不聽從秦國的要求,這就會與秦國產生怨恨;若是聽從,這就會與其他諸侯產生矛盾。您不如聽從秦國而使秦國終成稱帝之事,但我們不馬上對各個諸侯宣布稱帝,這樣可以收取天下人心。如果秦王稱帝,諸侯各國又都愿意順從,那么大王也稱帝,不過是稱帝先后的事情,對于帝王的名號也無傷大雅。如果秦王稱帝,而諸侯各國不聽從,大王就不稱帝,收買人心,這樣大有好處。”
蘇秦謂齊王
[原文]
蘇秦謂齊王曰:“齊、秦立為兩帝①,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王曰:“尊秦。”“釋帝則天下愛齊乎?且愛秦乎?”王曰:“愛齊而憎秦。”“兩帝立,約伐趙②,孰與伐宋之利也?”王曰:“伐宋利。”對曰:“夫約然與秦為帝③,而天下獨尊秦而輕齊;齊釋帝,則天下愛齊而憎秦;伐趙不如伐宋之利。故臣愿王明釋帝,以就天下;倍約儐秦④,勿使爭重;而王以其間舉宋。夫有宋則衛之陽城危⑤;有淮北則楚之東國危;有濟西則趙之河東危;有陰、平陸則梁門⑥不啟。故釋帝而貳之以伐宋之事,則國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聽,此湯、武之舉也。敬秦以為名,而后使天下憎之,此所謂以卑易尊者也!愿王之熟慮之也!”
[注釋]
①兩帝:齊稱東帝,秦稱西帝。②兩帝立,約伐趙:稱帝不是空有名號,當有伐趙而分其地的約定。③約然:“然”字當移至下句“而”字上。④儐:同“擯”,擯棄。⑤陽城:當作“陽地”。⑥梁門:大梁之門。
[譯文]
蘇秦對齊王說:“現在齊國和秦國都已稱帝,大王認為諸侯是尊重秦國還是尊重齊國?”齊王說:“尊重秦國。”蘇秦說:“如果放棄帝號,那么諸侯是親近齊國還是親近秦國?”齊王說:“親近齊國而憎恨秦國。”蘇秦說:“齊、秦稱帝后,結盟共同攻打趙國,這與攻打宋國相比,哪個更有利呢?”齊王說:“攻打宋國更有利。”蘇秦說:“現在齊國、秦國相約共同稱帝,但天下卻尊重秦國而看輕齊國;齊放棄帝號,于是天下親近齊國而憎恨秦國;攻打趙國顯然不如攻打宋國。所以我希望大王公開宣布放棄帝號,讓諸侯都與齊國親近;解除盟約,擯棄秦國,不與秦國相抗衡;大王可趁此時機一舉滅了宋國。一旦占領了宋國,衛國的陽城就危在旦夕了;攻陷了淮北,楚國的東國就會受到危脅;吞并了濟西,趙國的河東就處于窘境了;陶邑、平陸在手,魏國就只好閉關防守。因此,放棄帝號,背棄與秦國的盟約去攻打宋國,那么齊國就可以在諸侯中威名遠揚了,燕、楚兩國都會敬畏并臣服齊國,天下諸侯都不敢不聽齊國的調遣,這是成就了如同商湯、周武王那樣的偉業啊!我們以尊重秦國為名義,而讓諸侯憎恨秦國,這就是用卑賤的態度換來各諸侯國的尊重啊!請大王深思熟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