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齊獻書趙王
[原文]
為齊獻書趙王曰:“臣一見而能令王坐而天下致名寶①,而臣竊怪王之不試見臣,而窮臣也。群臣必多以臣為不能者,故王重②見臣也。以臣為不能者非他,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非然,則交有所偏者③也;非然,則知不足者也,非然,則欲以天下之重,恐王而取行于王者④也。臣以齊循事王⑤,王能亡燕,能亡韓魏,能攻秦,能孤秦。臣以為⑥齊致尊名于王,天下孰敢不致尊名于王?臣以齊致地于王,天下孰敢不致地于王?臣以齊為王求名于燕及韓魏,孰敢辭之?臣之能也,其前可見也。齊先重王,故天下盡重王,無齊,天下必盡輕王也。秦之疆⑦,以無齊之故重王,燕魏自以無齊故重王。今王無齊,獨安得無重天下?故勸王無齊者,非知不足也,則不忠者也;非然,則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非然,則欲輕王以天下之重,取行于王者也;非然,則位尊而能卑者也。愿王之熟慮無齊之利害也。”
[注釋]
①名寶:一作名實。實,指土地。②重:難。③所偏者:偏向別國。④取行于王者:在王身上得以推行己說。⑤以齊循事王:讓齊國按著大王旨意行事。⑥臣以為:為字衍。⑦疆:同強。
[譯文]
有人替齊國給趙王上書說:“您只要和我見一面,我就能讓大王坐享天下諸侯送來的名物寶器,可是我私下里很納悶,大王竟不愿意和我見一面,讓我的政治前途一片渺茫。群臣一定都覺得我無能,所以大王更不會見到我。他們說我無能也沒有別的意思,而是想借用大王的兵力,給他們個人的造勢。如若不然就是在交往中偏向另一個國家;或是就是智力不足;再不然就是想依靠天下諸侯的勢力,威嚇大王,從而讓大王同意他們的觀點。我可以讓齊國自愿地前來事奉大王,大王就可以前去滅了燕國,擊垮韓、魏,攻打秦國,讓秦國孤立無援。我可以讓齊國把尊貴的帝號送給大主,如此一來,天下哪個人敢不把尊貴的帝號送給大王?我可以讓齊國把土地贈送給大王,如此一來,天下哪個敢不把土地送給大王?我可以讓齊國替大王向燕、韓、魏三國求取帝號,誰敢推辭?我的才能,可以從前面一番話里體會到。如果齊國首先推重大王為帝,因此天下諸侯沒人不敢尊重大王;如果失去齊國的幫助,天下諸侯一定會輕視大王。秦國如此強大,就因為失去了齊國幫助,所以才不得不前來討好大王,燕、魏自以為沒有能力得到齊國的幫助,所以也來討好大王。現在若是大王失去齊國的幫助,怎么能不去討好天下人呢?因此鼓動大王不要齊國幫助的人,要么是智力不足,要么就是沒有忠誠之心;不然就是想借助大王的兵力,給他個人的造勢;不然就是想靠天下諸侯的權勢使大王受到輕視,迫使大王采納他們的做法;再不然就是因為他們雖然地位尊貴但能力有限。希望大王考慮沒有齊國幫助的利害關系。”
齊欲攻宋
[原文]
齊欲攻宋,秦令起賈禁之①。齊乃收趙以伐宋。秦王怒,屬怨于趙②。李兌約五國以伐秦,無功,留天下之兵于成皋,而陰構于秦③。又欲與秦攻魏,以解其怨而取封焉④。
魏王不說。蘇秦之齊,謂齊王曰:“臣為足下謂魏王曰:‘三晉皆有秦患。今之攻秦也,為趙也。五國伐趙,趙必亡矣。秦逐李兌,李兌必死。今之伐秦也,以救李子之死也。今趙留天下之甲于成皋,而陰鬻之于秦⑤,已講,則令秦攻魏以成其私封,王之事趙也何得矣?且王嘗濟于漳,而身朝于邯鄲,抱陰、成,負葛、薛,以為趙蔽⑥,而趙無為王行也。今又以河陽、姑密封其子⑦,而乃令秦攻王,以便取陰。人比而后知賢不如,王若用所以事趙之半收齊⑧,天下有敢謀王者乎?王之事齊也,無入朝之辱,無割地之費。齊為王之故,虛國于燕、趙之前,用兵于二千里之外,故攻城野戰,未嘗不為王先被矢石也⑨。得二都,割河東⑩,盡效之于王。[注釋]
①起賈:秦國御史。②屬怨:結下仇怨。③五國:指趙、韓、魏、燕、齊。④以解其怨而取封焉:齊閔王聯合趙國攻打宋國,把定陶許給李兌為封地,所以說取封。⑤陰鬻(yù育):暗中出賣。⑥陰:魏國地名,成:魏國地名。葛:即古葛國,此時屬魏國。薛:即盂嘗君的封地,在今山東薛城。⑦河陽:魏國地名,在今河南盂縣西南。故密:即姑蔑,在今山東泗水縣。⑧人比而后知賢不如:人經過比較之后,才知道是否賢明。⑨虛國:猶言出動全國的兵力。⑩得二都:指五國伐秦,秦返溫、軹、高平于魏之事。割河東:指秦返王公、符逾兩地于趙之事。王公、符逾:皆地名。
[譯文]
齊國打算攻打宋國,秦國派起賈前去抵擋。齊國就聯合趙國來攻打宋國。秦昭王大怒,從此跟趙國結下了仇怨。李兌聯合五國來進攻秦國,沒有得到什么功勞,于是把各國的軍隊挽留在成皋,私下里卻與秦國勾結。李兌又打算與秦國一起攻打魏國,用這種辦法來解除秦國的怨恨討取齊國的封地。
魏昭王為此很不滿意。蘇秦到了齊國,對齊王說:“我替您前去對魏王說:‘韓、趙、魏三國都面臨秦國的侵擾。現在攻打秦國,是為了挽救趙國。五國如果攻打趙國,趙國一定滅亡了。如果秦國驅逐李兌,李兌只有死路一條。現在您如果攻打秦國,是為了挽救李兌的性命。現在趙國把天下諸侯的軍隊挽留在成皋,而私下里卻把與秦國勾結,已經講好條件,李兌讓秦國進攻魏國以成就他自己私人的封地。大王事奉趙國得到了什么呢?再說,大王曾經渡過漳河,親自到邯鄲拜見趙王,您懷抱陰、成,背負葛、薛,作為趙國的屏障,可是趙國沒有為大王做一點事。現在您又把河陽、姑密封給李兌的兒子,可是李兌卻讓秦國攻打大王,目的是奪取陰地。人只有經過對比之后,才知道誰是賢明的人,大王如果拿出事奉趙國的一半力量去聯合齊國,天下諸侯還有有敢算計大王嗎?大王雖然名義上是事奉齊國,但是沒有前往朝見的恥辱,也沒有割讓土地的花費。齊國為了大王的緣故,可以率先抵擋燕、趙兩國的進攻,交戰雙方在二千里之外用兵,所以攻城野戰,大王就免去了率先遭受箭石的痛苦。等到戰爭結束,齊國得到的兩座城池,割讓河東的土地,把這些全部都獻給大王。
[原文]
自是之后,秦攻魏,齊甲未嘗不歲至于王之境也。請問王之所以報齊者可乎?韓呡處于趙①,去齊三千里,王以此疑齊,曰有秦陰。今王又挾故薛公以為相,善韓徐以為上交,尊虞商以為大客,王固可以反疑于齊乎②?’
魏王聽此盲也甚詘,其欲事王也甚循③。甚怨于趙。臣愿王之日聞魏而無庸見惡也,臣請為王推其怨于趙④,愿王之陰重趙,而無使秦之見王之重趙也。秦見之且亦重趙。齊、秦交重趙,臣必見燕與韓、魏亦且重趙也,皆且無敢與趙治⑤。五國事趙,趙從親以合于秦,必為王高矣⑥。臣故欲王之遍劫天下,而皆私甘之也⑦。王使臣以韓、魏與燕劫趙,使丹⑧也甘之;以趙劫韓、魏,使臣也甘之;以三晉劫秦,使順也甘之⑨;以天下劫楚,使呡⑩也甘之。則天下皆逼秦以事王,而不敢相私也。交定,然后王擇焉。”
[注釋]
①韓呡(wěn穩):曾為齊國相國,主張親附秦國。②故薛公:即孟嘗君。孟嘗君在齊閔王八年罷相,被魏昭王聘而相魏。③甚詘:辭塞,理屈。甚循:很順從。循,順從。④王:指齊王。無庸:不要。推:猶言移動。⑤治:猶言校量。校,通“較”。⑥必為王高:指趙國一定居于齊國之上。⑦遍劫天下:猶言以天下諸侯的力量威脅諸侯。私甘之:暗中用美言說服諸侯。⑧丹;指齊國大臣公玉丹。⑨順:當指順子,齊國大臣。⑩呡:指韓呡。
[譯文]
從此以后,秦國如果進攻魏國,齊隊每年還要到大王邊境去解決大王的困擾。請問大王用什么來報答齊國的恩情嗎?韓呡居住在趙國,距離齊國有三千里,大王因此懷疑齊國的忠心,執意認為齊國與秦國之間有陰謀。現在大王又挾持之前的薛公做相國,與韓徐很要好,尊敬虞商把他當做上等客人,大王怎么可以反過來對齊國心生疑心呢?’
魏王聽了這些話,自己也感到理虧,想讓他事奉大王,他也很順從。魏王對趙國心存怨恨。我希望大王每天聽到魏國的不友好的表現也不要表現出怨恨,請讓我替大王把對魏國的怨恨轉移給趙國,希望大王私下里尊重趙國,也不要讓秦國覺察到大王尊重趙國。如果秦國發現齊國尊重趙國也將會尊重趙國。齊、秦兩國都尊重趙國,我一定會看到燕、韓、魏三國也將會尊重趙國,這樣一來,沒有那個諸侯國敢與趙國較量。五個國家事奉趙國,趙國就會率領合縱聯盟與秦國聯合,趙國的地位一定凌駕于齊國之上。所以我想讓大王用天下諸侯的力量威脅諸侯,私下里卻用美言說服諸侯。大王派我率領韓、魏、燕三國的兵力威脅趙國,派公玉丹用美言說服趙國;用趙國的兵力威脅韓、魏兩國,派我用美育說服他們;用趙、韓、魏三國的兵力威脅秦國,派順子用美言說服秦國;用天下諸侯的兵力威脅楚國,派韓呡用美言說服楚國。那么天下諸侯都逼迫秦國而事奉大王,而不敢私下互相交往。邦交已定,然后大王再選擇哪些諸侯國適合親近,哪些適合疏離。”
齊將攻宋
[原文]
齊將攻宋,而秦陰禁之。齊因欲與趙,趙不聽。齊乃令公孫衍說李兌①,以攻宋而定封焉②。……
蘇秦乃謂齊王曰③:“臣之所以堅三晉以攻秦者④,非以為齊得利秦之毀也,欲以使攻宋也。而宋置太子以為王,下親其上而守堅,臣是以欲足下之速歸休士民也。今太子走,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若復攻之,其國必有亂,而太子在外,此亦舉宋之時也。
“臣為足下使公孫衍說奉陽君曰:‘君之身老矣,封不可不早定也。為君慮封,莫若于宋,他國莫可。夫秦人貪,韓、魏危,燕、楚辟④,中山之地薄,莫如于陶⑤。失今之時,不可復得已。宋之罪重,齊之怒深,殘亂宋,德大齊,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時也。’奉陽君甚食之。雖得大封,齊無大異。
“臣愿足下之大發攻宋之舉,而無庸致兵⑥,以觀奉陽君之應足下也。縣陶以甘之,循有燕以臨之,而臣待忠之封⑦,事必大成。臣又愿足下有地效于襄安君以資臣也。足下果殘宋,此兩地之封也,足下何愛焉⑧?若足下不得志于宋,與國何敢望也⑨。足下以此資臣也,臣循燕觀趙,則足下擊潰而決天下矣⑩。”
[注釋]
①公孫衍:此另一人,非犀首。李兌:趙國大臣,封奉陽君,時任趙相。②宋:戰國時的中等國家,都彭城。③齊王:指齊閔王。④辟:偏僻。⑤陶:定陶,宋邑,今山東定陶西北。⑥無庸致兵:猶言不用等待趙隊的到來。⑦縣陶以甘之:指答應封給陶地又不給,用來引誘奉陽君。縣,同“懸”,懸掛。循有燕以臨之:猶言軍隊沿著燕國的邊境行動,挾持趙國。⑧兩地之封:即兩塊封地,指上文縣陶以甘奉陽君和效地于襄安君。⑨與國:指燕國、趙國。⑩擊潰而決天下:猶言打敗殘破的宋國而決定天下的命運。
[譯文]
齊國打算攻打宋國,而秦國私下里前去阻止。齊國因此想拉攏趙國,可趙國不答應。齊國就派公孫衍游說李兌,讓他贊成攻宋,好處是可以確定他的封地。……
蘇秦就對齊王說:“我之所以使三晉堅定信念前去攻打秦國,并不是覺得齊國可在秦國失敗中得到什么好處,而是因為這樣便于攻打宋國啊。宋國讓太子登上王位,百姓們都支持新國王而堅固防守,我因此想讓您盡快撤軍回國休整。現在宋太子出走,支持太子的人都感到灰心意冷,如果這時再去攻打宋國,其國內必會大亂,而太子身在國外,這正是拿下宋國的好時機啊。
“我替您游說奉陽君說:‘您也老了,封地不可不早日確定啊。我為您考慮封地的位置,沒有什么地方能趕上宋國合適的,其他國家都不合適。秦國人貪婪,韓、魏兩國因為靠近秦國,地理位置本身就不安全,燕、楚兩國地處偏辟,中山國的土地太貧瘠,沒有什么地方能趕得上陶地。如果失掉現在的時機,以后就不可能再得到了。宋國的罪孽深重,齊國對它心存怨恨已經很久了,攻打混亂的宋國,使強大的齊國感激您,由此決定自身的封地,這是千百年來最好的一個時機。’所以奉陽君很貪婪,雖然得到了大的封地,與齊國攻占宋國沒有大的差異。
“我希望您大肄發動對宋國的攻打,而沒必要等待宋隊的到來,以此來考察奉陽君對待您的態度到底怎樣?您可以假裝把陶地封給他,然后又不給的辦法引誘他,讓軍隊沿著燕國的邊境行動,挾持趙國,而我假裝確實要給他封地,這樣一來,事情一定會取得很大成功。我希望您拿出一塊土地獻給襄安君用來資助我,這樣事情就好辦了。您果然能攻占宋國,這是兩塊封地,您何必吝嗇那么一點土地呢?如果您不能攻占宋國,燕、趙兩國怎么敢有奢望。您用這兩塊土地資助我,我沿著燕國率兵行動,觀察趙國的動靜,那么您就可以打敗殘破的宋國,而決定天下的命運了。”
五國伐秦無功
[原文]
五國伐秦無功,罷于成皋。趙欲搆于秦①,楚與魏、韓將應之,齊弗欲。蘇秦謂齊王曰②:“臣以為足下見奉陽君矣③。臣謂奉陽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據宋,魏冉必妒君之有陰也④。秦王貪,魏冉妒,則陰不可得已矣。君無搆,齊必攻宋。齊攻宋,則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趙助之。五國據宋,不至一二月,陰必得矣。得陰而持,秦雖有變,則君無患矣。若不得已而必搆,則愿五國復堅約。五國愿得趙,足下雄飛,與韓氏大吏東免⑤,齊王必無召珉也⑥。使臣守約,若與國有倍約者,以四國攻之。無倍約者,而秦侵約,五國復堅而賓之⑦。今韓、魏與齊相疑也,若復不堅約而講,臣恐與國之大亂也。齊、秦非復合也,必有踦重者矣。復合與踦重者,皆非趙之利也。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秦制天下,將何以天下為?臣愿君之蚤計也。
“天下爭秦有六舉⑧,皆不利趙矣。天下爭秦,秦王受負海內之國⑨,合負親之交,以據中國,而求利于三晉,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不利于趙,而君終不得陰,一矣。
[注釋]
①搆(gòu):和解。②齊王:齊閔王。③以:通“已”。④魏冉必妒君之有陰:秦相魏冉亦欲得陶作為封邑,故妒李兌得陶。⑤東免:勉勵齊繼續攻秦。免,通“勉”。⑥齊王必無召珉也:珉,韓珉,主張秦、齊聯合,因秦反對齊攻宋,齊聯趙攻秦,于是罷相去趙。五國伐秦不利,欲與秦講和,齊想召回韓珉與秦講和。⑦賓:通“擯”,排斥。⑧六舉:六種方案。⑨負海內之國:指的是齊國。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