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皇帝完顏守緒年底在得知本國使者與秦國達成的和約全部內容,暴跳如雷。
但他也只能望著深深宮闕,仰天長嘆,他沒有任何膽量敢否決這一和約。烏古孫仲端伏闕三日,祈求皇帝降下不職之罪,最終完顏守緒還是接受了這個和約。秦國使者韓安國換約之后,立刻心滿意足地離汴回去復命了。
相較金宋兩國嘉定年間所修立的和約而言,這份和約其實也算是秦王趙誠比較客氣了,在國家淪喪的這個局面,完顏守緒只能在韓安國面前和顏悅色地表示遵從。
在臘月將盡的時候,完顏守緒向宋國臨安府派出了一位使者,當然不是慶賀正旦節的,而是打著慰問宋國太后駕崩的旗號來的。因為他想讓宋國將積年的歲幣“還”給金國。宋國每年給金國歲幣,由來已久,不過最近一個和約卻是因韓胄北伐失敗而起的。
當時金世宗死后,繼位的金章宗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內政大亂,又因為金國北方塔塔兒人侵襲邊界,金國連年興師,民生疲憊,國內盜賊橫行。韓胄以為有機可乘,想北伐中原。他當時和陸游、辛棄疾等人交往,為他贏得一些威望,但并未讓這兩位一心精忠報國之人參與任何實際的事情。
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轟轟烈烈”的北伐就開始了,當時雙方并無強弱之分,宋軍一度形勢較有利,但主將無能,累死三軍。韓胄手下的主將郭倪就是一個喜歡手持羽扇模仿諸葛亮的人物。當他看到潰兵如潮。無法喝止。急得號啕大哭,自己也跟著人郡逃跑,被人譏為“帶汁諸葛亮”。淮北逃難的軍民涌入江南。韓胄慌了神,有人建議請熟悉北方抗戰又有指揮之才的辛棄疾出來,辛棄疾此時在江南已經閑居了二十年,重病臥床,“男兒至死心如鐵”,無濟于事。那時候吳侄孫吳曦又降金,欲將蜀地獻給金國。真是禍不單行。
于是,韓胄又決定與金國和議,不過除了讓宋以侄子對待叔父地禮儀來對待金以外,每年付歲幣三十萬兩、三十萬匹絹布,還要給三百萬兩銀子作為補償軍費。但是決定他死亡地是最后一條,那就是韓胄本人地項上人頭。當時的楊皇后現在剛駕崩的楊太后就找來史彌遠,定計將韓胄殺了。
此和約正式達成是在嘉定元年(1208),因此就叫“嘉定和約”。====有太學生作詩諷刺曰:
自古和戎有大權,未聞函首可安邊。
但是。緊接著當蒙古人在北方崛起時,金國國勢已經每況愈下,鐵木真率軍南下時,自嘉定四年(1211)金都(當時在燕京即中都)被蒙古軍包圍,宋、金使節不通,宋國“孝敬”地歲幣便未能輸金。金遷都汴梁前后,曾兩次向宋國督索積年歲幣。宋國人在對金以宋舊都汴梁為都城表示極大憤怒的同時,一方面擔心金都南遷將給本國造成諸多麻煩。另一方面。又擔心新興的蒙古會給本國以更大的威脅。
這個時候當然有人趁你病要你命,廢除這種叔侄關系。更要斷絕歲幣。但也許多大臣意識到金國存在的必要性,企圖以金為屏障。
喬行簡當時奏說:“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故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
權相史彌遠也支持這種看法,但是朝中大臣爭吵,最終折中,就是將歲幣額數減少。但當時的金宣宗拒絕這一提議,宋國于是借口槽渠干涸,運輸不便,斷絕了歲幣。
這事當然不能就這么算了,嘉定十年(1217),成吉思汗當時認為金國滅亡指日可待,就留木華黎經略中原。木華黎手中軍隊太少,主要依靠漢軍駐守城池關隘,自己手中不過一萬余蒙古騎兵充當機動,這讓金國的壓力大減,金國于當年四月在西起大散關,東到淮河一帶漫長地宋、金分界線上從多處對宋國展開了全面進攻,實際上想從宋國身上找回損失。這一打,卻對金國來說損失慘重,失去幾位重要的良將。
此一時彼一時也,十多年過去了,天南地北的形勢又是一大變。
完顏守緒暫時不敢違背秦國的要求,趙誠的要求的數目他又無法籌集到,又舊事重提,派使者前往臨安府,吊唁宋國楊太后喪事,又一次向宋國索要相當可觀的積年歲幣,使者向宋國展示了金、秦和約的內容,聲稱金、秦已是兄弟之國,謊稱宋國若是不答應,便要一同來攻打宋國。
這種赤裸裸地威脅,宋國君臣當然怒氣沖天,想當年蒙古人約宋攻金,宋國沒有直接答應,今天金國卻恩將仇報,士可忍孰不可忍,當場拒絕了要求,甚至有人要求將使者宰了。^^^^金國使者灰溜溜地走了,但是秦國枕戈在側,虎視眈眈,不能不令宋國君臣重視,在金人就要攻來的這種情況下,秦軍若是真地攻來,那就讓宋國首尾難顧,擋無可擋。于是,茍夢玉在正月末就出發帶著大批禮物奔赴中興府。
雖然正月剛剛過去,但是春意未濃,即使是江南也是寒意襲人。
大宋國的使者茍夢玉一行人及役夫、兵丁在官道上的披星戴月地趕路。茍夢玉因為攜帶的東西太多,本來為了物品安全的緣故,一路上不緊不慢地趕路。然而當他剛走出臨安府,準備從江南東路北上,到建康府后坐船沿江逆流西行,卻收到了朝廷追過來的欽使,要求茍夢玉火速抵達目的地,與秦國約和。
原來淮南東路邊關守將奏報,金國在淮東調兵遣將,大有南下之勢。所以。朝廷一面命令淮東將備戰。另一方面命令蜀地邊將向仙人關外的秦軍發出求和訊息。將秦軍穩住。正因為如此,茍夢玉之行就顯得尤為重要。
就在朝廷發來地催令之后,第二位欽使又追了過來。這次情況更為緊急,原來一支輕騎竟越過了吐蕃境內地大雪山,突然出現在蜀地地腹地。
茍夢玉曾一度認為趙誠是自己地福星,因為當年因為趙誠出使臨安,他才被提拔成了禮部侍郎的,哪里想到,后來自己又因為犯了小過就被降職去了兩職東路為官。這一次自己又是因為趙誠,官復原職。現在,他不認為趙誠是自己的福星了。
隨同他一同出使地,還有太學生錢佑、李舫、陳時臣三人,被朝廷委以各種虛職安插進使團,就是因為這三人當年曾在臨安府有名的萬花樓中與趙誠交談甚歡,大概是熟人好辦事,所以就將他們三人加入使團之中,一同出使河西中興府。“大人。我們這次真是出塞了!”錢佑緊了緊衣衫的衣領。這三人特地換了身戎裝,看上去倒是精神,只是策馬奔馳,讓這三人立刻現了形。
這“出塞”二字他們當然熟悉無比,無數的文人墨客曾寫過或悲涼或豪放的塞外詩,諸如“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寒塞無因見落梅,胡人吹入笛聲來”、“秋風漠北雁飛天。單騎那堪繞賀蘭”。又如“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等等數不盡數。
這三位太學生在臨安府與好友道別時。就像是真正出征一般,好似有去無回,只有把自己比作牧羊蘇武,卻很少把自己比作是投筆從戎的班超。一班太學生效仿先人寫了無數首訣別詩,還有相好的歌伎前來送酒壯行,成為一時“佳話”。有好事者還聲稱要將詩作編輯成冊,付與印書局,傳播天下,那詩作悲意倒是十足,卻少了份唐時文人出塞時地豪氣與切身感受。
“當然!”茍夢玉沒好氣地說道。這錢佑已經問了三遍,好像還在以為自己做夢一般,他當然想不到這種差事做降到自己這三位太學生身上,卻不是美差,因為他們自信不是有舌如簧的蘇秦,也不是舌戰江東群儒的諸葛亮。
“大人,學生真是不太明了,朝廷為何會讓我等三位也出塞呢?”李舫有些抱怨地問道。
“爾等當年不是在萬花樓中高唱什么踏破賀蘭山缺嗎?”茍夢玉反問道,“這次朝廷用你們,不正是讓爾等得償所愿嗎?”
茍夢玉所言當然是反話,三人沉默不語,低著頭繼續趕路。四人此時的心里想的都是一樣的,因為此時的趙誠并非他們以前所認識的趙誠,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趙誠會一戰驚天下,自立為王,成為一方之君。這四人既躊躇滿志,為朝廷盡忠辦事,最好能有功于朝廷,但卻對自己的信心有些懷疑。
三位太學生中老成一些地陳時臣問道:“大人,我等奉朝廷之命出使河西,不知朝廷對外戎持何策?學生怕到時說錯了話,為大人惹出禍事來。”
“對啊、對啊!”錢、李二人也問道。
這三人有些高估自己的重要性,之所以將他們三人帶上,只是因為他們曾跟秦主趙誠頗談得來,這樣萬一有用得著的地方,也好周旋一二。茍夢玉見這三位年輕人看上去慷慨激昂的模樣,不想打擊他們的自尊心,這一趟遠行本就相當不容易,遂解釋道:
“如今邊關軍情急迫,秦、金兩國已經結成盟友,兩國均在我朝邊關布下重兵,恐對我朝不利。但金人國勢已經衰,況且河北諸路豪強林立,金主即使有心南下擾我邊關,都堂宰執參政們以為金主其實色厲內荏,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朝廷擔心的是秦國來攻我西北蜀地?”錢佑問道。
“正是,秦國起于軍伍。”茍夢玉嘆道,“該國既然能破蒙韃,其軍戰力驚人,我朝不得不防,況我朝對河西虛實又一無所知。官家會同都堂諸大人召見本使之時,一時要讓秦軍退兵,二是要打聽虛實。至于結盟,無可無不可,因為蒙韃與我朝如今已經隔著一個秦國,但朝中大人們憂慮萬一秦、金擋不住蒙軍南下,讓辛卯年蜀地生靈涂炭之慘禍復生,故只要不辱沒我朝威儀,與秦國締結盟約也可。”
幾人又立刻想起了當年臨安府那個差點丟掉性命的刺殺事件,那夜趙誠身邊護衛的勇猛讓他們大開眼界。那些所謂地“刺客”不可謂不忠君愛國,只是死在趙誠地手中,令他們感到十分惋惜。
“何為辱沒?”李舫道,“若是秦王要挾我朝,該當如何?他既然自號為秦,怕是要效仿始皇帝,有包舉天下席卷海內之心吧?”
“學生以為朝廷若是選良將帥臣,再配其精銳之師,縱是有強敵百萬,又能奈我何?”錢佑抱怨道。他不指望自己這個問題茍夢玉會給出一個好答案,因為連他本人都知道自己這個建議實在太過空泛。
“學生聽說朝廷又要給史丞相加食邑,聽說官家還要封他為國公。”陳時臣恨恨地說道,“史氏一門都是公卿顯爵,朝廷名位豈能隨便授人?”
“食君俸祿,為朝廷盡心盡力,雖死亦不敢稍怠,是吾輩的份內事。”茍夢玉長嘆一聲,沒有回答關于史彌遠地事情,也只有太學生們敢直接指摘朝廷的不是,“我等趕赴河西,盡量與那秦主周旋,既不可辱沒我天朝顏面,也不可觸怒彼方,其中方寸須拿捏得當,爾等千萬不可造次。”
“我等以大人馬首是瞻!”三人拱手齊聲應道。
“還是趕路要緊!”茍夢玉加了一鞭,加快奔馳的腳步。
長長的官道,伸向遙遠的北方,望不到盡頭,道邊倒伏的衰草鋪向天涯。還身在江南,眾人已經車馬困頓,想想那遙遠的塞外,黃沙漫道北風似刀,心中就是一陣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