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了先引誘他們做教官,然后再讓他們做參謀之類的,最后再一點點讓他們進入軍隊里來。
戰場向來是最吸引男人的地方,相信他們經歷幾場戰斗后就會離不開戰場,自己哭著喊著也要留在軍隊里。
也是現在的軍隊越來越專業化,特別是海軍軍官需要具備高超的數學能力和豐富的書面知識,并不是電視里講的一名政委帶領幾個農民就能所向無敵,否則自己也不必這么費力了。
另一方面,楊威利離開機械制造廠,到定海這邊事先安排好的住所,心里一陣苦笑,自己這趟可真是損失慘重,以后恐怕要被趙大貴立即打入冷宮,再加上“永不敘用”四個字也不為可知。
如果答應趙大貴的要求,也就是進入保安團執掌這個武力機構,自己在大貴系的地位會立即飆升,作為商行最強大武力的執掌者,必然可以成為跟謝爾敦、李心蘭等人可以比肩的第五名巨頭,可惜那樣一來必然要幫趙大貴殺人,只能錯過了。
只是,在暗感可惜的同時,楊威利不可避免地發現自己在回想剛才看過的桃花島地形,還在思考按照英國人教的軍事知識,自己怎么用船圍住,又怎么派兵登陸才能把敵人完全消滅。
想了一下,楊威利不禁搖了搖頭,雖說倭寇非常可惡,但是自己成為什么勞什子保安團的首領,帶著一幫人馬去剿滅,還是有些超出想象。
“以后只做一名船長也未嘗不可,但是僅止于此,難道就能甘心嗎?”楊威利想了想,覺得很難下定決心,最后只能無奈放棄。
趙大貴在定海忙碌近兩個月,直到這邊的事務都走上正軌后,才在三月初回到上海。
在上海,也有很多事情要做。
東方學院有兩百多名老師,但學生很少,只有不到一百人,原因是有錢人家并不想把子弟送到不以科舉為目的的學校來,窮困人家又沒有將子弟送出去讀書的習慣,畢竟半大小子也是重要的勞動力,不可或缺。
在這種情況下,趙大貴只能祭出大招,那就是凡是到學校學習的十歲到十五歲的少年,全部減免學費,學校包食宿,然后每個月還給予五角錢的助學金。
但是,這個條件又太好了,很多人覺得這事情有貓膩,反而不敢送子弟過來。
最后,還是以前的陳掌柜出主意,凡是到學校的學生,都當做造船廠的學徒培養,平時還要做工,在這樣的話放出去后,那些窮困人家的父母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么回事,才開始積極送孩子過來。
對這種情況,趙大貴也只能無語。
另一方面,定海那邊要建九艘大船,上海這邊也要造好多船,還有很多合法和非法的事情要做,目前的人手不足,那還得繼續招募,在上海和定海招募工人,還派人到各地招募熟練的鐵匠、銅匠、木匠和造船工人等,總之越多越好。
趙大貴現在也不缺錢,那就先招募一千人以上,反正招募工人之后還要請英國軍官進行一個月左右的工兵訓練,以后就算供過于求,至少也能當做建筑工人使用。
看到北邊的租界區人越來越多,縣城里的官員們都有些緊張,不斷派人監控情況,但趙大貴也無意照顧這些官員的情感。
另外,重中之重,還是保安團的組建問題。
以趙大貴如今的勢力,要組建一個數百人的保安團,倒沒有太大問題,而且先前就有廠子被燒毀的先例,宮慕久等人也很理解趙大貴急于建立護廠隊保護廠區安全的想法。
以清廷官員的見識,這保安團也就數百人,以上海縣多達五十萬的人口,其實并不起眼;當然他們也根本想不到趙大貴為這保安團準備的武器裝備豪華到什么程度,更無法理解保安團的作戰能力能達到何種境地。
在1845年初的時候,趙大貴就在自己新招募的工人中舉行過一次軍訓,又從中篩選出五十多名青壯和六名學者(楊威利等)到東方號工作,學習西式船舶的航行方法和槍炮等武器的使用。
因為這時代的海域并不平靜,西方人開到上海的船只都是裝備六門至八門火炮的武裝商船,就是作為客船的東方號上也裝備六門威力很強的軍用火炮,因此宮慕久罕見地沒挑毛病,明知道這些人會在西洋人教導下學會使用槍械和火炮,也無意干涉。
除了這些人之外,趙大貴手中還有一支武裝力量。
原來,趙大貴以前訪問雷州北上的時候,從雷州招募數十位有捕鯨經驗的漁民北上,到上海后給這些人進行簡單的軍事訓練,又給他們配備裝有捕鯨炮的西式捕鯨船,讓他們專門給大貴商行提供鯨油。
理論上這些鯨油是要當做上等油出售的,但實際進到哪里,大家也都知道,在此就不做贅述了。
按照趙大貴的理解,這些漁民只拿著魚叉等簡陋武器就敢跟鯨魚那種龐然大物作戰,勇氣和作戰能力都是沒得說了,這一年來還用西式捕鯨炮捕獵大量鯨魚,也就是說擁有在海上不規則航行并使用火器的經驗,自然是非常好的兵源,很容易培養成一支海軍。
所以,他把捕鯨隊全部召喚到上海,打算對他們進行一段培訓后轉換為海軍使用。
另外,趙大貴在年初的時候便讓商行的掌柜們在兩地招募年輕青壯,因為大貴商行在這兩地都有很高的聲望和影響力,愿意到大貴商行工作的年輕人很多,因此輕而易舉就招募六百多名壯丁,都是二十歲到三十歲之前的年輕人。
當然,他們大部分人以為這保安隊只是看家護院的樣子貨,很快趙大貴就會教他們怎么做人。
如此一來,八百多名保安團成員輕易就招募完畢,楊威利從定海回到上海,知道這個情況后不由一陣苦笑,也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感想。
趙大貴回到上海后,跟楊威利為首的六名讀書人好好談了幾次,果然發現這些書生只想干活拿工錢,并不想帶兵打仗殺人。
趙大貴培養這些人本來是想把他們培養成船長或高級軍官的,見狀不由有些失望,但一想這才符合這時代的特性,幾乎不可能出現一開始就愿意殺人放火的讀書人,便只能好言撫慰,跟他們約好不會讓他們上戰場,但需要他們幫忙培訓保安團的新兵之類的。
六名書生見到趙大貴如此好說話也松了口氣,便都拍胸脯保證只要不讓他們上戰場,別的一切好說,一定幫趙大貴帶好兵,培養出一支合格的軍隊來。
不過,如果他們知道趙大貴的實際想法,恐怕不會如此痛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