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著
《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是印度古代兩大梵文敘事詩之一,敘述王子羅摩因受老王妃嫉妒被放逐,妻子悉多被擄,后得群猴幫助,夫妻團聚,恢復王位。本篇敘述他在森林中與魔搏斗的故事。
《羅摩衍那》書名的意思是“羅摩的游行”或“羅摩傳”。全書約有兩萬四千頌,共分七篇:《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國篇》、《美妙篇》、《戰斗篇》和《后篇》。它以羅摩和悉多的悲歡離合為故事主線,描寫印度古代宮廷內部和列國之間的戰爭。
它的故事情節比較集中緊湊,雖然也插入不少神話傳說,但除第一篇和第七篇外,不像《摩訶婆羅多》那樣枝蔓龐雜。主要人物性格豐滿,隨著矛盾的展開而變化發展。全書注重風景描寫,而且做到情景交融。它不像《摩訶婆羅多》那樣大多采取純客觀的態度描寫景物,而是通過史詩人物的眼睛描寫,這樣就更富有感彩?!读_摩衍那》與《摩訶婆羅多》一樣,主要采用簡單易記的“阿奴濕圖樸”詩律,文體風格總的來說明白曉暢,但已開始出現講究藻飾和精心雕鏤的傾向。由此,《羅摩衍那》成為古典梵語詩歌最直接的先導。因而,印度傳統將《摩訶婆羅多》稱為“歷史傳說”,而將《羅摩衍那》稱為“最初的詩”,并將傳說中的作者蟻垤稱為“最初的詩人”。
《沙恭達羅》
七幕詩劇《沙恭達羅》寫凈修林女郎沙恭達羅和國王豆扇陀的戀愛婚姻故事。豆扇陀行獵中遇見沙恭達羅,由相愛而結婚。不久,豆扇陀留下戒指當信物,只身返回王國。沙恭達羅懷著身孕,去王國尋夫,由于受仙人詛咒,丟了戒指,豆扇陀拒不接納。直到他重新得到戒指,魔力解除,兩人才重歸于好。
《〈大唐西城記〉今譯》
本書寫的是關于玄奘法師的故事。玄奘法師從小受佛門熏陶,感慨如來的邸園精舍竟然從未去過。成年后,憑借對佛法真經的向往,只身奔赴佛教發源地。玄奘法師于貞觀三年手持錫杖登路啟程,依賴神明的保佑,在歷經險阻和幾經輾轉后,才終于到達心馳神往的佛教圣地。
文學作品
《天竺心影》:
本書主要回憶了季老在印度旅游的全程:從初抵德里開始,到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再到印度普通一家人,涉及印度佛教和歷史,知識性、趣味性、文化性強。
《閱世心語》:
本書收錄了季老關于人生、治學、生活等方面的文章,從中可以窺見國學大師的生活態度,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對于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追尋、緣分與命運、做人與處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毀譽、壓力、長壽之道、倫理道德等方面。是學術大家季羨林先生結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驗,對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
《牛棚雜憶》:
本書是季老對其在“文革”時期的一本回憶錄,他以幽默甚至是調侃的筆調講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書對“文革”的殘酷性揭露得讓人不寒而栗。他的目的就是希望總結教訓和“經驗”,讓更多經歷過的人出來說話,讓更多知情者出來說話,不要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季羨林散文》:
季老的散文有著濃厚的底蘊。“真”與“樸”是他散文的兩大特點,也是其散文的獨特風格。正如季老所追求的那樣:“淳樸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內含,形式似散,經營慘淡,有節奏性,有韻律感,似譜樂曲,往復回還……”“真”即其散文,是他心靈的一面鏡子,真實地映照出近九十年坎坷、曲折、追求、奮斗的人生歷程。“實”即他的散文樸實無華、小中見大,如同他一生經常穿在身上的藍色中山裝一樣,形成了其散文的獨特風格。
《皓首學術隨筆:季羨林卷》:
本書采用以著作為綱的寫法,學術研究涉及的范圍有印度古代語言,特別是佛教梵文、吐火羅文、印度古代文學、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中亞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之差異和共性、美學和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德國及西方文學、比較文學及民間文學、散文及雜文創作。
《季羨林自傳》:
季老用自己的筆,講述了他從山東臨清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長為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學術大師的人生歷程。記述了他九十多年來所遇到的人和事,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展示了他個人的奮斗經歷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