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社會的變革,大量外國資本(主義)和新技術的輸入,大約是在十九世紀後期(清朝中葉)。因南北海運大規模的興起,加之津浦鐵路的通車。
新型的工業規模迅速的發展和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的起用,從而對京杭大運河的未來命運,有著不可樂觀的重大影響。
可以斷定的是:千古京杭大運河,它的作用日益逐漸縮小。它的諸多功能,正在萎縮並逐步地向單一化方向發展著。
當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段的魯運河,因爲水源嚴重不足。河道淤淺而南北最終斷航。
新中國成立之後,水利部門組織了多次整治,拓寬加深,截彎取直,增建船閘。並建有江都與淮安等水利樞紐工程。使京杭大運河重又煥發了嶄新的青春。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日益深入發展,歷史又賦予了它重大的使命: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末期,我國爲解決北方五省兩市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問題,又開創了空前絕後標柄千秋的“南水北調”的浩大工程。
京杭大運河又責無旁貸地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成爲“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通道之一。它,既是工程的貢獻者。又是工程的參與方。同時,它還是這項偉大工程的直接受益者!
它不僅豐富了自己的水系。還徹底改變了本身的素(水)質。提高了自己本體的“生活質量”!在它的身體內部,還進行了南北水系的融匯與交流。彰顯了它自己的大能!
我走出了船艙,來到狹窄的船舷過道上。興奮地與船員聊著天,感嘆著兩岸的風光!
那大型豪華的船隻——江船和海輪,乃至海軍的幾種艦艇。我都坐過。一條船上的旅客比一列火車上的人還要多。但是,如此破舊的烏篷船並航行在京杭大運河之上。這對我來說,可是大姑娘坐花轎——頭一遭的事!
而且,如果願意的話,還能隨時與運河之水親密接觸。這更是增加了我的乘坐興奮度。
我們烏篷船的動力,是那種燒柴油的小型手扶拖拉機的發動機。其速度是很緩慢的。但是,我很喜歡這種徐徐而行,但有時還感覺不到是船行的那種緩慢感覺!
因爲,我喜愛這種船行兩岸美不勝收如畫如圖的自然風光。真讓人如癡如醉,不知舊裡啊!
在這夕陽落日中,有好幾回我真以爲……。岸邊綠蔭隱現,小橋流水,玉宇瓊樓,古香古色,小徑通幽。讓站在習習涼風裡的我,真以爲這裡就是人們嚮往的桃花源所在哩!
可是,桃花源真的是在這兒嗎?唐朝詩人張旭,在他所寫的《桃花溪》裡也是這麼懷疑的。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青溪何處邊?
但是,欣賞那種夕陽西照,水影倒流,虛無飄渺,似景非景的美妙時刻,是不可多得的呀!這種美景這種時刻,總能使人產生:“啊呀!人間美景桃花塬,原來就在此處啊!”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