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通常的慣例,飛行指揮員是要比部隊早起半小時以上的時間。因爲,他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看天氣和研究天氣。
待他看完天氣,再綜合氣象臺所提供的天氣實況後,決定部隊下步的行動。
當然,這一切的提早行動,是在當日飛行主值班的訓練參謀的引導下進行的。
飛行指揮員觀察當日的氣象實況,是他提早起牀的主要原因。因爲,飛行這個行當還是得靠天吃飯,得看天氣的臉色行事。這也與我國的農業生產一樣,靠天吃飯。
受天氣左右,看天氣臉色,吃天氣刁難,是絕對正常的事情。
飛行員有一大本領:就是能隨著天氣的變化,適應其所出的難題。
答對了,你就勝利了。答錯了,你就失敗了。有的失敗是永遠沒有第二次的!
勝利是可以重複的。可失敗卻不能重複!
如果要是重複失敗的話,除非有意。否則,就是一頭蠢豬!大夥都知道,蠢豬是該殺的。除了吃肉之外,蠢豬,完全是沒有別的用處的。
在這個機場,飛行前看天氣實況,除了天氣實況圖外,就得徒步爬到後山上去,看雲層的高度和能見度的好壞。
凡是需要爬山觀察天氣實況的時候,天氣條件肯定是不理想不好掌握,難下決心定斷的時候。不是雲多雲低雲系大,就是能見度差(不足五公里),或是未來有雨雪天氣的可能。
說到飛行前看天氣實況時,需要爬山才能看準的事,就必須得說說飛行員住的這座空勤樓。那麼,這座空勤樓與天氣與山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座空勤樓,是誕生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的那種“特定條件”下的某年某月某日。
在當時那種國際國內形勢的背景下,在“XX付主席”的“時刻準備,積極防禦,準備大打,準備打核條件下的戰爭”的戰略防禦思想體系中,所派生出來“山、散、洞”防禦方針響譽全軍的每個角落,甚至全國各地。
全國軍民“深挖洞,廣集糧,不稱霸”,建設“三線”大搬家!
所以,這個軍用戰備飛機場就修建在一條大的山溝裡。著名的旅遊勝地,X朝大將軍徵西統領薛仁貴調兵譴將的紅山腳下。
部隊分別住在蜿蜒約二十多公里長的各個山腳下的山窩窩裡。部隊營房的建築材料,全都是就地取來的山石。
距機場跑道約二點五公里處的一座大山,被辛苦的工程兵部隊全部挖空。所有的戰鬥機,平時全部進洞。外面只留下幾架戰鬥值班的飛機。
可是,這個機場部隊的唯一戰鬥力的飛行團的駐地——空勤樓,卻建造在這條二十多公里長的山路的另一頭。一個叫做陳家溝的小山溝裡的溝頂上的窩窩裡。四面荒涼的環山,將這個戰鬥實體所住的宿舍樓,就象是掐餃子似的,被緊緊地包圍在中間。
唯一的一條通往溝底的沿溝簡易沙石公路,是這座空勤樓和幾十名飛行員們真正的生命線。來自溝外的一切物資給養信函報紙以及人員車輛等,全都仰仗這條“生命線”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