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這種“魚餌戰術”,如法炮製地打擊了三個點後,我的腦海裡想起了《孫子兵法》中的一個戰例。講的是曹劌用兵的戰術,以少勝多的精典故事。其中講到用戰鼓聲來測試敵人的士氣和鬥志的事例。
曹劌令士兵第一次敲起了戰鼓,但並未進攻。敵人一聽對方的戰鼓聲震天動地,是要大舉進攻的信號。他們就立即精神抖擻地前去迎戰。可是,出得城門一看,並未瞧見一兵一卒的敵人。他們只好退回城內。
等他們剛進城不一會,曹劌第二次令士兵們大敲戰鼓,搖旗吶喊。虛張聲勢。敵人又出城迎戰。但還是未見曹劌軍隊的一兵一卒的任何動靜。就又退回城內。
第三次曹劌之軍又大敲戰鼓,鼓聲震天。此時,敵人又出城迎戰了。可是,一看現狀依然如故。只聽鼓聲依舊未見兵卒蹤影。於是,士氣低落悔聲如潮。無精打采地退回城裡去了。
如此三次地循環。每當敵軍退卻時,曹劌都要親自下馬觀看敵軍退卻回撤時所留下的腳步情況。第一次回撤時,陣腳是整齊劃一。曹劌說不可進攻。第二次回撤時,陣腳有些零亂,但大部還是很有組織地撤退。曹劌還是不讓軍隊進攻。
當敵軍第三次回撤時,曹劌下馬觀察後,立即命令其軍隊大舉進攻。結果是攻城掠地大獲全勝。
當大臣們問他:“三鼓下馬,何故而勝?”
曹劌說:“一鼓而勁,再鼓而歇。三鼓而衰!故可勝也。”
古人曹劌所說的“事不過三”的道理是很深刻的。(這個故事並不是單單講的“事不過三”的道理。而是講的在軍事方面的指導意義。)
而今眼目下,這個“事不過三”的故事,對我們現在的狀況也是很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呀!
我們用“魚餌戰術”攻擊敵人已經三次了。再笨再傻的敵人,可能已經摸到我們的規律了。肯定會調整戰術。不打幹擾機而打瞄準機。或者說不打前機打後機。
那麼我們呢?現在給它變過來,前機瞄準真打,不作機動。而後機不進行瞄準動作,而作上下左右機動。讓敵人永遠跟不上趟!
想到此,我馬上用無線電明語說:“洞四,你攻我佯!”(我們地面並沒有協同過這個動作。爲了爭取時間。故此,我乾脆用明語指揮。)
僚機吳啓兵的回答是:“咔嗒、咔嗒”的兩聲無線電發射按鈕聲。
等我們再次進入時,僚機在前面穩穩當當地瞄準,我在後面象喝醉酒似的搖搖晃晃地跟著。當吳啓兵拉起後,我也跟著他拉了起來。並壓著坡度觀察下面要打擊的第九個點。
我看到炮位上,有好幾個戰士站在那裡,仰著臉向我們揮手哩!
“這揮手是什麼意思?”我確實是思索了好一會兒,不解其中的含意。
是向我們致敬?是向我們問好?還是叫我們滾開!但其中有這層意思是可以肯定的:我們這些來回變幻的戰術動作,把他們給氣蒙了!逗傻了!,想罵聽不到,想恨恨不來,想打打不著,想照照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