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60章 趙策三(6)

齊、楚、趙、魏、韓五國聯合起來攻打秦國,沒有取得成功,罷兵休戰,軍隊停留在成皋休整。趙國想與秦國講和,楚、魏、韓三國打算響應,齊國卻不答應。蘇秦對齊閔王說:“我已經為您去見奉陽君了。我對奉陽君說:‘天下諸侯的心已經分散了,都想去投靠秦國,秦必然兵臨宋國,魏冉必然嫉妒您擁有陶邑。秦王貪心,魏冉嫉妒,陶邑恐怕不會屬于您了。您愿意與秦國講和,齊國必然攻宋。齊國攻宋,楚、魏定會插手,燕、趙也會出兵相助。五國兵臨宋國,不出一二個月,陶邑必然到手了。一旦得到陶,讓后再去講和,即使秦國態度有變,您也沒有什么后顧之憂了。如果不得已一定要講和,希望五國仍然堅守盟約。各國都和趙國親善,您又國力強大,和韓國大臣一道東行勉勵齊王,堅持合縱策略,齊王一定不會召回韓珉。你可以讓我做盟約監督人,如果盟國之中有背叛盟約的,就由其他四國去攻打它。如果沒有誰背約,秦國來侵犯盟國,五國仍舊堅決抗擊秦國。現在韓、魏和齊國互相猜疑,如果不能堅守盟約而講和,我恐怕盟國之間會發生大亂啊。齊、秦如果不是復合,地位定會有輕有重。不管是復合或兩國誰占上風,都對趙國有不利啊。更何況天下諸侯人心分散,都想去投向秦國,于是秦國就控制了天下。一旦秦國控制了天下,天下還能起什么作用呢?我希望您早早考慮啊。

“天下各諸侯國爭著來事奉秦國,共有六種可能的方案,那種方案對趙國都是不利的。各諸侯國競相事奉秦國,秦國會和齊國結成盟國,和之前背叛連橫的諸侯國也恢復交往,以便來控制中原地區,而且會向趙、魏、韓三國索要利益,這是秦國采取的第一個方案。秦國如果實行這個方案,對趙國不利。您也最終也不可能獲得陶邑,這是其一。

[原文]

“天下爭秦,秦王內韓珉于齊,內成陽君于韓,相魏懷于魏。復合衍交兩王,王賁、韓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也,不利于趙,而君又不得陰,二矣。”

“天下爭秦,秦王受齊受趙,三強三親,以據魏而求安邑,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齊、趙應之,魏不待伐,抱安邑而信秦,秦得安邑之饒,魏為上交,韓必入朝秦,過趙已安邑矣,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不利于趙,而君必不得陰,三矣。

“天下爭秦,秦堅燕、趙之交,以伐齊收楚,與韓呡而攻魏,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而燕、趙應之。燕、趙伐齊,兵始用,秦因收楚而攻魏,不一二月,魏必破矣。秦舉安邑而塞女戟,韓之太原絕,下軹道、南陽、高,伐魏,絕韓,包二周,即趙自消爍①矣。國燥②于秦,兵分予齊,非趙之利也。而君終身不得陰,四矣。”

“天下爭秦,秦堅三晉之交攻齊,國破財屈,而兵東分于齊,秦按兵攻魏,取安邑,是秦之一舉也。秦行是計也,君按救魏,是以攻齊之已弊,與秦爭戰也。君不救也,韓、魏焉免西合?國在謀之中,而君有終身不得陰,五矣。

“天下爭秦,秦按為義,存亡繼絕,固危扶弱,定無罪之君,必起中山與滕焉③,秦起中山與滕,而趙、宋同命,何暇言陰?六矣。故曰君必無講,則陰必得矣。”

“奉陽君曰:‘善。’乃絕和于秦,而收齊、魏以成取陰。”

[注釋]

①消爍:爍通“鑠”。銷熔,熔化。②燥:燒。比喻威脅。③滕:國名,在今山東滕州東南,被宋所滅。

[譯文]

“各諸侯國競相事奉秦國,秦王就會讓韓珉去齊國做大臣,讓成陽君到韓國做大臣,讓魏懷去魏國做相國,恢復與趙、燕兩國的連橫陣線。王賁、韓他這樣的人都會被起用,執掌大權,這是秦國采取的第二個方案。秦國一旦實行這個方案,對趙國不利,而您還是得不到陰邑,這是其二。”

“假如天下諸侯爭著事奉秦國,秦王接受齊國與趙國的誠意,三個強國聯合起來,率兵逼近魏國,索取安邑,這是秦國的一個行動舉措。秦國推行這種計謀,齊國、趙國必然響應,魏國不等秦國攻打,就會自動奉上安邑,這樣一來,秦國的實力將會大增,秦國得到安邑的富饒物產,與魏國結成親密的邦交,韓國一定也會到秦國朝拜,秦國就會挾持安邑,讓它派兵逼近趙國,這是秦國的一種舉動。秦國推行這種計謀,對趙國很不利,而您也一定得不到陶地,這是秦國第三個舉動。

“如果天下諸侯爭著事奉秦國,秦國鞏固與燕國、趙國的邦交,率兵攻打齊國聯合楚國,聯合韓國而攻打魏國,這是秦國的一種舉動。秦國推行這種計謀,并且燕、趙兩國必然響應。燕、趙兩國攻打齊國,軍隊剛剛拔營,秦國因為聯合楚國而攻打魏國,不到一二個月,魏國一定會被攻破了。秦國占領安邑,進而堵塞女戟,韓國通往太行山的道路就阻斷了,秦兵沿軹道、南陽一線,前去攻打魏國,斷絕韓國與對外的聯系,包圍東周、西周,這樣一來,趙國就自行削弱了。趙國一旦勢力削弱,兵力被齊國分散,這對趙國是不利的,而您終生也不能得到陶地,這是秦國第四個舉動的結果。

“天下爭相事秦,秦國加強與三晉的邦交關系,以便去攻打齊國,使其國家殘破,財力耗盡,而兵力分散又分散在東邊對齊的戰事中,秦國于是興兵攻打魏,奪取安邑,這是秦國的一種舉動。秦國采取這個計策,您假如出兵拯救魏國,就是用對齊作戰已受到消耗的兵力和秦國交鋒。您如果不去救援魏國,韓、魏兩國怎能避免倒向西方?趙國在秦國的算計之中,而您又終身得不到陶邑,這是其五。

“天下爭相事奉秦國,秦國于是打出伸張正義,復興亡國、延續絕滅之國,安定危國、扶持弱國、審定無罪的君主這樣的幌子,這樣一來,秦國必然從中山和滕國開始他的策略,讓中山和滕復國,趙、宋就面臨同樣的命運,怎么還可能涉及到陶邑?這是其六。所以說您一定不要答應講和,陶邑就必然到手了。”

“奉陽君說:‘很好。’于是取消與秦講和的念頭,并拉攏齊、魏,以求實現取得陶邑的愿望。”

樓緩將使

[原文]

樓緩將使,伏事辭行①,謂趙王曰:“臣雖盡力竭知,死不復見于王矣。”王曰:“是何言也?固且為書而厚寄卿。”樓子曰:“王不聞公子牟夷之于宋乎②?非肉不食,文張善宋,惡公子牟夷,寅然③。今臣之于王非宋之于公子牟夷也,而惡臣者過文張,故臣死不復見于王矣。”王曰:“子勉行矣,寡人與子有誓言矣。”樓子遂行。

后以中牟④反,入梁。候者來言,而王弗聽,曰:“吾已與樓子有言矣。”

[注釋]

①伏事:領受任務。伏,通“服”,行。②公子牟夷:春秋時,宋襄公的庶兄,名牟夷。③文張:人名,事跡不詳。寅然:猶言擯斥,排斥。④中牟:趙國地名,在今河南鶴壁市西。

[譯文]

樓緩將要出使去別的諸侯國,領受任務后,在辭行的時候,對趙惠文王說:“我雖然竭盡力量和才能,但是如果死了也不會再見到大王了。”趙惠文王說:“這說的是什么話呢?本來準備寫個文書并對您寄以厚望呢。”樓緩說:“大王難道沒有聽說公子牟夷在宋國的情形嗎?吃飯無肉不歡,文張和宋君關系很好,文張討厭公子牟夷,結果宋君拋棄了公子牟夷。現在我對于大王來說,還不如宋君對公子牟夷,并且討厭我的人超過文張,所以我死了也不能再見到大王了。”趙惠文王說:“您盡力去做吧,我和您已立下誓言了。”樓緩就出發了。

后來樓緩借助中牟造反起事,進入魏國。探子向趙王報告,趙王沒有當真,說:“我已經和樓緩立下誓言了。”

虞卿謂趙王

[原文]

虞卿請趙王曰:“人之情,寧朝人乎?寧朝于人也?”趙王曰:“人亦寧朝人耳,何故寧朝于人?”虞卿曰:“夫魏為從主,而違者范座也①。今王能以百里之地,若萬戶之都,請殺范座于魏。范座死,則從事可移于趙。”趙王曰:“善。”乃使人以百里之地,請殺范座于魏。魏王許諾,使司徒執范座而未殺也②。

范座獻書魏王曰:“臣聞趙王以百里之地,請殺座之身。夫殺無罪范座,薄故也③;而得百里之地,大利也。臣竊為大王美之。雖然,而有一焉,百里之地不可得,而死者不可復生也,則王必為天下笑矣!臣竊認為與其以死人市,不若以生人市也④。”

又遺其后相信陵君書曰⑤:“夫趙、魏,敵戰之國也。趙王以咫尺之書來,而魏王輕為之殺無罪之座,座雖不肖,故魏之免相也。嘗以魏之故,得罪于趙。夫國內無用臣,外雖得地,勢不能守。然今能守魏者,莫如君矣。王聽趙殺座之后,強秦襲趙之欲,倍趙之割⑥,則君將何以止之?此君之累也。”信陵君曰:“善。”遽言之王而出之⑦。

[注釋]

①違:當作“成”。范座:魏相。②司徒:掌管土地及民政的官。③薄故:猶言細事,小事。④市:交易。⑤后相:指信陵君在范座免相之后,繼范座為相。⑥倍趙之割:猶言就要比趙國要求割讓的土地加倍。⑦遽(jù劇):急忙,猶言立刻。

[譯文]

虞卿對趙王說:“普通的觀念,是愿意別國的諸侯派人前來朝見,還是愿意去朝見別人呢?”趙王說:“人都愿意讓人前來朝見,怎會愿意去朝見別人呢?”虞卿說:“現在魏國是合縱策略的盟主,促成其事的是范座。假如大王能用百里的土地,或拿萬家的大城,要求魏國殺掉范座。范座一死,合縱的盟主的地位就會是趙國了。”趙王說:“好。”趙王于是派人拿百里的土地去要求魏王殺掉范座。魏王答應了,魏王派司徒拘捕了范座,卻沒有殺他。

范座向魏王上書說:“我聽說趙王用方圓百里的土地,請求殺掉我。殺死無罪的范座,這是小事;而得到方圓百里的土地,卻是很大的利益。我私下替大王高興啊。雖然這樣,可是也不排除有這樣的狀況發生啊,既不能得到方圓百里的土地,死去的人也不能復生了,那么大王一定被天下譏笑了!我私下認為與其用死人做交易,不如用生人做交易來得劃算。”

范座又給繼他之后的相國信陵君上書說:“趙、魏兩國是仇敵。趙王把微小的一封書信送來,而魏王就要輕率地打算替他殺掉無罪的范座,范座我雖然無能,卻是魏國原來撤換掉的相國。我曾經因為魏國的緣故,得罪了趙國。既然國內不能重用我,在國外雖然得到了土地,恐怕也不能保住。然而現在能守衛魏國的,也只有您了。大王聽信趙王殺了我以后,強大的秦國就會襲用趙國的這種想法,肯定會比趙國貪婪,就會加倍地要求割讓土地,那么您將用什么辦法制止秦國呢?這就是您的麻煩。”信陵君說:“好。”于是立刻報告魏王,釋放了范座。

燕封宋人榮蚠為高陽君

[原文]

燕封宋人榮蚠為高陽君,使將而攻趙①。趙王因割濟東三城盧、高唐、平原陵地城市邑五十七,命以與齊,而以求安平君而將之②。馬服君謂平原君曰:“國奚無人甚哉!君致安平君而將之③,乃割濟東三城市邑五十七以與齊,此與敵國戰,復軍殺將之所取、割地與敵國者也。今君以此與齊,而求安平君而將之,國奚無人甚也!且君奚不將奢也?奢嘗抵罪居燕,燕以奢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習知之。百日之內,天下之兵未聚,奢已舉燕矣。然則君奚求安平君而為將乎?”平原君曰:“將軍釋之矣,仆已言之仆主矣④。仆主幸以聽仆也⑤。將軍無言已。”

馬服君曰:“君過矣!君之所以求安平君者,以齊之于燕也,茹肝涉血之仇耶⑥。其于奢不然。使安平君愚,固不能當榮蚠;使安平君知,又不肯與燕人戰。此兩言者,安平君必處一焉。雖然,兩者有一也。使安平君知,則奚以趙之強為⑦?趙強則齊不復霸矣。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將,曠日持久數歲,令士大夫余子之力,盡于溝壘,車甲羽毛裂敝,府庫倉廩虛,兩國交敝⑧,乃引其兵而歸。夫盡兩國之兵無明此者矣。”已而得三城也,城大無能過百雉者⑨,果如馬服之言也。

[注釋]

①使將(jiàng匠):即使之將,派他領兵或率兵。將,用如動詞。②盧:趙國地名。安平君:齊國將領田單的封號。③致:求得。將:用如動詞,此指任命為大將。④仆主:奴仆的主人。仆,平原君自稱的謙詞。主,此指趙王。⑤以:通已”。⑥茹肝涉血:食肝喋血,食肝踏血。形容殺人很多。⑦奚以趙之強為:猶言憑什么為趙國的強大進攻燕國。⑧杜:猶言抗拒。余子:大臣的庶子,多擔任下級軍官。羽毛:即羽旄(máo毛),此指用旄牛尾裝飾的旗幟。⑨已而得三城:不久得到了三座城市。百雉:方丈曰堵,三堵為雉,即三百平方丈。

[譯文]

燕國封宋國人榮蚠為高陽君,讓他帶兵攻打趙國。趙王于是割讓濟東高地上的三座城池盧、高唐、平原和五十七個居民點給齊國,而且要求得到安平君,并任命他為大將,讓他去抵抗燕國的攻打。趙奢對平原君說:“國家缺少人才,竟然到了如此厲害的地步呀!您得到安平君并任命他為大將,割讓濟東高地上的三座城池和居民點給齊國,這些地方,是跟敵對國家拼殺,打敗敵軍殺死敵將,才從敵國手里奪取、割讓的土地。現在您把這些土地都給了齊國,只為了得到安平君并任命他為大將,我們國家就缺少人才到了如此地步了呀!再說,您為什么不任命我為大將?我曾經因抵償罪責住在燕國,燕國任命我為上谷太守,燕國通往上谷的要塞之地,我一清二楚,百天之內,不等天下諸侯的兵集合起來,我已經攻占燕國全境了。這樣看來,那么您為何要求得安平君而任命他為大將呢?”平原君說:“將軍放棄這種想法吧,我已經對大王說過了,幸虧大王聽了我的話。將軍不要說了。”

趙奢說:“您錯了!您要求得安平君的原因,是因為齊國跟燕國之間有食肝踏血的仇恨。這件事我覺得不像傳言的那樣。如果安平君愚蠢,本來就不能抵擋榮蚠;如果安平君聰明,又不肯與燕國人交戰。我說的這兩種情況,安平君占其一。雖然,二者必占其一。如果安平君聰明,那么憑什么為了趙國而去攻打燕國呢?一旦趙國強大,齊國就不能再稱霸了。現在安平君得到強大的趙隊,用來抵擋燕國將領,這一場戰爭一定需要幾年,這樣一來,士大夫庶子的能力,全部用在戰壕營壘之中,戰車鎧甲以及羽毛裝飾的旗幟都破裂了,府庫糧倉耗盡了,兩國之間由于長時間交戰,實力削弱了,安平君就會率兵回國了。他的謀劃,一定是想讓兩國的軍隊力量耗盡,沒有比這個再明確的了。”不久安平君攻占三座城池,可是沒有一個能超過三百平方丈的,果然像趙奢說的那樣。

三國攻秦

[原文]

三國攻秦,趙攻中山,取扶柳,五年以擅呼沲①。齊人戎郭、宋突謂仇郝曰②:“不如盡歸中山之新地。中山案此言于齊曰,四國將假道于衛,以遏章子之路,齊聞之,必效鼓③。”

[注釋]

①三國:指韓、齊、魏。扶柳:中山國地名。呼沲(tuó駝):水名,即今滹沱河。②仇郝:趙國大臣。③案:猶據。章子:齊將匡章。路:指匡章出齊伐燕經過的道路。鼓:齊國邑名,本春秋時鼓子國,白狄別種。

[譯文]

韓、齊、魏三國攻打秦國,趙國進攻中山,奪取了扶柳,這之后五年,又占據了滹沱河。齊國人戎郭、宋突對仇郝說:“何不把新占領的土地全部歸還給中山。中山國據此向齊國說,四國打算向衛國借道,以切斷章子攻打燕國經過的道路,齊國聽到這件事,一定會獻出鼓地。”

趙使趙莊合從

[原文]

趙使趙莊合從①,欲伐齊。齊請效地,趙因賤趙莊。齊明為謂趙王曰②:“齊畏從之合也③,故效地。今聞趙莊賤,張懃貴④,齊必不效地矣。”趙王曰:“善。”乃召趙莊而貴之。

[注釋]

①趙莊:趙國大臣。②齊明:東周大臣。③齊畏從之合:齊國害怕諸侯合縱。④張懃(qín琴):破壞合縱的人。

[譯文]

趙國派趙莊帶領合縱國的兵馬,準備前去討伐齊國。齊國請求獻出土地,趙國因此看不起趙莊。齊明替趙莊對趙王說:“齊國懼怕各國合縱的軍隊,所以獻出土地。現在聽說趙莊被輕視,而破壞合縱策略的張懃卻顯貴起來,齊國一定不會獻出土地了。”趙王說:“好。”于是召見趙莊并使他顯貴起來。

翟章從梁來

[原文]

第34章 齊策六(2)第78章 韓策二(1)第39章 楚策一(4)第58章 趙策三(4)第93章 燕策三(3)第35章 齊策六(3)第17章 秦策三(1)第55章 趙策三(1)第65章 魏策一(3)第58章 趙策三(4)第96章 中山策(1)第13章 秦策二(2)第92章 燕策三(2)第82章 韓策三(2)第15章 秦策二(4)第3章 東周策(3)第26章 齊策三(1)第64章 魏策一(2)第71章 魏策三(3)第9章 秦策(4)第6章 秦策(1)第40章 楚策二(1)第52章 趙策二(2)第73章 魏策四(2)第53章 趙策二(3)第48章 趙策一(2)第39章 楚策一(4)第57章 趙策三(3)第9章 秦策(4)第64章 魏策一(2)第32章 齊策五(2)第16章 秦策二(5)第21章 秦策四(3)第76章 韓策一(2)第67章 魏策二(2)第87章 燕策一(4)第9章 秦策(4)第19章 秦策四(1)第67章 魏策二(2)第44章 楚策四(1)第79章 韓策二(2)第81章 韓策三(1)第68章 魏策二(3)第89章 燕策二(2)第22章 齊策一(1)第71章 魏策三(3)第93章 燕策三(3)第72章 魏策四(1)第81章 韓策三(1)第87章 燕策一(4)第84章 燕策一(1)第58章 趙策三(4)第77章 韓策一(3)第79章 韓策二(2)第49章 趙策一(3)第13章 秦策二(2)第13章 秦策二(2)第48章 趙策一(2)第7章 秦策(2)第22章 齊策一(1)第21章 秦策四(3)第86章 燕策一(3)第4章 西周策(1)第85章 燕策一(2)第11章 秦策(6)第67章 魏策二(2)第32章 齊策五(2)第90章 燕策二(3)第2章 東周策(2)第73章 魏策四(2)第63章 魏策一(1)第55章 趙策三(1)第83章 韓策三(3)第84章 燕策一(1)第4章 西周策(1)第85章 燕策一(2)第47章 趙策一(1)第76章 韓策一(2)第85章 燕策一(2)第61章 趙策三(7)第73章 魏策四(2)第92章 燕策三(2)第91章 燕策三(1)第50章 趙策一(4)第13章 秦策二(2)第19章 秦策四(1)第6章 秦策(1)第63章 魏策一(1)第10章 秦策(5)第16章 秦策二(5)第83章 韓策三(3)第61章 趙策三(7)第18章 秦策三(2)第89章 燕策二(2)第14章 秦策二(3)第37章 楚策一(2)第82章 韓策三(2)第55章 趙策三(1)第23章 齊策一(2)第37章 楚策一(2)
第34章 齊策六(2)第78章 韓策二(1)第39章 楚策一(4)第58章 趙策三(4)第93章 燕策三(3)第35章 齊策六(3)第17章 秦策三(1)第55章 趙策三(1)第65章 魏策一(3)第58章 趙策三(4)第96章 中山策(1)第13章 秦策二(2)第92章 燕策三(2)第82章 韓策三(2)第15章 秦策二(4)第3章 東周策(3)第26章 齊策三(1)第64章 魏策一(2)第71章 魏策三(3)第9章 秦策(4)第6章 秦策(1)第40章 楚策二(1)第52章 趙策二(2)第73章 魏策四(2)第53章 趙策二(3)第48章 趙策一(2)第39章 楚策一(4)第57章 趙策三(3)第9章 秦策(4)第64章 魏策一(2)第32章 齊策五(2)第16章 秦策二(5)第21章 秦策四(3)第76章 韓策一(2)第67章 魏策二(2)第87章 燕策一(4)第9章 秦策(4)第19章 秦策四(1)第67章 魏策二(2)第44章 楚策四(1)第79章 韓策二(2)第81章 韓策三(1)第68章 魏策二(3)第89章 燕策二(2)第22章 齊策一(1)第71章 魏策三(3)第93章 燕策三(3)第72章 魏策四(1)第81章 韓策三(1)第87章 燕策一(4)第84章 燕策一(1)第58章 趙策三(4)第77章 韓策一(3)第79章 韓策二(2)第49章 趙策一(3)第13章 秦策二(2)第13章 秦策二(2)第48章 趙策一(2)第7章 秦策(2)第22章 齊策一(1)第21章 秦策四(3)第86章 燕策一(3)第4章 西周策(1)第85章 燕策一(2)第11章 秦策(6)第67章 魏策二(2)第32章 齊策五(2)第90章 燕策二(3)第2章 東周策(2)第73章 魏策四(2)第63章 魏策一(1)第55章 趙策三(1)第83章 韓策三(3)第84章 燕策一(1)第4章 西周策(1)第85章 燕策一(2)第47章 趙策一(1)第76章 韓策一(2)第85章 燕策一(2)第61章 趙策三(7)第73章 魏策四(2)第92章 燕策三(2)第91章 燕策三(1)第50章 趙策一(4)第13章 秦策二(2)第19章 秦策四(1)第6章 秦策(1)第63章 魏策一(1)第10章 秦策(5)第16章 秦策二(5)第83章 韓策三(3)第61章 趙策三(7)第18章 秦策三(2)第89章 燕策二(2)第14章 秦策二(3)第37章 楚策一(2)第82章 韓策三(2)第55章 趙策三(1)第23章 齊策一(2)第37章 楚策一(2)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结县| 垣曲县| 洛阳市| 伊金霍洛旗| 武强县| 黄山市| 安宁市| 渭南市| 汪清县| 安仁县| 四会市| 田阳县| 临夏市| 基隆市| 高雄县| 库伦旗| 青浦区| 乌海市| 连南| 乳山市| 高州市| 宣城市| 利辛县| 乌拉特前旗| 巴林右旗| 康保县| 夏河县| 内江市| 丹江口市| 栖霞市| 宁蒗| 罗甸县| 新密市| 汉沽区| 昌平区| 东源县| 武邑县| 泰宁县| 子洲县| 富裕县| 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