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陳岳在準備回邊關的時候, 才知道在他們返鄉的日子里,康王先是入了皇家族譜,后被立為太子, 而且皇帝力排眾議, 親自教導。據說, 上書房的先生都很喜歡太子。
陳岳有點反應不過來, 這意思, 敏兒和明潤所生的孩子,不是鄭家的了,而是儲君?未來的皇帝?敏兒生了個皇帝出來?
雖然朝臣和宗室總有異議, 可是當皇帝大宴群臣,讓太子出來展示武藝的時候, 眾人都傻眼了。
本來想一個四歲的小孩兒, 乳臭未干, 能有什么武藝。可是當看到這孩子拿著小木刀,像模像樣地舞了一套刀法, 再看他搬起大人都搬著費力的石凳隨手一丟,大家不得不服,鄭家血脈的孩子就是天生擅長武藝的。看那力氣,長大了又是一個大將軍。
一個天賦異稟的江山繼承人,還是說得過去的, 至于他老子入贅這事, 皇帝說, 父親入贅不關兒子的事。朝臣心想, 好吧, 您說什么就是什么吧,反正看那長相, 是先皇的孫子沒假。
太子從小博聞強識,習文練武,樣樣比同齡的小孩強得多,一年到頭都很少生病。尤其在練武上面,十分癡迷,根本不用師傅督促逼迫。自己一早醒來,讓宮人伺候著梳洗了,就直奔宮內的演武場。
拳腳、刀槍練上一番,吃過早飯,再去上書房,宮中沒有其他的孩子,皇帝就挑了些大臣的孩子,在上書房陪讀。
起初太子是孩子心性,有點坐不住,太傅講的東西,之乎者也,太子有點沒興趣,只想早點下課,帶著大家到御花園里去玩。
后來,皇帝知道太子讀書不太用心,就想了個法子治他,那就是不給他看書信。
給太子寫信的也沒別人,就是他的生父母。
鄭敏和明潤想開了,也不再難過,帶著一家人到了封地,就開始四處游歷。
明潤終于到了想念多年的小南山,去了道觀,見到了外公、舅舅等人。但是沒有看到半山桃花,因為桃花開過了。不過他倒是不著急,反正有的是時間,來年再看就是了。小南山的道學和武學,讓明潤非常欣喜,日日尋道友切磋武藝,在此停留了好幾個月,才帶著一家人動身去其他地方游歷。
鄭敏一路上看到美景,就會畫下來,然后把自覺畫得還不錯的畫連同一些當地特產,讓人捎回京城,送給太子。這也是當初說好的,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怕他太想念父母難過,就捎些東西給他。鄭敏夫妻的信里,只有對捎來的東西的描述、產地的介紹以及各地風土人情,并沒有什么更多的話語。
太子一開始還委屈,問皇帝,“父皇,為何信里不寫想念康兒的話?”
皇帝回答,“大約是怕你難過。”
其實皇帝知道為什么,這兩口子都是一旦決定了,就干凈利落的人,就如明潤當初自請除族,還有鄭敏一旦同意了孩子入宮,收拾包袱就走人,再無一刻的藕斷絲連。
太子慢慢也習慣了,有了太后、皇后關心備至的呵護,有了皇帝耳提面命的教導,再加上繁重的課業,還有自己想要學習的各種武藝,每天的時間都滿滿的,也就沒有功夫去傷春悲秋。
皇帝用扣下信件的方式,讓太子老實讀書,通過了太傅的認可,皇帝才會把書信交給太子。其實,皇帝也有自己的私心,他自幼體弱,又因為擔心韋家人對他不利,被太后護著,很少出門。雖然一生都在治理江山,卻不知道江山是什么樣子。
所以,鄭敏夫妻捎來的書信、畫作和物產,其實對皇帝來說,也很新奇有趣,有時候還會拿出來和太后、皇后一起議論一番。
因為害怕被扣書信,太子終于認真讀書了,太傅十分欣喜,他稟告皇帝,太子一旦專注于學業,進步突飛猛進,往往舉一反三,是個聰明孩子。
不過太后、皇帝、皇后最高興的,還不是太子的天分和好學,而是他的孝道。太子是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人對他好,他也會回報。
太子7歲的時候,有一次,拿著剛收到的書信和南方物產給太后看,太后知道他多盼望這些書信和禮物,就故意問,“送給皇祖母可好?”
周圍的宮人,和當時在太后宮中問安的帝后二人都看著他,人人都知道太子多寶貝這些東西,宮人都擔心,若是太子吝嗇不給,場面何其尷尬,而且太后和皇帝、皇后會寒心吧。
哪知道,太子當即眼都不眨,把東西就塞進太后的懷里,“都給你。”
這下大家都驚訝了,太后問,“康兒當真舍得?這可是縣主和侯爺捎來的東西。”
“太后對康兒好,康兒也想對太后好。”
皇后也來湊熱鬧,“母后對康兒也好啊,康兒把下次的書信和禮物送給母后可好?”
太子也點頭,“好。難得母后有喜歡的東西,兒臣也送給母后。”
一時間,皆大歡喜,太后、皇后賜了很多貴重東西給太子,嘉獎其孝道。太后更是把太子抱到懷里,“心肝兒肉”地叫著。皇后略微矜持些,在旁邊笑瞇瞇地說,“太子是個好孩子,都是太后教導得好。”
皇帝雖然當時沒有表示什么,但是第二日就下旨,讓太子日后在御書房行走。群臣都明白,這就意味著太子可以參政了。
而太子在被太后賜還了書信等物后,晚上在自己的屋子里,一個人喜滋滋地把收到的小玩意兒擺了一地。心想,果然還是爹娘教得對。娘說懂得分享的孩子才有更多的朋友和好處。爹也說男人不能小氣,小氣會被人瞧不上。
太子還記得當時在鄭家時,親爹安樂侯曾經悄悄地、得意地告訴他,當年就是因為大方,送了好些東西給娘子,才贏得了娘子的芳心。
如今的太子回想起來,對親爹嗤之以鼻,分明是賠上東西,又賠上人,不知道自己是贅婿嗎?
太子數著這些東西,心想,就算是都給了太后又如何,反正太后的宮里的東西,自己多看幾眼,太后都會賞賜的。這些東西放在太后那里保管,難道自己就不能看,不能用了嗎?傻瓜才會小氣呢。
但是,從太子9歲起,鄭敏夫妻就再沒有捎過任何東西進宮。皇帝還問起太子會不會不高興,太子回答,“那對夫妻冷心冷情,自家逍遙自在去了,本太子以后也不記得他們。”皇帝雖然勸了幾句,但心里是高興的,太子已經是皇家的儲君,何必再記得生父母呢?
太子雖小,但宮里長大的孩子,每天見各色人等,見的還都是人精,自然也早熟了。他心里知道,親爹娘這樣,是為他好。日后親爹親娘就放在心底最深處,不能再提了。
太子10歲的時候,已經長到尋常孩子15、6歲的身高,遠遠看,像個個子稍矮的成年男人。這一年,皇帝的身體愈發弱了。一次,在御花園里散步,走著走著,皇帝走不動了,要傳轎子。太子說了句,“哪用什么轎子,兒臣就是轎子。”說著,10歲的太子就把皇帝背起來。
皇帝感覺到太子孔武有力,有心試試他的力氣有多持久,也就一直沒有下來,結果太子背著皇帝就在御花園里走了多半個時辰,不帶停歇。皇帝怕累著太子自己下來了,太子還說一點都不累。
看著孝順的太子一臉實誠的樣子,皇帝感到更無力了,他坐在椅子上歇著的時候,太子還渾身力氣無處使一樣,又耍了一趟拳腳讓皇帝看。
皇帝不得不服,人和人天生下來就是不一樣的。這個孩子天生聰明、力大,相貌端正,身體健康,秉性純良但并不心慈手軟,看他打獵時,一箭射死獵物的冷靜樣子就知道了。為人父母希望孩子有的優點,他都有。
作為一個儲君,他也是合格的。這個孩子,從小就沒有太多私心,他公正、光明磊落,這一點很像大將軍;學習權謀他也一點就通,毫不迂腐守成,這一點像皇家人。如今不光文武大臣敬愛太子,就連宗室的人都閉嘴了。
大家私下議論,果然明家男子和鄭家女生下的孩子不同凡響,太子身上有皇家血統,也有“戰神”血脈,怪不得如此出類拔萃。
知道了這些議論,皇帝是得意的,皇家的孩子本就該是天下最好的孩子。嗯,時間久了,皇帝經常就忘了這孩子不是自己生的了。
太子16歲大婚,次年有了個健康的兒子。終于抱上了孫子的皇帝,高興地大笑,宮里多年來終于迎來了第一個健康的孩子出生。皇孫滿月的時候,皇帝大宴群臣,抱著健康壯實的孫子,聽著臣子們對孩子的恭維,皇帝心滿意足。
大臣看皇帝紅光滿面,并不知道那是回光返照。最后幾年身體虛弱,已經熬得油盡燈枯的皇帝,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被宮人發現已經去世,他面容安詳,并無痛楚之態。
太子領著群臣在國葬禮上痛哭,大家都覺得太子的悲傷真心實意,確實先皇對太子全心全意的教導是文武大臣都見證的。
太子登基成為新皇,改年號為興元,史稱武德帝。
武德帝在位33年,文治武功,無人不服。
他數次在邊關受侵擾時,御駕親征,震懾四方,在沙場上如入無人之境的驍勇善戰和他的兵法謀略,為他贏得了將士的崇拜和愛戴,也讓鄰國在之后的數十年里不敢犯邊。
雖然自身尚武,但是武德帝并沒有因此輕視文臣,他開科取士,知人善任,而且非常擅長文武之間的平衡。百官之所以敬服他,不僅是因為他的文治武功,還因為他的德行。武德帝自己像個圣人一樣的活著,他崇尚節儉,討厭阿諛奉承的小人,器重能臣,尊重君子,尤其40歲之后,他開始修道,愈發清心寡欲起來。
在他治理的時代,人們享受著太平安定的日子,以及百業興盛的繁榮。
后世的史官把武德帝在位的三十多年,稱為“興元盛世”。
武德帝一生有三個謎團:
第一是生父生母去向成謎,在武德帝入宮后,生父母安樂侯和永嘉縣主就南下去了封地。據說游歷四方多年后,鄭大將軍去世,安樂侯和永嘉縣主就入了道門,時常出外云游。有次永嘉縣主在游歷時不慎墜入深坑,安樂侯為救她也一起跌下去。隨行的道童喊人來挖開深坑,居然什么都沒有,兩人憑空消失。道門說他二人,白日飛升,羽化成仙。但真相如何,無人知曉。
第二是一生只有一位皇后,宮中再無其他妃嬪。什么原因讓武德帝如此,他自己的說法是為了節儉,以及避免后宮爭斗。但是后世的人卻編出了無數的故事。
第三是武德帝本人去向成謎。50歲后,武德帝傳位給太子,修道去了。然而有人去尋訪,他的道友卻說他自稱找到了通往人間仙境的法門,獨自離開了。
----------------------------------------------------------------------------------
新文已開,求收藏,有興趣的讀者,移步
http:///onebook.phpnovelid=3232955
《快穿之薄命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