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朝臣中直接就有人驚訝的叫了出來,隨後才發現自己御前是儀,連忙跪下請罪。
其餘的大臣也都是滿臉興奮之色。
陳廷敬撫胸長出了口氣,望著天空喃喃道:“死的好啊,準格爾覆滅,我大清再無邊患,國庫終於能留住銀子了……”
杜臻一揮拳頭:“費揚古不愧我大清悍將!”
施瑯臉上既是興奮,又是落寞,低聲道:“可惜臺灣收復之後,海上便再無魑魅魍魎了。”
李光地、熊賜履、馬齊等人則感謝上蒼。
費揚古的奏疏還有好長一段的死傷情況,將士獎懲情況,以及大戰之後又佔領了哪些地盤等等。
不過這些已不重要了,胤祚不再繼續念,而是合上了摺子,拱手道:“兒臣恭喜皇阿瑪平定準格爾,一舉掃除邊患!”
大臣們此時也都反應過來,連連出列,向康熙表示恭賀。
李光地出列道:“皇上,如今準格爾平底在即,應提早做好軍民管轄,臣提議設伊犁將軍轄區,總管準格爾事物。”
“可有人選?”康熙問道。
朝臣中冷不丁有人出列道:“皇上,臣提議由六阿哥擔此重任。”
在衆皇子中,胤祚是唯一任過副都統的人,且有齊齊哈爾治理功績在前,處理準格爾軍政,應當也得心應手。
再者,胤祚在齊齊哈爾爲官許久,勢力頗大,且距京城極近,是康熙也是衆皇子的潛在威脅,將他調到偏遠的準格爾去,也符合康熙和皇子們的利益。
故不少大臣紛紛出列表示支持。
看到這一幕,李光地把支持費揚古出任伊犁將軍的想法,嚥到了肚子裡。
此時,胤祚心中明悟,原來將他調他回京,就是爲了能讓他安安穩穩的去準格爾。
這一點說不上是誰的圖謀,而是整個大清統治階級集體的意願。
清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吸取了之前各個朝代滅亡的教訓,是不會眼睜睜的看著地方畸強,也不會讓皇子掌控地方太久。
舉目望去,整個朝堂上,支持胤祚出任伊利將軍的,佔了絕大多數。
齊齊哈爾能快速發展起來,很大程度上靠著柳牆開禁所帶來的巨大人口紅利,而準格爾地廣人稀,胤祚就算有通天徹地之能,手裡沒人,也無法令準格爾快速強盛。
而沒有移民,僅靠本地那點居民繁衍,沒有幾十年的功夫,準格爾人口難以提升。
準格爾離京城有幾千裡,就算八百里加急都要走上十餘日,普通車馬趕路,沒三兩個月的光景絕難到達。
萬一京城有什麼變故,胤祚從收到消息,到趕回京城,恐怕個把月都過去了,能趕上新皇帝的登基典禮就不錯了。
因此皇子們也極希望將胤祚趕到準格爾去,從大阿哥往下,一個個推薦胤祚任伊犁將軍。
大臣皇子推薦了半晌,康熙問道:“胤祚,出任伊犁將軍一事,你覺得如何?”
胤祚拱手:“兒臣愚鈍,唯恐託付不肖。”
郭三本冷笑著道:“六阿哥過謙了,殿下才能,老臣與諸位大臣可是有目共睹,六阿哥能將關外齊齊哈爾治理成如今的樣子,自然也能將準格爾治理的當,若說當今朝廷有誰適合做伊犁將軍,老臣第一個便要舉薦殿下啊!”
一番話,字字珠心。
胤祚讓郭三本名聲毀盡,於言官來說,已算是結了死仇,於公於私,都要與胤祚死磕到底了。
若是在七年前,讓胤祚來選,他自然是願意去做伊犁將軍,官職和地盤更大不說,礦產、農業都絲毫不差,而且真的稱得上是一天高皇帝遠,去了天山腳下就如土皇帝一般。
但現在胤祚已經將齊齊哈爾建設的盡善盡美,有了火器廠、清華書院、鶴崗煤礦等地,又有周家麟、張廷玉、梅文鼎、戴梓、胡克等人輔佐,還有胤祚一手建立的新軍……
可以說,現在的齊齊哈爾完全是胤祚的心血凝成,驟然失去又如何捨得。
好在,康熙自己也在猶豫。
讓胤祚繼續擔任齊齊哈爾副都統,搞不好要重蹈前朝燕王朱棣作亂的覆轍。
但若是讓胤祚去做伊犁將軍,畢竟路途太遠,胤祚不僅是康熙器重的皇子,更是他的兒子,從親情角度來講,也不願胤祚爲官太遠。
猶豫許久,康熙道:“伊犁將軍職位重要,人選需慎之又慎,此事暫且壓下,待朕南巡迴來後再議吧。”
對百官、皇子、胤祚還是康熙自己來說,讓胤祚暫時留在康熙身邊都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
胤祚舒了口氣,百官見康熙已有了決斷,也沒有異議。
突然,胤祚一個機靈,剛剛南巡二字可是聽的清清楚楚,康熙歷史上曾前前後後六下江南,由康熙二十三年平定了三番及臺灣之時起,中間因剿滅葛爾丹耽擱了數年,到康熙四十六年終。
民間也早有康熙即將南巡的流言,而揚州楊亭之也多次告訴他江南鹽商的異動,看來民間所言果然不虛。
康熙南巡主要以視察河道,參孔廟,拜岱廟,祭明陵,謁禹陵等活動爲主,並未遊山玩水。
且在康熙二十三年及康熙二十八年已經有過兩次,已成了定製。在康熙提出此事之前,也與重臣們商議過了。
故而朝堂上並沒有什麼驚訝或是反對的聲音。
“宣旨吧。”康熙道。
內侍太監口稱遵旨,從袖中取出一卷黃綢,走至御階之下,口中拖著長音道:“衆臣工接旨。”
“臣等領旨。”皇子大臣口中齊呼,乾清門前跪倒一片。
內侍太監將黃綢徐徐展開,上用江南蘇繡細繡龍紋,於聖旨背面四角共四條行龍,中間繡有“聖旨”二字,周圍錦雲環繞。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繼克承大統,爲久遠之國計,敬天法祖,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今朕掃蕩六合,四海昇平,實賴天地祖宗之靈佑,不敢以朕之薄德居之。葛爾丹伏誅,準格爾即定,李朝亦平,觀諸南北,唯黃淮水務不寧,下河地方時遭淹沒,雖不惜數百萬庫銀,屢遣大臣督修,迄無成效,朕治河不肖,久處深宮,未能親臨,深愧祖宗社稷,當檢視河道,於二月初十,御駕南巡,然小民膏脂,未敢妄費,一應供給,不施採繢,由京備辦,勿擾民間。欽此。”
太監讀完聖旨,衆皇子大臣齊呼接旨,太陽升至半空,紫禁城沐浴在陽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