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章 前車之鑑:認識和處理髮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

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既是一個悲劇,也是一面明鏡。研究蘇共亡黨亡國的教訓,不僅對於總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新時期如何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一)蘇共亡黨亡國是各種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1.外部因素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所以從他一誕生就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和排斥。一直以來,帝國主義就把消滅社會主義制度作爲根本任務,“和平演變”戰略是武力達不到目的後而採取的顛覆社會主義的另外一種方法?!昂推窖葑儭敝兄匾囊豁椌褪窃谏鐣髁x國家支持和培育反共反社會主義勢力,伺機奪權。蘇聯、東歐等國家的反對派組織無一例外的都是在帝國主義的羽翼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都是在帝國主義的支持和扶植下才能夠奪權的。這些國家政局劇變是國際國內敵對勢力相互勾結、聯手進攻的結果??梢哉f,這是帝國主義“和平演變”戰略的得手。

2.內部因素

經濟因素。由於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否定市場機制的作用,實行單一的中央計劃管理,依靠行政指令,片面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再加上超越階段理論的指導下的不切實際的經濟政策、方針的制定與實施,使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經濟失去活力,長期的效率下降,最後爆發衰退性經濟危機。

民族因素。長期以來蘇聯竭力掩蓋實際上存在的民族矛盾和問題,人爲的加快民族融和進程,輕視民族矛盾的普遍性、長期性和複雜性。推行大俄羅斯主義,壓制、迫害少數民族,兼併鄰近的小國,引起非俄羅斯民族的離心離德。由於未得到實際利益,同時也引起了俄羅斯民族的不滿。這樣,就在蘇聯全境出現聯盟的離心傾向。

政治因素。執政的蘇聯共產黨本身存在的問題長期以來,以黨代政,個人集權和個人崇拜現象嚴重,黨內缺乏民主,形成了一個特權階層,嚴重脫離羣衆。戈爾巴喬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使黨的性質發生變化,力量大大削弱,變得不堪一擊,使西方敵對勢力及其支持的反對派勢力有機可乘。以上各種因素都是造成蘇共亡黨亡國的因素,而其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蘇聯共產黨。蘇共本應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蘇聯的政治核心和戰鬥堡壘。但是從斯大林主持蘇聯中央工作後,蘇聯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造成了黨的建設出現了許多問題,再加上以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不當,最終導致了蘇聯亡黨亡國的悲劇。

其一,黨內民主遭到極大破壞。斯大林體制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這一體制形成的過程也就是黨內民主消失的過程。而黨內沒有民主的話,就根本談不上實現國內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叭绻嬲拿裰鞑皇枪伯a黨生活準則的話,那麼,這種民主就不能成爲我們整個蘇維埃社會生活的準則”。但斯大林模式的核心就是集權,因此黨內民主在斯大林模式下無從談起,黨內監督機制無法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踐踏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系列錯誤進行糾正。這使蘇共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大大下降。

其二,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遭到破壞。列寧時期黨的代表大會制度保持得很好,即使是在國內戰爭的緊張年月,每年一次的黨代表大會總是如期召開,兩次代表大會之間還定期召開黨的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但列寧以後就不是如此了。以後歷次代表大會召開的間隔越拉越長,從十八大召開到十九大召開,中間竟隔了14年。一些重大決策往往是斯大林先斬後奏,如採取“非常措施”、關於消滅富農階級的決策都是斯大林宣佈在先,由中央全會追認的。

其三,黨政不分,以黨代政。黨政不分是蘇聯傳統遺留問題,到了斯大林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斯大林認爲:“我們的蘇維埃組織和其他羣衆組織,沒有黨的指示,就不會決定任何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或組織問題,這個事實應該認爲是黨的領導作用的最高表現?!雹匍L期以來黨政不分,以黨代政,使黨陷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客觀上削弱了黨對國家和社會的總的政治領導。這實際上是蘇共未完成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表現。

其四,高度集權,使蘇聯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特權階層,黨內腐敗現象嚴重。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高度集權是斯大林模式的核心,也影響到了其後的幾位領導人。蘇共的高度集權,使蘇共黨內形成了官僚體制,共產黨領導人存在嚴重的生活奢侈、個人迷信、家族統治等問題。這些都導致了黨嚴重脫離羣衆,得不到人民的認可和支持,從而背離了黨的性質和宗旨。

其五,戈爾巴喬夫的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的施行,把蘇聯送上了斷頭臺。蘇共的高度集權,已經導致蘇聯共產黨嚴重脫離羣衆,威信下降,背離了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而戈爾巴喬夫的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更是完全否定和拋棄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基本原則,從根本上改變了黨的性質,使蘇共從共產主義式的無產階級政黨蛻變爲社會主義式的資產階級政黨。蘇共對於蘇聯解體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蘇聯共產黨自身存在的問題加上以後的改革不當,最終導致了蘇共的喪黨亡國。

(二)蘇共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

蘇聯解體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無可估量的損失,蘇共亡黨亡國,從反面教育了全世界共產黨人和革命羣衆,引起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深刻思考,蘇共亡黨亡國給我們留下了慘痛的教訓。

1.必須始終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

在社會主義國家裡,共產黨作爲無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先鋒隊,決定著社會發展的方向,即社會主義道路。只有堅持共產黨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維持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才能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蘇聯給我們的教訓正是在於,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從“革新”黨向削弱黨、取消黨的方向發展,使國家和社會失去了凝聚力量,導致社會混亂,最終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結果造成了共產黨的瓦解,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氾濫,使國家陷入分裂狀態。堅持黨的領導,就必須保持共產黨的先進性、科學性,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贏得羣衆的責任和支持,加強黨自身的建設。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本質,既堅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出發,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大力發展生產力以滿足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物質、精神需求。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還應該根據本國實際,走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2.在指導思想上,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旗幟

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認爲,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建立起來的,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作自己的指導思想。列寧時期是蘇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最強的時期,列寧深刻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並與俄國具體情況相結合,於是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列寧去世後,蘇聯政界、理論界一方面不斷出現違背馬列主義的理論和觀點;另一方面,又對馬列主義採取教條主義的態度,以欽定教科書的形式,把科學的、生機勃勃的、富有戰鬥力的馬列主義變成封閉的、僵硬的、脫離實際的教條。

在意識形態領域,蘇聯長期開展思想文化鬥爭,使人們不敢說真話、實話,政治批判和組織處理往往取代理論上的爭論和對真理的探討。在宣傳工作中,一味大談社會主義優越性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性,對自己存在的問題輕描淡寫,無視西方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使民衆產生逆反心理,這樣蘇共不僅授人以柄,而且也嚴重脫離人民羣衆。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蘇聯社會上開始出現信仰危機、信心危機和信任危機。蘇共的崩潰首先是信念的崩潰,國家的變色首先是從權力的變質開始的。

3.在組織建設上,要大力發展黨內民主和監督機制

黨內民主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蘇共亡黨亡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蘇共缺乏黨內民主,黨內監督機制形同虛設。在斯大林時期,黨的代表大會根本不按時召開,黨的監督機制權利不斷弱化,到後來成了斯大林消除不同意見、進行政治鬥爭的工具。缺乏黨內民主,造成了一系列惡果:在黨的領導層形成了不受黨紀國法約束、不受黨組織、普通黨員監督的特殊的個人和組織,黨員民主權利遭到削弱;妨礙了基層組織和黨員的積極性的發揮,將一批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推向反對派的懷抱;在幹部選拔上,實質上實行幹部委任制,造成了幹部缺乏馬克斯主義原則性和羣衆觀點,而只對上級唯命是從,不能保證黨的幹部的高素質、高能力。而黨的領導職務終身化更使領導層失去活力和創新精神。由於幹部素質不高,所以一些幹部以權謀私和生活待遇特殊化,官僚主義嚴重,逐漸演變成一個特殊利益階層,嚴重脫離羣衆;在決策機制上,往往最高領導拍板,難以集思廣益。黨內民主缺乏必然導致黨的生命力缺乏,並嚴重脫離羣衆。戈爾巴喬夫能夠在蘇聯黨內推行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從而把蘇聯推向泥潭,就是黨內缺乏民主的最好例證。因此,只有不斷建立健全黨內民主和監督機制,才能保證黨的活力和創新精神,才能最終保證黨的領導地位,才能始終與人民羣衆打成一片。

4.在作風建設上,必須反腐敗

作爲一個學術概念,腐敗即指權力腐敗或政治腐敗,特指權力在運行中職能的蛻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權力運行機制,嚴重踐踏了黨內民主、監督機制,從而官僚主義橫行,逐漸喪失了羣衆的信任和支持。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由於體制的僵化和幹部終身制、由於黨內外民主監督等機制的削弱和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蝕,“特權階層”形成,這一階層因循守舊,爲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損害而反對任何形式的改革,這爲蘇聯以後的改革失敗並最終解體留下了隱患。蘇聯的解體,是他們長期以來通過不合法、不正當手段佔有的社會財富和各種利益合法化,使他們實現了從權貴階層向資產階級的迅速轉變。蘇聯解體前,蘇聯社會科學院曾做過調查問卷,被調查者認爲蘇共代表勞動人民的只佔7%,代表工人的佔4%,代表全體黨員的只佔11%,而代表官僚、幹部、機關工作人員的竟達85%。還有一個調查,21%的被調查者認爲,黨組織已經不具有任何政治威信;67%的人認爲,它殘存的一點的威信也在喪失;同時,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指出自己已經脫離了政治生活。腐敗現象在蘇已極其嚴重,它切斷了蘇共與人民羣衆的血肉聯繫,離黨的性質和宗旨也越來越遠。失去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的政黨,也就必然會垮臺。

5.共產黨必須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不管是社會主義的建設,還是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目標,發展都是關鍵所在。而發展的關鍵則在於生產力的發展。要發展,就必須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而且必須調動一切社會積極因素。發展生產力,還必須遵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蘇共正是沒有認識到

這些因素,並且憑主觀臆斷,而不是按經濟發展的現實和生產力的內在規律辦事,最終導致了發展的失誤。在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發展階段幾乎貫穿了蘇聯歷史的始終。而這一思想必然導致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的目標脫離實際,方針、政策脫離國情。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上,盲目的提升生產關係的純度,從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而且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無視市場的極大作用,單憑依靠行政命令來發展生產力。這種體制發展的動力不是來自體制內,而是來自體制外,是爲計劃生產而生產。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既不能適應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的步伐,也不能靈活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因而與發達國家的經濟落差越來越大。1990年,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相當於美國的38%,而1991年蘇聯的職工日工資只相當於美國的18.8%。而且蘇聯集權的運行機制,導致黨內鬥爭激烈,爭權奪利,並嚴重脫離羣衆。蘇共亡黨亡國的教訓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實現執政理念與時俱進的黨,一個沒有取得讓人民羣衆滿意的執政成果的黨,是必定要垮臺的。

6.必須妥善處理民族問題

只有正確的估計民族發展情況,才能正確分析民族矛盾,從而制定出正確的民族政策,並最終實現國家的統一和安定。而蘇聯共產黨正是推行了錯誤的民族政策,才引起民族矛盾的總爆發,並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第一,分不清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界限,用階級鬥爭的方式處理民族矛盾。在社會主義國家,民族矛盾和問題已不反映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的實質,只有在存在剝削和階級壓迫的社會,民族矛盾和問題纔會與階級鬥爭密切相關。而蘇聯領導人沒有認清這一點,把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等同,用階級鬥爭的方式解決民族矛盾,從而加深了民族積怨。比如,少數民族反對強制農業集體化運動,遭到流放和遷徙;在肅反運動中使大批少數民族幹部受到迫害;衛國戰爭中強迫遷移少數民族;以反對“民族分裂主義”爲由,強力壓制少數民族的不滿活動。這些都人爲地導致民族隔閡。

第二,不遵循民族自身發展規律,人爲否定民族矛盾和問題。蘇聯領導人,在社會主義超越階段理論指導下,錯誤估計民族發展狀況,忽視民族矛盾的普遍性、長期性和複雜性,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實際的民族發展理論,人爲的加快民族融和進程,結果適得其反,引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的民族分離運動,成爲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

第三,推行大俄羅斯主義,傷害少數民族的感情。大俄羅斯主義強調俄羅斯民族的特權地位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成就,勃列日涅夫在蘇聯成立50年大會上提出,俄羅斯民族對其他民族的經濟文化提供了大量和全面的援助,其他民族應要永遠記住俄羅斯人的光輝功勳。蘇共將俄羅斯主義置於蘇聯的領導民族和中心領導地位,強行對少數民族國家進行兼併,並強行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行俄語。這實際上是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和壓迫,強烈傷害了少數民族的感情,非但無助於加強各民族團結,反而使少數民族對大俄羅斯主義產生厭惡情緒,增強了民族離心傾向。

7.要適時有效地進行政治體制改革

蘇聯政治體制的重要問題在於中央高度集權,以黨代政,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不健全,沒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央與各個少數民族爲主的加盟共和國的關係等。因此,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應該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堅持民主集中制,使人民有效地參與監督;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給地方上適當的權力;改變大俄羅斯主義的政策,實現民族融和。蘇聯政治體制最大的問題就是集權,最後導致多數人無權解決任何問題。蘇聯末期曾搞過多次民意測驗,民意測驗表明,贊成搞資本主義的只佔人口的少數。1991年5月曾有美國人操作在蘇聯的歐洲地區進行過最大的一次民意測驗。在抽樣人口中,10%贊成改革前的社會主義;36%贊成更多民主的社會主義;23%贊成瑞典式的社會主義,即總計有69%的居民贊成社會主義。只有17%的人贊成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在全民公決中,大多數人都表示贊成保留蘇聯。

8.要堅持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既然這樣,那麼經濟建設就應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首要任務。對外政策應該爲國內的經濟建設服務:對外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同時嚴防西方的和平演變政策。但是,蘇聯對外實行了霸權主義和擴張主義。它最終走向滅亡,是與對外政策的失誤加重了對內政策失誤所造成的困難分不開的。蘇聯錯誤估計了國際形勢:對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估計過於樂觀,對世界局勢估計過於緊張。這種錯誤判斷使蘇聯一直處於一種臨戰狀態,而對於建設的影響就在於片面發展軍事工業和重工業,造成了經濟結構比例嚴重失調。斯大林時期外交,常常以實力爲後盾,以犧牲弱者利益爲代價,更甚者蘇聯還同帝國主義國家共同瓜分勢力範圍,如1939年,蘇德共同瓜分波蘭和蘇聯強吞波羅的海三國;1945年,蘇聯同各大戰勝國達成瓜分戰後勢力範圍的雅爾塔協定。霸權主義使蘇聯一度輝煌,但也最終使蘇聯在爭霸中耗費資源,一切所得也因爭霸失敗而丟失。事實證明,霸權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大敵,更是經濟建設的包袱。正確的外交政策才能給國內的建設提供穩定的環境,同時防止國外勢力的干涉、堅持和平外交政策,是蘇聯留給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深刻教訓。

(本章完)

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羣、幹羣關係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一章 前車之鑑:認識和處理髮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三、歷史性的成就與現實的危情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三、歷史性的成就與現實的危情一、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教訓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四、“以人爲本”爲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二、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爲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爲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一、以人爲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一、角色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角色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觀點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一、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一、角色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觀點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觀點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爲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築社會安全網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科學借鑑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羣、幹羣關係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一、科學借鑑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一、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教訓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係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三、歷史性的成就與現實的危情一、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教訓
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一、社會主義中國發展的意義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羣、幹羣關係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四、堅持走和平崛起之路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一章 前車之鑑:認識和處理髮展問題上的歷史教訓_二、蘇聯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三、歷史性的成就與現實的危情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二、以全面現代化爲目標的整體發展觀(1978-1992)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三、歷史性的成就與現實的危情一、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教訓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五、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四、“以人爲本”爲核心的科學發展觀(2002—)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二、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爲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爲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的啓示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一、以人爲本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追求一、角色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角色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第十一章 政黨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_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觀點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一、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二、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一、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二、發展是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一、角色和任務: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觀點一、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觀點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四章 在開拓中創新:選擇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_二、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三、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爲重點的可持續發展觀(1992-2002)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四、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構築社會安全網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三、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科學借鑑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第七章 把握大局:發展中要處理好若干重大關係_四、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羣、幹羣關係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八章 突破瓶頸:消除阻遏發展的體制性障礙_六、改革文化體制,促進文化發展一、科學借鑑別國模式,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五、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一、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教訓第六章 邏輯蘊涵: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_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二、統籌好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之間的關係四、黨內民主:政黨發展的制度建構五、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四、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跨越式發展一、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分割體制與二元結構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九章 以人爲本:發展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_四、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第十章 核心問題:發展的動力機制與保障機制_四、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五、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三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第五章 運籌帷幄: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_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三、歷史性的成就與現實的危情一、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