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鄞西平原星羅棋佈的無數個小村中,有一個靠近集士港鎮坐西朝東的小村莊,它三面環水,後面靠田,——田畈後面也是一條河,與三面的小河相聯通,實際上也可說四面環水。村北和村南各有一口小橋,那裡住著五六十戶人家。和它的周圍的村莊一樣,房子一大半是新造的,是一幢幢寬敞明亮的二層樓。村南一大片曠野上,後面是一片枝椏交叉的梨園。前頭一幢平房裡,機聲隆隆,是一個民辦的膠木五金廠,社員們種田做工,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這樣的小村,在鄞西比比皆是。它是極平常極平常的一個小村莊,不要說它和前面商業繁榮、工廠如林的集士港鎮和後面的高橋鎮沒法比,就是它周圍前埠橋 、王家弄、馬家橋等的一般村莊也比它氣派得多。
但是就是這個極平常的小村,(當年還要小,只有一個小牆門,十幾戶人家),在抗日戰爭年代,卻成爲驚震一方有名的村莊,載入了浙東的革命史冊。一時裡它的名聲,比集仕港、高橋,甚至比它所在的區縣都著名。解放初期,每逢清明節,全縣各區鄉以及市裡許多機關團體和學校,成千的工人幹部和學生都到這裡來獻花圈悼念先烈。直到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好多離休老幹部、老軍人,還常到這個小村來轉悠,緬懷先烈,追憶當年浴血奮戰的情景。更有當地的許多企業的黨團員到這裡來搞入黨入團宣誓儀式等紀念活動。
原來這裡有一座烈士紀念館,館前樹著一塊紅字石碑。上寫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裡面的展覽館裡用圖畫敘述著當年血戰後埠橋的戰鬥事蹟。原來那裡曾經掩埋過六十年前在這裡一次戰鬥中犧牲的三十二位新四軍烈士。解放後1954年,四明山建造了烈士陵園,才把這三十二位烈士遺骨都遷到四明烈士陵園去了。
這就是當年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五支隊十中隊浴血奮戰後埠橋的三十二位烈士,——指當場在這裡犧牲的,後來傷重又陸續犧牲了五位,在那次戰鬥中總共犧牲了三十七位,佔當時這個中隊六十三名的指戰員的一半以上。在這次戰鬥中,當時這個中隊的中隊長、指導員,以及跟隨在這個中隊裡的一位教導員和幾位區糧食徵收員等地方幹部也都犧牲在這裡。這是當年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勾結日僞,一起圍剿積極抗日的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三五支隊指戰員的一個鐵的罪證,被後世人永世唾罵。下面記述的就是這次戰鬥中的大概情形。
連日來五支隊十中隊與頑軍四處周旋,前天夜裡十二點鐘光景,他們從梁山伯廟轉到後塘河南岸的後埠橋村。這裡離前面駐著僞十師的集士港鎮,只有三里路;離後面駐著大批國軍和僞軍的高橋鎮也只有三里路??芍^在敵人的眼皮底下。
這並不是一時的疏忽,是幾天來在與敵人周旋中得出來的一個經驗。因爲連日來頑軍和僞軍總是在九龍河一帶和姚江邊上尋找他們,而不大注意他們盤據的老巢周圍,所以昨晚下半夜他們就來到這裡後埠橋。這不是一時的麻痹,而是因爲周圍都是五六十戶以上的大村莊,而這個河灣裡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比較隱蔽。而且這個村莊過去他們已經來宿過兩次,這裡貧苦的鄉親們對他們都有很親切熱情。
當昨天半夜裡他們悄悄來到這裡,敲開牆門的時候,阿壽嬸等鄉親們,家家戶戶給他們讓鋪騰房、借碗給他們吃飯(米菜都是他們自己帶來的,他們燒飯時只向鄉親們買了點稻草。)
吃好夜飯,中隊便在村裡南北的兩口小橋邊和村後牆門外竹林邊佈置崗哨,然後就在牆門裡廂的各家各戶的地板上、在老鄉們讓出來的鋪上睡覺。
除了指導員張祥甫和毛中隊長以及跟隨中隊的陳教導員研究了一下明天的行軍路線還在開會,戰士們由於連日來行軍的疲勞,大家都吃力地睡著了。不久中隊領導們除了值班的,也都陸續的睡了。
一覺醒來天已經亮了,中隊長習慣地叫大家打好揹包,待命出發。但是白天無法行動,戰士們依舊靜悄悄地待在小牆門裡的各家老鄉家裡擦槍。指導員叫大家槍擦後好好學習學習,他自己一面翻著筆記本,一面也和老鄉們聊著天。
想著時間長了會讓敵人發覺,陳教導員與指導員和毛中隊長商量,打算吃過早夜飯待天一煞暗,就開拔到別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