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軍吃了敗仗,嬰齊羞憤成疾,沒有回到郢都,便病死途中。
嬰齊戰敗的同時,楚共王收到鄭國投降晉國的消息。
吳國是小國,翻不起什么大浪,鄭國是楚國在中原的臉面,必須爭回來。
楚共王任命弟弟公子貞為令尹,大閱師徒,出車五百乘伐鄭,因虎牢關有重兵把守,不走汜水這一路,繞道許國經過潁(yǐng)水而來。
晉國剛走,楚國又來,鄭僖公髠(kūn)頑又害怕了,召集六位上卿商議退敵之策。
這六位上卿是:公子騑(fēi)、公子發、公子嘉,他們三人都是穆公的兒子,是僖公的叔祖輩,公子輒[zhé]、公孫蠆[chài]、公孫舍之、三人是穆公的孫子,承襲父親的爵位位列上卿,是僖公的叔叔輩。
這六卿在朝中執政,頗受人們尊敬,可是鄭僖公卻是心高氣傲,不把他們放在眼里,尤其他自作主張,沒有聽從父親囑托,輕易投靠晉國這件事,讓這些老前輩很窩火,不舒服。因此君臣不和,尤其是上卿公子騑更是不滿。
今日集合商議,鄭僖公的意見是閉門堅守,等待晉國來救援。
公子騑當即表示不同意,說:“有諺語說‘遠水不解近火',不如投降楚國。”
鄭僖公反問:“投降楚國,那晉兵又來,那可怎么辦?”
公子騑回答說:“晉國和楚國都爭奪我國,我們應該選擇一個強國作為依靠。今后把禮物準備好,楚國來和楚國結盟,晉國來和晉國結盟。這樣一來,兩國勢必會正面交鋒,讓他們去打仗,那樣的話強弱自然分出來了,我們選擇一個強國不就可以了嗎?”
鄭僖公不同意,說:“如果以你所說,整日里左右搖擺被動結盟,年年不得安寧。”然后不再討論,派使者向晉國求援。
諸大臣擔心得罪公子騑,沒人敢答應去。氣的鄭僖公沒辦法,最后決定自己去。途中在驛舍過夜時,公子騑指使門客殺死僖公,揚言急病身亡,立公子嘉為國君,稱為鄭簡公。
鄭國新君即位,派使者到楚國軍中來見公子貞,解釋說:“與晉國結盟都是髠[kūn]頑安排的,現在髠頑已死,鄭國愿意與楚國結盟,依附楚國!”
公子貞把鄭國歸順的消息報告楚共王,得到楚王同意后,與鄭國簽訂盟約后,罷兵回國。
晉悼公聽說鄭國又與楚國結盟,和眾大臣商議。
荀罃[yīng]說:“鄭國是中國的樞紐,成就霸業必先制服鄭國。”
韓厥很久以前就看出荀罃能力超群,趁這個機會說:“子羽(荀罃的字)見識高明果斷,只有他才能制服鄭國,我年歲已高,頭腦不靈,愿把中軍元帥的職位讓給他。”
晉悼公開始不肯,韓厥堅決堅持,不斷陳述理由,堅決讓出元帥的位置,悼公這才答應。
韓厥告老回家,荀罃為中軍元帥,統領大軍伐鄭,大軍剛到虎牢,鄭國人就來投降,請求簽訂盟約,荀罃得到晉悼公許同意以后,簽了盟約,班師而回。
晉國軍隊回去以后,楚國這邊,楚共王親自伐鄭,鄭國又投靠了楚國。
晉悼公這次差點氣樂了,和眾位大臣商議:“鄭國反復無常,兵到時他降,兵撤后就叛,怎么才能讓他投靠我們以后,不再變卦呢?”
荀罃獻上一條妙計:“我們之所以不能降服鄭國,是因為楚國爭奪太厲害,想要收服鄭國,必須先制住楚國;想要制住楚國,需要用‘以逸待勞'之策。”
晉悼公問:“什么是‘以逸待勞'之策?”
荀罃回答說:“軍隊不可以經常出動,否則士兵們就會被折騰得疲憊不堪,各諸侯國的兵馬不能經常調用,否則就會怨恨,我國軍隊疲勞,使與我們聯合的諸侯國怨恨,這樣得不償失。我想把我國的軍隊分成三隊,各國部隊按國家分成三批,分別搭配我國的三隊軍馬。每次征伐鄭國只用一隊,輪番出征,楚國兵來,我便撤軍,楚國兵退,我就用第二隊再去征伐,用我們的一隊牽制楚國的全軍,使楚國求戰不得,罷戰不能,這樣幾次下去,楚軍必然疲憊不堪,無力與我們爭奪鄭國了,鄭國也就死心塌地投靠我們了。”
晉悼公聽后,興奮地說:“此計甚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