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煖(xuān)戰勝燕國之后,勸趙悼襄王趁著趙軍士氣正盛,‘合縱'列國,齊心協力抗擊秦國,從而達到趙國的長治久安。
趙悼襄王向各國派出使者,除齊國認為自己距離秦國遠,對秦國蠶食中原漠不關心以外,韓、魏、楚、燕四國全部派出精兵,多的四五萬,少的也有二三萬。
五國共同推舉楚國春申君黃歇為上將。
五國兵合一處,黃歇聚集諸將商議:“以前多次聯合討伐秦國,都是想經過函谷關打入秦國,秦國人防守函谷關非常嚴,函谷關又易守難攻,所以都沒有取得成功。而且我們將士在函谷關前多次受挫,有了怯戰的心理。如果我們取道蒲坂,從華州向西,直接奔襲渭南,近逼潼關,也正如兵法所說‘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樣行不行?”
大家都表示贊同。
然后各國將領分別帶著各自兵馬,分兵五路,經過蒲坂,從華州向西,直逼渭南,渭南城久攻不下,五國軍隊把渭南團團包圍。
秦國丞相呂不韋派將軍蒙驁(ào)、王翦、桓(huán)齒奇、李信,包括呂不韋自己分別領兵五萬,五枝軍兵迎戰五國軍隊。
部隊出潼關五十里,分五座大營扎下大寨。
王翦向呂不韋獻計:“五國來的都是精銳,打一座城都不能攻克,可見他們的戰斗力很不行。魏、趙、韓接近秦國,經常與我國交戰熟悉我軍的戰術;而楚國在南方,距離我們較遠,自從張儀去世后,三十多年沒有相互攻伐,應該選取五營的精銳,合力進攻楚國軍隊,楚國一定難以支撐。楚軍一敗,其余四國軍隊必定受到影響,等他們軍心動搖以后,再打就容易了。”
呂不韋同意,命令五座大營旗幟不變,暗地里各自抽出精兵一萬,約定好四更天一同起兵,偷襲楚國營寨。
這時候,李信因為糧草沒有準時到達,想要殺掉督糧牙將甘回,眾將苦苦求情,免去甘回死罪,用鞭子抽打后背一百下做為懲罰。
甘回記恨在心,晚上偷偷地跑出連營,投奔了楚軍,把王翦的計策透露了出去。
春申君黃歇得知以后大驚,想要通知各國,擔心來不及,于是在驚慌之中,傳令拔寨撤軍,晚上急馳,奔回了五十余里,才敢慢慢回撤。
王翦說得沒錯,楚國三十年沒打過仗,無論提前演練得多么詳細,真的開戰,就慌了,這不?黃歇一聽說秦軍要打自己,扭頭就跑,就連跟同伴說一聲的時間,都不肯耽擱。
等到秦兵到楚國安營的地方,楚軍已經撤走了。
王翦說:“楚兵提前逃走,一定是我軍計劃被泄露,雖然攻打不成楚國,也不能白跑一趟。”
命令襲擊趙國營寨,趙軍大營壁壘堅固,一時攻不進去。
龐煖(yuān)手提寶劍站在軍門內,有敢擅自亂動的立即斬首。
龐煖老將有經驗,夜晚敵人偷襲,如果自己的軍隊慌亂不整,奸細便會有機可乘,只有內部不亂,用弓箭強弩射住外面的進攻,自然就沒事了。
秦兵亂了一夜,到了天明,燕、韓、魏合兵來救,王翦、蒙驁等人才收兵。
龐煖怪罪楚兵不來救援,派人打探,原來已經逃跑了。嘆息道:“‘合縱'之事,今后就別想了!”
各國將領見主將春申君黃歇沒吭一聲,先跑了,相互轉告以后,韓、魏班師回國。
趙國大將龐煖氣憤齊國沒有出兵,和燕兵一起討伐齊國,攻占了饒安后各自回國。
再說春申君黃歇回到郢(yǐng)城,四國都派來使者質問:“楚國為約縱長,為什么沒有提前告知就撤軍了,請說明原因?”
楚考烈王被問的臉上掛不住,黃歇被楚王訓得無地自容。
春申君有位門客,是魏國人,名叫朱英。
春秋戰國時期,人才流動很頻繁,不分國界,只要自己有能力被君主或者某個國家大臣賞識,就投靠過去施展自己的才能。
朱英知道楚國畏懼秦國,主人黃歇因為怯戰不敢與秦國交兵逃回,安慰春申君說:“人們都認為楚國是個強國,在您做相國的時候變弱了,我覺得不是這么回事。原來的時候,秦國因為距離楚國遠,西邊隔著巴蜀,南面隔著周國,而韓、魏虎視眈眈盯著秦國,所以三十多年秦國沒有侵擾楚國,不是因為楚國強盛秦國不敢,而是當時的局勢造成的結果。現在周國被秦國滅掉了,魏國、韓國的地盤因為戰敗割讓給秦國,或者被秦國占領的太多了,兩國被被秦國打的奄奄一息。所以秦國從現在才開始對付楚國,大王對您是責備以后還會有。為什么不勸楚王把都城東徙到壽春,距離秦國遠一些,可以憑借長江、淮河為屏障阻擋秦國的攻打,這樣的話大王和您可以安全一些。”
黃歇用朱英的方法,告訴了楚考烈王,本著打不過就跑,能躲多遠躲多遠的指導思想,擇日遷都。
秦國的祖先開始被封在大西北,與少數民族交界,經常被西戎等少數民族侵擾搶掠,為了生存,秦國的好幾位國君戰死在疆場,征服這些少數民族后,這才在下西北站住腳跟。
當在夾縫中成長起來的秦國,挺直腰桿回頭再看中原的時候,一片歌舞升平的柔弱。
一個人也是這樣,只是一味地忍耐,不從內心刻苦勤奮,為自己積蓄力量,只能自甘墮落,越來越被人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