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經濟體經濟形勢展望
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經歷了兩波集中爆發期,伴隨著槓桿壓力的轉移,全球經濟正在加速邁向金融危機第三波,而第三波的風暴眼正是在新興市場。第一波銀行業危機發軔於中心國家(美國)的私人部門,第二波主權債務危機發軔於次中心國家(“歐豬國家”)的公共部門,沿著這個脈絡,第三波危機爆發於外圍國家(新興市場)的對外部門。2013年5月伯南克第一次暗示退出QE可以看作這一輪危機的起點,而隨著美聯儲於2014年正式退出QE和2015年啓動加息,新興市場的金融危機第三波將逐漸進入**。金融危機第三波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徵:
從資本渠道來看,新興經濟體面臨系統性的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壓力,資本回流發達國家,美元進入升值週期
過去十多年,受益於全球主要央行的寬鬆政策及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新興市場吸引了大量的資本流入,據國際金融協會統計,流入新興市場的私人資本從2000年的2000億美元左右一路飆升到2012年的1.1萬億美元。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後,爲了維持本國流動性的寬鬆以及貨幣的弱勢,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國央行等全球主要央行先後實施史無前例的零利率和非常規QE,導致全球流動性氾濫,推動熱錢大量涌入新興市場,製造了新興市場的資產泡沫。但是,當美聯儲退出QE、加息預期開始升溫、外圍貨幣政策轉向的時候,這種外部因素帶來的資本流入很容易“突然停止”,從新興市場轉而回流發達市場,所以自2013年伯南克暗示退出QE以來,新興市場貨幣整體大幅貶值,貶值幅度平均20%以上,而美元同期則大幅升值10%以上。
從貿易渠道來看,全球進入去槓桿和再平衡週期,依賴外需的增長模式難以爲繼
經過第一波銀行業危機和第二波主權債務危機的洗禮,全球經濟已進入私人和公共部門同步去槓桿的漫長週期。去槓桿意味著儲蓄投資缺口的再平衡,因此,本輪中心國家復甦,也是以貿易逆差的糾正爲代價,並不會明顯帶動全球貿易需求。相反,由於內需不振,各國都加緊搶佔出口份額,包括美國的能源獨立、出口倍增、TPP,歐洲的TTIP、“雙反”,日本的安倍經濟學等戰略都指向一個日標:糾正與新興市場的貿易失衡。這意味著新興市場的出口導向模式難以爲繼。
伴隨著美元升值,大宗商品進入低價週期
去槓桿和貿易再平衡的背景下,發達國家加緊開發新能源,減少進口需求。而作爲大宗商品的主要需求方,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結構性減速導致大宗商品需求低迷,再加上美聯儲退出QE帶來的美元升值壓力,大宗商品價格陷入低迷也就不難理解了。而這將對過度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國家造成更大的衝擊。
新興市場的金融危機第三波遠未結束,俄羅斯中長期承壓
從宏觀視角看,隨著美聯儲加息的臨近以及美國經濟的復甦,未來資本回流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出口低迷、美元升值和大宗商品走弱的趨勢可能會繼續,金融危機第三波將持續衝擊新興市場。新興市場可能逐步蛻變爲分化市場,少數國家會爆發短期的急性危機,大多數國家將陷入長期的慢性危機,而只有極少數的國家將轉危爲機,成功躋身成熟經濟體行列。過去一年裡,已經有很多基本面脆弱的國家首當其衝地倒下,比如南非、巴西、阿根廷、俄羅斯等國。2015年,資本外流、出口低迷、貨幣貶值的壓力將持續衝擊新興市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