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之三:“克強指數”差一定代表經濟差嗎
新常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融資結構的變化導致發電量和中長期貸款對經濟的代表性明顯下降。
過去,發電量、中長期貸款和鐵路貨運量構成的“克強指數”與GDP增速高度相關。但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克強指數”的片面性越發凸顯出來,集中體現在兩點。
首先,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變化導致發電量的代表性下降。過去的關係鏈條是發電量-工業增加值-GDP,但近年來這兩個環節的相關性都在下降。一方面,由於生產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工業對傳統發電的依賴明顯下降,對風能、太陽能等新型發電方式的依賴程度大幅提升,而這部分並沒有統計。這導致工業用電量/工業增加值比率從2003年的25.4%大幅降至2013年的18.6%。另一方面,隨著傳統高耗能工業的萎縮和低耗能新興製造業及服務業的擴張,全社會用電量/GDP的比率也從13.9%大幅跌至9.4%,用電量中工業用電的佔比在不斷下降,而生活用電的比率不斷上升。此外就是技術原因。近年來煤價大跌使很多工廠開始使用自備電廠發電,而這部分並沒有統計到發電量中。
其次,社會融資結構的變化導致中長期貸款的代表性下降。中長期貸款過去能較好地反映實體的投資需求,因爲社會融資高度依賴銀行貸款。但近年來,銀行體系內的表外融資和銀行體系外的直接融資比率明顯提升。儘管未來表外融資比率可能在非標監管之下下降,但隨著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直接融資的比率會進一步提升,貸款佔比會趨勢性下降。這不僅會改變央行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也會改變中長期貸款和經濟走勢的關係。
圖12-9 經濟和工業對發電的依賴度在下降 資料來源:萬得資訊、民生證券研究院
圖12-10 社會融資結構發生明顯變化 資料來源:萬得資訊、民生證券研究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