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經過幾任有能力的國君經營以后,此時的魏國在諸侯國之中已經稱得上首屈一指了。
太子申看著徐生,不知道他想說什么,回答說:“沒有。”
徐生說:“太子親自討伐韓國,如果僥幸取得勝利,擁有的財富超不過魏國,手中的權勢超不過魏王;萬一失敗,太子您的地位有被動搖的危險。不討伐韓國,既沒有失敗的危險,有不失您日后稱王的榮耀,這是小民百戰百勝的方法。”
太子申想了想:“好!感謝先生指教,我立即班師回國。”
徐生又說:“太子能聽從我的建議,但不一定能行得通。俗話說一人烹鼎,眾人啜汁。現在想要借助太子成就自己的人多得很,太子想要班師,需要眾人聽從才行!”說完,徐生告辭離去。
太子準備下令班師,龐涓制止說:“大王把三軍重任托付給太子,未分勝敗,就要班師,跟失敗有什么區別?”
龐涓帶領的眾將都不答應撤軍,不想空跑一趟。
打一場勝仗,戰利品和獎勵很豐厚的,這些年這些人凈打勝仗了,沒少得到好處。
太子申沒有辦法,只好繼續前進。
韓昭侯得知魏國來攻,慌忙派人向齊國求救。
齊宣王大集群臣,問道:“是否應該救韓國?怎么做對齊國有利?”
相國騶忌(zōu jì)說:“韓、魏交兵,是我們鄰國的福氣,不應該救。”
田忌、田嬰意見統一,他們說:“魏國如果滅掉韓國,增強了實力,必定會轉過頭來,討伐齊國,唇亡齒寒,不能不救。”
兩個意見,各說各的道理,孫臏坐著一旁,一聲不吭。
齊宣王看看孫臏說:“軍師什么意見?難道救和不救都不對嗎?”
孫臏回答:“對。”
在座的人都是一愣,眼光都落到孫臏身上。
孫臏繼續說:“魏國依仗自己軍事力量強大,前年討伐趙國,現在又討伐韓國,他能夠不惦記齊國嗎?如果不救,是放棄韓國,縱容了魏國,所以說不救韓國不對;魏國剛剛出兵,韓國還沒有受到任何損失,我們就發兵救援,這樣的話我們代替韓國與魏國交戰,勞師費力,而韓國坐享其成,所以說救也不對。”
齊宣王點點頭問道:“那應該怎么辦?”
孫臏回答:“為齊國考慮,先答應去救,讓韓國安心;韓國知道我們要去救援,一定會盡力抵抗,魏軍也會全力進攻,等他們兩國筋疲力盡的時候,我們才出兵,到那時,我們的對手魏國軍隊已經耗盡實力,屬于強弩之末,容易對付,奄奄一息的韓國被我們解救,這樣是用最少的力氣,取得最大的功績,這個方法比前面說的兩種意見不好嗎?”
同樣一件事,用不同的辦法,就會有不同的效果,這就是智慧。
齊宣王鼓掌稱妙,向韓國使者承諾:“讓你們國君放心,我們立即整頓軍馬發兵救援。”
韓昭侯得知齊國答應出兵,滿懷信心,激勵將士全力抵抗,前后與魏國交戰五六次,都沒有取勝,韓國軍隊節節敗退,魏軍很快就要打到都城。
此時,韓昭侯又派出使者,催促齊國速發救兵。
齊宣王拜田忌為元帥,田嬰為副元帥,孫臏為軍師,率車五百乘去救韓國。
田忌準備下令往韓國進發,迎戰龐涓,又被孫臏攔住說:“不能,不能!上次救援趙國,沒有去趙國;現在救韓國,也不用直接去韓國。”
田忌問:“軍師的意思是,直接進攻魏國,逼迫龐涓來救嗎?”
孫臏回答:“對啊!解圍的方式,就是攻擊他必須回軍來救的城鎮。”
田忌按照孫臏的策略,率領三軍向魏國進發。
龐涓連打了陣勝仗,將要逼近魏國國都,忽然接到本國警報:“齊兵又來入侵魏國,望元帥速班師來救。”
龐涓大驚,立即傳令棄韓回魏。
韓兵被打怕了,擔心有詐,也沒有敢追。
孫臏得知龐涓從韓國撤軍,對田忌說:“三晉(韓、趙、魏)兵素來以彪悍聞名,瞧不起齊國,善戰者應該因勢利導,《兵法》上說:‘急行軍一百里與敵人爭戰會損失一位上將軍,急行軍五十里與敵人爭戰只會有一半士兵趕到。'我軍遠道而來魏國,應該偽裝成怯戰的樣子,引誘龐涓上當!”
田忌問:“怎么偽裝?”
孫臏說:“行軍需要做飯,做飯需要用灶,根據現在軍灶使用數量,明后天逐漸遞減,龐涓看到我們的軍灶逐日減少,一定認為我軍怯戰,軍卒每天都有逃亡,以他的性格,必定會晝夜兼程趕來殲滅我們,只要魏軍驕傲輕敵,疲憊趕來,我們的計策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