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皇帝宋孝宗曾經對大臣感嘆:朝中缺乏會干實事的“辦事大臣”。名儒張栻應對說:皇上應當首先選擇懂事的“曉事之臣”,如果只會辦事而不曉事,將來一定會敗壞朝廷的事業。乾降時期的大臣熊學鵬對于“辦事”和“曉事”問題,進行了深刻的闡述。他說:想辦事而不曉事的人,勢必會帶來紛擾之患;只曉事而不會辦事的人,勢必造成廢弛之憂。皇上應當在辦事之臣中尋找曉事之臣,他們心足以曉事,身足以辦事,心與身皆為國所用,效力于皇上,這才是真正的人才呀!
今天我們混職場,腦子不能僵,思路不能窄,適當地時候也要有眼色眼睛亮堂,不但關注是否想干事、會干事,而且還要考慮是不是真正地弄懂人事世故,把住了做人做事的關節點。不懂事,不會來事,就會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敲鑼打不到點子上,甚至有時會好心辦壞事,“碰壁栽跟頭”。這個,我可是深有體會:泰山崩于前,思考三秒為先!
過去換了一個新單位,來到新的機關科室之后,我的遇事慌張、做事粗糙的毛病好長時間都沒有改掉。因此,部門領導總是“諄諄”教導:“慌什么,不要老是毛毛糙糙的!”因此,到后來,我總是一次又一次強迫自己遇事保持鎮定,不斷自我心理暗示:“多大鳥事,盡力就行,搞到什么樣就是什么樣,管他娘的!”你別說,這一招還挺管效的。
回首過去二十年職場生涯,我他娘的啥稀奇古怪的事都遇到過了。特別是后來經歷的幾件應急事,使我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保持清醒與理性,眼睛放亮,謀定而后動是何等重要啊!!
某日晚上8時許,部門領導要你馬上去買張移動的手機充值卡,而你不知道附近哪兒有賣的,怎么辦?當領導火急火燎地要你立刻將一份幾張紙的文件送到距離十多公里,騎電瓶車也得二十多分鐘的某政府機關(你不知道在哪幢樓多少號),而距離下班時間只有半個小時,咋去搞?當領導笑咪咪地悅示你,讓你陪他到某地出差幾天,而你事前毫無思想準備,怎么做?
以上情況你們曾經“有幸”遇到過木有?!我就曾碰到過,而且非常“榮幸”地經常遇到。
我是這樣處理的。接到指示后——
對于第一件事,忐忑不安的我先是用二秒鐘整理了一下紛亂的心緒,迅速鎮定之后,問了身邊的幾個同事哪兒有賣的,得到“不知道”的答案后,火速趕到門口幾個經常光顧的小賣店、超市、手機店去問,“不好意思,也沒有!”。當問到一家賣報紙書刊的店時,我十分幸運地收到肯定回答,“有,聯通、移動的充值卡都有!”。真她娘的給力啊!我真恨不得給她嗑個響頭,喊她一聲“娘!”。一口氣自掏腰包,我買了三張移動卡,二張50的,一張100的,圓滿完成任務。(盡管領導交待買二張50的就行了!)
對于第二件事,曾經在類似事情上吃過苦頭的我吸取教訓,停頓思考三秒后,頭腦中迅速蹦出一個火花:用傳真傳,肯定比人用交通工具去快得多!否則,等你送到時,人家可能已經下班了,貽誤時機而無法交差。于是,我向領導及時提出自己的建議,并得到認同。在詢問單位總機該機關辦公室號碼未果時,我迅即想到用11
4查詢,并且很快找到其聯系號碼,僅用了一刻鐘便將文件準確無誤地分別傳送到某政府機關的三個辦公室,并對其辦公室人員作了相應的交待,事情搞掂!
對于第三件事,那是較早以前經歷的。我在詳細了解領導出差的時間、目的地、內容以及相關要求后,迅速調整心態(相信好多人是不愿陪領導出差的!),馬上聯系出差地的親戚,將行程及具體的安排事宜相繼商量敲定(也屬巧合,我有個親戚就在出差地,辦事方便多了;如沒有,其實也可以利用網絡訂票、訂酒店什么的,如同程網,方便得很!),加緊將出差所需的物品采購準備妥當(如必備的常用藥品、路上吃的水果、面巾濕紙、撲克牌、照相機,預借車旅費等),并將出差地的情況簡介、風土人情從網上搜集下載、打印出來,熟悉幾遍,防止領導會問,也能找出點共同話題。出差期間還安排親戚請領導吃了個飯,送給領導當地的土特產(其實是自己掏錢,怎好讓親戚既操心,又花銀子呢?!),給足領導面子。整個行程基本圓滿。那年底,領導就給我立了個功,整得怪不好意思的,其實,只有自己清楚,實際花費遠超已經報銷的,多余部分自己掏唄!還能去找領導討呀。當然,他肯定也會很積極地還給你,但我想你的政治生涯估計也就至此為止了。
思考力決定執行力。遇事慌張、沒有頭緒、盲目瞞干,那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蠢夫式”行為。用腦子思考行事,才是睿智聰慧之舉,有時候能夠起到四兩撥千斤、事半功倍之效。否則,就只能是勞而無功、灰頭垢面,好心辦砸事、辦成壞事,鬧得個“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打掉牙往自己肚里吞”的下場了,何其悲哉!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清代趙藩所書的對聯說:“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講的就是要能夠正確地估量形勢,因時而動,順勢而為,不要誤判形勢,逆潮流而動。也即,在正確時機采取正確行動。否則,錯誤時機采取錯誤行動必然失敗,錯誤時機采取正確行動或正確時機采取錯誤行動也不可能成功。就像一名百米跑運動員那樣,提前起跑或滯后起跑都會失敗。
時機決定成敗,時機決定一切。我們必須善于審時度勢,把握時機。什么時候,面對的是什么人,你該怎么說話行事做決斷,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隨機應變,當斷立斷,正確選擇方式方法,千萬不能死腦袋一根筋。不然,就可能搞不對方向,出錯吃虧捅簍子,影響工作質效和個人前途進步。
心眼活說大點,就表現在政治上的成熟老練和靈活變通,不犯個人英雄主義和自由主義,善于團結和爭取大多數為我所用。
漢代賈誼是一位博學多才、銳意進取的杰出人才,他深受漢文帝賞識。21歲就被調到皇帝身邊。任命為大臣,專門為皇帝出謀劃策,修改制定政策法令。他寫下的《論積貯疏》、《治安策》等,不僅是充滿宏韜偉略的政論名作,而且是光耀千秋的文學名篇。然而,他缺乏經驗,過于操切,銳氣有余而成熟不足,因此遭到眾多重臣權貴的反對和中傷。最后,皇帝不得不忍痛割愛,把他下放到外地,從此他便一蹶不振。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政治這個概念其實很寬泛,無論是在私營企業,還是在體制內混仕途,都得重視、講究、研究和運用。政治的藝術就是爭取多數人的藝術。在職場混,由于中國特色的浸淫,你必須得懂一點政治藝術和手腕。否則,怎么被人“玩死”的,到頭來你還搞不清楚。我這不是危言聳聽,見到的、聽到的,包括自己親身經歷的,太多了。一些人職場的失意,往往不是因為能力不強,而是因為剛愎自用、急躁冒失,銳氣太盛、不會拐彎,超出了許多人的心理承受力,人際關系太差,或者說群眾基礎不好,人為地增加了許多阻力,從而導致個人理想抱負的難施展。歷史上許多大才子的懷才不遇、不受重用,都可以找到這方面的原因。
心眼活講小點,就是要懂得一點做人做事的哲學。如果你在職場工作,不懂得運用哲學,你就會變得愣頭愣腦、傻里傻氣,做起事來捉襟見肘、處處被動。說白點,就是要把握好度!
什么是“度”,那就是,過了不行,不及也不行。不多不少、不前不后、不早不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不軟不硬才是正好。在單位,最適合的理論是中庸哲學。
重視做人的分寸。凡事不沖到最前頭,也不落在最后頭。在單位,最危險的人都在兩頭,只要你不在兩頭,你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和隱憂。比如,說話。一個單位,說話最多的人肯定被人們稱為長舌婦或破嘴片子,領導不會重用你,同志們也不會喜歡你,有時人們把你當"活寶",玩弄一下開開心。說話最少的人肯定是老實人。在單位,老實人吃虧那是一種定律,要想改變它并不容易。如果你不想吃虧,你就適當地說說話,證明你還存在,你有思想有感情,還沒有到麻木不仁和與世無爭的程度。再比如,干工作。在單位,越能干的人越得干更多的工作,越不能干的人,越是可以輕閑自在。而干工作最多的人,肯定是毛病最多的人,常常是費力不討好。而且,你多干工作,還不是想進步,想弄個一官半職,所以,肯定還會有人琢磨你。當然,你一點活都不干也不行。你上著班,占著崗位,拿著工資,單位不是讓你來玩的,你是大爺呀。如果你的崗位輕閑過頭了,那就不是好事了,當心領導把你這個崗位拿下。
適當地也得懂點辯證法。在單位,有很多難題擺在你面前,你想躲都躲不了。如果你學會運用哲學原理,使用辯證法,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召開民主生活會。領導點著名讓你提意見。你說自己沒意見,那不行。啥也不說這就是最大的意見。所以,關鍵時候就看你的應變能力和思維能力了,可以弄點不痛不癢的問題說說。在單位,你若表揚自己常常會招來別人的批評和不滿,你若批評自己往往會得到別人的表揚和贊賞。當你有了成就,有了進步,最好不要自己說,讓別人去說。為了體現你高看別人,尊重別人,可以適當地批評和貶損自己。人家心里會感到平衡,進而會容納你、接受你。這叫先抑后揚。
總之,所謂懂事,就是要守規矩、明事理、知深淺、悟性高。如果只干事,不懂事,那就會惹事、出事、犯錯誤。要知道,世界上很多錯事和壞事,并不全是壞人干出來的,有些就是好人辦壞事、好心辦錯事。所以,我們都要做個明白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