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97章 中山策(2)

司馬憙拜見趙王,說:“我聽說,趙國是天下擅長音樂,出美女的國家。如今,我來到貴國,走城過邑,觀賞民間的歌謠風俗,也看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實在沒有見到天姿國色的美女。我曾經到的地方不少,沒有我不曾到過的地方,但從沒見過像中山國的陰姬那樣美麗的女子。不知道的人,還以爲是仙女下凡,她的美貌,根本不能用語言描述。她的容貌姿色實在超出普通的美女,至於說她的眉眼、鼻子、臉蛋、額角,那頭形,那天庭,那真是帝王之後的命相,絕不是諸侯的嬪妃那麼簡單。”趙王的心被說動了,高興地說:“我想娶她,怎麼樣?”司馬憙說:“我心裡覺得她太美了,嘴裡就不知不覺地說出來了。您如果要想娶她,這可不是我敢隨便說的,希望大王不要泄露出去。”

司馬憙辭別了趙王之後,回到中山國,向中山王報告說:“趙王不是一個賢明的大王。他不喜歡道德約束,而是喜歡淫聲美色;不講求仁義,而是崇尚武力。我還聽說,他想娶陰姬。”中山王神色嚴肅,很不高興。司馬憙說:“趙國是一個強國,趙王想娶陰姬是娶定了。大王如果不答應,那麼國家就會危險;如果答應,那麼就要被諸侯們恥笑。”中山王說:“該怎樣辦呢?”司馬憙說:“大王可以立陰姬爲王后,以此來斷了趙王的念頭。世上還沒有要娶人家王后的道理。即使趙王想提出要求,鄰國也不會贊同。”中山王於是就立陰姬爲王后,趙王也沒有再說要娶陰姬的話。

主父欲伐中山

[原文]

主父欲伐中山①,使李疵觀之②。李疵曰:“可伐也。君弗攻,恐後天下。”主父曰:“何也?”對曰:“中山之君,所傾蓋與車而朝窮閭隘巷之士者,七十家。”主父曰:“是賢君也,安可伐?”李疵曰:“不然。舉士③,****務名不存本④;朝賢,則耕者惰而戰士懦。若此不亡者,未之有也。”

[註釋]

①主父:即趙武靈王。②李疵:趙臣。③舉:選拔,任用。④務:追求,專力於。本:農業。

[譯文]

趙武靈王要攻打中山國,派李疵前去偵查軍情。李疵說:“是時候攻打了。您如果再不攻打中山,恐怕天下諸侯就搶先了。”趙武靈王說:“那是什麼原因呢?”李疵回答說:“中山國的國君,把車蓋放在車裡去拜訪住在窮街窄巷的讀書人,拜訪了七十家之多。”趙武靈王說:“這是位賢君,怎麼可以攻打呢?”李疵說:“話可不能這麼說。重用讀書人,那麼百姓就會追求虛名,不會把心思放在農業生產上,這可是國家的根本啊;拜訪賢能的人,那麼耕種的人就會懶惰,戰士怯懦貪生。這樣國家還不滅亡,還沒有過。”

中山君饗都士

[原文]

中山君饗都士①,大夫司馬子期②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於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③。有二人挈④戈而隨其後者,中山君顧謂二人:“子奚爲者也?”二人對曰:“臣有父,嘗餓且死,君下壺餐餌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衆少,其於當厄⑤;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註釋]

①饗都士:宴請都邑的士大夫。②司馬子期:中山之臣,後出仕楚國。③亡:逃亡。④挈:拿著。⑤厄:災難,厄運。

[譯文]

中山君設宴招待都邑的士大夫,司馬子期也在被宴請的人員當中。宴會開始的時候,分羊羹時沒有分給他,他一怒之下就投奔了到了楚國,勸說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被迫逃亡。有兩個人提著戈一直跟在中山君身後,中山君回過頭去問他們:“你們兩個人打算幹什麼?”那兩個人回答說:“我們的父親有一次快要餓死了,您賞給他一壺飯吃。我父親臨死前叮囑說:‘中山君如果有了危難,你們一定要以死報效他!’所以我們特地前來爲您效命。”中山君仰天長嘆道:“給人施與不在乎多少,在於正當是他最困難的時候;與人結怨不在乎深淺,在於是否傷了他的心。我因爲一杯羊羹亡了國,又因爲一壺飯得到了兩個義士。”

樂羊爲魏將

[原文]

樂羊爲魏將,攻中山。其子時在中山,中山君烹之,作羹致於樂羊,樂羊食之。古今稱之:樂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①。

[註釋]

①害父以求法:損害爲父之道來保全軍法的尊嚴。

[譯文]

樂羊擔任魏國的將領,攻打中山。他的兒子當時正在中山國中,於是中山國君把樂羊的兒子煮了,做成肉羹送到樂羊那裡,樂羊卻把肉羹吃了。古往今來都稱頌說:樂羊吃自己的兒子以便增強自信,表明即使有損於做父親的道理,也應保全軍法的尊嚴。

昭王既息民繕兵

[原文]

昭王既息民繕兵①,復欲伐趙。武安君曰②:“不可。”王曰:“前年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今寡人息民以養士,蓄積糧食,三軍之俸有倍於前,而曰‘不可’,其說何也?”武安君曰:“長平之事,秦軍大越,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秦民之死者厚葬,傷者厚養,勞者相饗,飲食饋③,以靡其財。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趙自長平以來,君臣憂懼,早朝晏退④,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親燕、魏,連好齊、楚,積慮並心,備秦爲務。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

王曰:“寡人既以興師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將而伐趙⑤。陵戰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稱疾不行。王乃使應侯往見武安君,責之曰:“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君前率數萬之衆入楚,拔鄢、郢,焚其廟,東至竟陵⑥,楚人震恐,東徙而不敢西向。韓、魏相率,興兵甚衆,君所將之不能半之,而與戰之於伊闕⑦,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韓、魏以故至今稱東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聞。今趙卒之死於長平者已十七八,其國虛弱,是以寡人大發軍,人數倍於趙國之衆,願使君將,必欲滅之矣。君嘗以寡擊衆,取勝如神,況以強擊弱,以衆擊寡乎?”

[註釋]

①昭王:指秦昭王。②武安君:即白超。③(bǔ卜):把食物給人吃。④晏:晚。⑤五校大夫:“校”字衍。五大夫,秦二十等爵位的第九級。⑥竟陵:楚邑,在今湖北潛江縣西北。⑦伊闕:山名,在今河南洛陽市南。因兩山相對如闕門,伊水流經其間,故名。

[譯文]

秦昭王已經使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兵器車輛也得到修治之後,又想攻打趙國。武安君說:“不可以攻打趙國。”秦王說:“前年,國庫空虛,百姓捱餓,您不估量百姓的承受能力,要求增調軍糧前去消滅趙國。現在我休養百姓來供養士兵,蓄積糧食,三軍將士的俸祿超過從前一倍,而您卻說‘不可以攻打趙國’,這種說法有什麼道理嗎?”武安君說:“長平之戰,秦軍大勝,趙軍慘敗。秦國人歡喜,趙國人害怕。秦國百姓戰死的給以厚葬,受傷的給以精心的治療,有功績的設酒食給予爲慰勞,百姓藉機會請客大快朵頤,消費掉國家的資財。趙國戰死的人得不到收殮,受傷的得不到治療,哭泣哀嚎,齊心協力,同甘共苦,努力生產,多生資財。現在大王能夠派出雙倍的軍隊,我料想趙國守備力量隊也會超出原來的十倍。趙國自從長平之戰以來,君臣憂慮恐懼,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才退朝,用謙卑的言辭和厚重的禮物,向四方派出使節,同燕、魏兩國結爲同盟,同齊、楚兩國連成兄弟之邦。他們處心積慮,同心同德,把防範秦國當作最要緊的事。趙國國內殷實,外交活動成功。現在這個時候,是不可以攻打趙國的。”

秦昭王說:“我已經派兵了。”於是派五大夫王陵率軍進攻趙國。王陵戰敗,損失了四千士兵。秦昭王想讓武安君統兵,武安君卻聲稱有病,推辭不去。秦昭王就派應侯范雎去見武安君,指責他說:“楚國,國土方圓五千裡,戰士百萬。你之前率領數萬軍隊攻入楚國,攻下了楚國的鄢和郢都,焚燒了楚國的宗廟,一直攻到東面的竟陵,楚國人聞之喪膽,向東遷都而不敢向西抵抗。韓、魏兩國前後相隨,動員大批軍隊,你所率領的軍隊不及韓、魏兵馬的一半,卻和他們在伊闕交戰,打敗了韓、魏聯軍,頓時屍橫遍野,流血成河,漂起了大盾,共斬首敵軍二十四萬首級。所以韓、魏兩國至今稱作秦國的東部屬國。這是你的功勞,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今趙國的士兵在長平戰死的已有十分之七八,其國家虛弱,所以我派出大批軍隊,人數是趙國的幾倍之多,希望你來統率軍隊,一定會拿下趙國的。你曾經以少勝多,獲勝如神,更不用說現在是以強攻弱,以多攻少呢?”

[原文]

武安君曰:“是時楚王恃其國大①,不恤其政,而羣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②,發樑焚舟以專民心③,掠於郊野以足軍食。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爲家,將帥爲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戰其地,成顧其家,各有散心,莫有鬥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闕之戰,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衆。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爲鋒。二軍爭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設疑兵以待韓陣,專軍並銳,觸魏之不意④。

魏軍既敗,韓軍自潰,乘勝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計利形勢,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今秦破趙軍於長平,不遂以時乘其振懼而滅之,畏而釋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衆,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體⑤以下死士。至於平原君之屬,皆令妻妾補縫於行伍之間。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於會稽之時也,以今伐之,趙必固守。挑其軍戰,必不肯出。圍其國都,必不可尅。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無所得。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見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註釋]

①楚王:指楚頃襄王。②倍:增多。③發樑:拆斷橋樑。④觸:猶言衝擊。⑤推體:猶言委身,把自身交給他人。

[譯文]

武安君說:“當時楚王依仗自己國力強盛,不顧念國家政事,大臣們互相嫉妒爭功,善於阿諛奉承的人掌權,賢良的大臣受到排擠,百姓離心離德,城牆和護城河得不到整修疏浚,既沒有良臣,又無守備。所以我能夠帶兵深入,佔領了很多城邑,拆除橋樑,燒燬船隻,來堅定士兵作戰的決心,並在郊野各處搜尋食物,以補充軍糧。那個時候,秦國的士兵,把軍隊當做自己的國家,把將帥當成自己的父母,沒有經過約定,大家互相親近,沒有經過商量,大家互相信任,一心一意,同建功勞,至死不回頭。相反,楚國人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都顧念自己的家,各懷心事,離心離德,沒有鬥志。因此,我才能建立戰功。在伊闕之戰中,韓國勢力孤單,等待魏國支援,不想先動用自己的軍隊。魏國依仗韓國的兵馬精銳,想推韓國兵馬打頭陣。韓、魏兩隊互相爭利,不能同心協力,所以我才能夠虛設迷惑敵人的軍隊,來防禦韓國的軍隊,並集中精銳部隊,出其不意,攻打魏國。

魏軍已經失敗,韓軍自然潰退,乘勝追擊敗北的殘兵敗將,我因爲這個緣故才能立下戰功。這都是由於謀劃的當,利用有利的形勢,順理成章,哪有什麼神兵啊!現在秦軍在長平擊敗趙軍,不趁著趙國恐懼萬分的時候趁機滅亡趙國,而因爲趙國畏懼屈服就放棄滅趙,使趙國能夠抓緊耕種增加糧食儲備,撫養遺孤,讓幼兒長大,以擴充人口,修築城牆,疏浚護城河使城邑更加堅固,國君放下自己的架子,對大臣以禮相待,大臣不惜生命親近效死力的士兵。至於平原君趙勝這類人,都讓自己的妻妾到軍營中爲將士們縫補衣服。臣民一心,上下共同努力,好比勾踐被困在會稽山上受辱,而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一樣。趁現在去攻打趙國,趙國一定會固守城邑,拼死抵抗。如果向趙軍挑戰,趙軍一定不肯出城。如果圍困國都,一定不能攻克。如果攻打其他城邑,也一定不能攻下。如果在城邑的郊外搶掠,一定會一無所獲。出兵不能獲得戰功,諸侯們就會產生救趙的心思,趙國的救兵必然會趕來。我只看到攻打趙國的害處,沒看到任何益處。我現在又有病,所以不能出征。”

[原文]

應侯慚而退,以言於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滅趙乎?”復益發軍,更使王齕代王陵伐趙①,圍邯鄲八、九月,死傷者衆而弗下。趙王出輕銳以寇其後②,秦數不利。武安君曰:“不聽臣計,今果何如?”王聞之怒,因見武安君,強起之,曰:“君雖病,強爲寡人臥而將之。有功,寡人之願,將加重於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武安君頓首曰:“臣知行雖無功,得免於罪。雖不行無罪,不免於誅。然惟願大王覽臣愚計,釋趙養民,以諸侯之變。撫其恐懼,伐其慢③,誅滅無道,以令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趙爲先乎?此所謂爲一臣屈而勝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計,必欲快心於趙,以致臣罪,此亦所謂勝一臣而爲天下屈者也。夫勝一臣之嚴焉,孰若勝天下之威大耶?臣聞明主愛其國,忠臣愛其名。破國不可復立,死卒不可復生。臣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爲辱軍之將,願大王察之。”王不答而去。

[註釋]

①王齕(hé核):秦國將領。②趙王:指趙孝成王。③(jiāo交):同“驕”。

[譯文]

應侯慚愧地退了出去,把武安君的話告訴了秦王。秦王說:“沒有白起,我就不能滅掉趙國了嗎?”又增派兵力,另派王齕代替王陵攻打趙國,秦軍圍困邯鄲八、九個月,死傷衆多,始終沒有攻下邯鄲。趙王派出輕銳的小股軍隊偷襲秦軍的後方,秦軍接連失利。武安君說:“不採納我的計策,現在結果怎樣?”秦王聽說後大怒,於是前去見武安君,逼著武安君起牀,說:“您雖然有病在身,也得勉強替我帶兵指揮。如果建立戰功,這是我希望的,一定會重賞您。如果您不去,我就會怨恨您。”

武安君叩頭曰:“我知道去了即使得不到戰功,也可以免除罪過。假如不去,即使沒有罪過,也免不了死罪。然而我只是希望大王能夠稍微注意一下我的愚見,對趙國罷兵,讓百姓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以應付諸侯之間出現的變故。我知道,安撫恐懼的諸侯,攻打傲慢的諸侯,誅滅無道的諸侯,以此來號令天下諸侯,天下就平安無事,爲什麼一定揪著趙國不放呢?這就是所說的‘爲白起一臣屈服,卻可以戰勝諸侯’的做法啊。大王假如不明察我的愚見,一定要求得一時的痛快消滅趙國,以致讓我獲罪,這也就是所說的‘取勝白起一臣,而被諸侯所屈服’的做法啊。取勝一臣的威嚴,哪裡比得上戰勝天下的威嚴大呢?我聽說聖明的大王愛護他的國家,忠誠的臣子愛惜他的名聲。滅亡的國家不能再復原,戰死的士兵不能復活。我寧肯接受重罪而死,也不忍心做受辱的敗軍將領。希望大王明察。”秦昭王沒有回答,轉身就離開了。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45章 楚策四(2)第15章 秦策二(4)第13章 秦策二(2)第68章 魏策二(3)第51章 趙策二(1)第45章 楚策四(2)第55章 趙策三(1)第68章 魏策二(3)第6章 秦策(1)第94章 宋、衛策(1)第81章 韓策三(1)第29章 齊策四(2)第6章 秦策(1)第53章 趙策二(3)第5章 西周策(2)第65章 魏策一(3)第61章 趙策三(7)第62章 趙策三(8)第55章 趙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28章 齊策四(1)第15章 秦策二(4)第56章 趙策三(2)第74章 魏策四(3)第45章 楚策四(2)第40章 楚策二(1)第25章 齊策二第44章 楚策四(1)第6章 秦策(1)第92章 燕策三(2)第20章 秦策四(2)第44章 楚策四(1)第54章 趙策二(4)第57章 趙策三(3)第16章 秦策二(5)第59章 趙策三(5)第31章 齊策五(1)第65章 魏策一(3)第31章 齊策五(1)第45章 楚策四(2)第13章 秦策二(2)第38章 楚策一(3)第72章 魏策四(1)第58章 趙策三(4)第4章 西周策(1)第12章 秦策二(1)第11章 秦策(6)第53章 趙策二(3)第56章 趙策三(2)第70章 魏策三(2)第45章 楚策四(2)第74章 魏策四(3)第28章 齊策四(1)第60章 趙策三(6)第51章 趙策二(1)第60章 趙策三(6)第68章 魏策二(3)第78章 韓策二(1)第12章 秦策二(1)第44章 楚策四(1)第77章 韓策一(3)第6章 秦策(1)第57章 趙策三(3)第8章 秦策(3)第16章 秦策二(5)第26章 齊策三(1)第66章 魏策二(1)第93章 燕策三(3)第25章 齊策二第35章 齊策六(3)第96章 中山策(1)第83章 韓策三(3)第46章 楚策四(3)第23章 齊策一(2)第12章 秦策二(1)第6章 秦策(1)第88章 燕策二(1)第74章 魏策四(3)第91章 燕策三(1)第28章 齊策四(1)第19章 秦策四(1)第81章 韓策三(1)第78章 韓策二(1)第8章 秦策(3)第8章 秦策(3)第74章 魏策四(3)第1章 東周策(1)第27章 齊策三(2)第64章 魏策一(2)第50章 趙策一(4)第11章 秦策(6)第42章 楚策三(1)第61章 趙策三(7)第16章 秦策二(5)第16章 秦策二(5)第31章 齊策五(1)第52章 趙策二(2)第29章 齊策四(2)第4章 西周策(1)第80章 韓策二(3)
第45章 楚策四(2)第15章 秦策二(4)第13章 秦策二(2)第68章 魏策二(3)第51章 趙策二(1)第45章 楚策四(2)第55章 趙策三(1)第68章 魏策二(3)第6章 秦策(1)第94章 宋、衛策(1)第81章 韓策三(1)第29章 齊策四(2)第6章 秦策(1)第53章 趙策二(3)第5章 西周策(2)第65章 魏策一(3)第61章 趙策三(7)第62章 趙策三(8)第55章 趙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28章 齊策四(1)第15章 秦策二(4)第56章 趙策三(2)第74章 魏策四(3)第45章 楚策四(2)第40章 楚策二(1)第25章 齊策二第44章 楚策四(1)第6章 秦策(1)第92章 燕策三(2)第20章 秦策四(2)第44章 楚策四(1)第54章 趙策二(4)第57章 趙策三(3)第16章 秦策二(5)第59章 趙策三(5)第31章 齊策五(1)第65章 魏策一(3)第31章 齊策五(1)第45章 楚策四(2)第13章 秦策二(2)第38章 楚策一(3)第72章 魏策四(1)第58章 趙策三(4)第4章 西周策(1)第12章 秦策二(1)第11章 秦策(6)第53章 趙策二(3)第56章 趙策三(2)第70章 魏策三(2)第45章 楚策四(2)第74章 魏策四(3)第28章 齊策四(1)第60章 趙策三(6)第51章 趙策二(1)第60章 趙策三(6)第68章 魏策二(3)第78章 韓策二(1)第12章 秦策二(1)第44章 楚策四(1)第77章 韓策一(3)第6章 秦策(1)第57章 趙策三(3)第8章 秦策(3)第16章 秦策二(5)第26章 齊策三(1)第66章 魏策二(1)第93章 燕策三(3)第25章 齊策二第35章 齊策六(3)第96章 中山策(1)第83章 韓策三(3)第46章 楚策四(3)第23章 齊策一(2)第12章 秦策二(1)第6章 秦策(1)第88章 燕策二(1)第74章 魏策四(3)第91章 燕策三(1)第28章 齊策四(1)第19章 秦策四(1)第81章 韓策三(1)第78章 韓策二(1)第8章 秦策(3)第8章 秦策(3)第74章 魏策四(3)第1章 東周策(1)第27章 齊策三(2)第64章 魏策一(2)第50章 趙策一(4)第11章 秦策(6)第42章 楚策三(1)第61章 趙策三(7)第16章 秦策二(5)第16章 秦策二(5)第31章 齊策五(1)第52章 趙策二(2)第29章 齊策四(2)第4章 西周策(1)第80章 韓策二(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浮市| 名山县| 南木林县| 莱芜市| 丹巴县| 宜章县| 常熟市| 通榆县| 岳普湖县| 东丰县| 和硕县| 济源市| 牙克石市| 曲麻莱县| 崇左市| 喀喇| 庆云县| 洞头县| 九寨沟县| 兴城市| 新兴县| 江西省| 灵川县| 铜川市| 油尖旺区| 额尔古纳市| 财经| 宝山区| 商城县| 新邵县| 仁布县| 昌黎县| 吉木萨尔县| 海门市| 迁安市| 青铜峡市| 福贡县| 天津市| 中卫市| 丹江口市| 新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