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憙拜見趙王,說:“我聽說,趙國是天下擅長音樂,出美女的國家。如今,我來到貴國,走城過邑,觀賞民間的歌謠風俗,也看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實在沒有見到天姿國色的美女。我曾經到的地方不少,沒有我不曾到過的地方,但從沒見過像中山國的陰姬那樣美麗的女子。不知道的人,還以爲是仙女下凡,她的美貌,根本不能用語言描述。她的容貌姿色實在超出普通的美女,至於說她的眉眼、鼻子、臉蛋、額角,那頭形,那天庭,那真是帝王之後的命相,絕不是諸侯的嬪妃那麼簡單。”趙王的心被說動了,高興地說:“我想娶她,怎麼樣?”司馬憙說:“我心裡覺得她太美了,嘴裡就不知不覺地說出來了。您如果要想娶她,這可不是我敢隨便說的,希望大王不要泄露出去。”
司馬憙辭別了趙王之後,回到中山國,向中山王報告說:“趙王不是一個賢明的大王。他不喜歡道德約束,而是喜歡淫聲美色;不講求仁義,而是崇尚武力。我還聽說,他想娶陰姬。”中山王神色嚴肅,很不高興。司馬憙說:“趙國是一個強國,趙王想娶陰姬是娶定了。大王如果不答應,那麼國家就會危險;如果答應,那麼就要被諸侯們恥笑。”中山王說:“該怎樣辦呢?”司馬憙說:“大王可以立陰姬爲王后,以此來斷了趙王的念頭。世上還沒有要娶人家王后的道理。即使趙王想提出要求,鄰國也不會贊同。”中山王於是就立陰姬爲王后,趙王也沒有再說要娶陰姬的話。
主父欲伐中山
[原文]
主父欲伐中山①,使李疵觀之②。李疵曰:“可伐也。君弗攻,恐後天下。”主父曰:“何也?”對曰:“中山之君,所傾蓋與車而朝窮閭隘巷之士者,七十家。”主父曰:“是賢君也,安可伐?”李疵曰:“不然。舉士③,****務名不存本④;朝賢,則耕者惰而戰士懦。若此不亡者,未之有也。”
[註釋]
①主父:即趙武靈王。②李疵:趙臣。③舉:選拔,任用。④務:追求,專力於。本:農業。
[譯文]
趙武靈王要攻打中山國,派李疵前去偵查軍情。李疵說:“是時候攻打了。您如果再不攻打中山,恐怕天下諸侯就搶先了。”趙武靈王說:“那是什麼原因呢?”李疵回答說:“中山國的國君,把車蓋放在車裡去拜訪住在窮街窄巷的讀書人,拜訪了七十家之多。”趙武靈王說:“這是位賢君,怎麼可以攻打呢?”李疵說:“話可不能這麼說。重用讀書人,那麼百姓就會追求虛名,不會把心思放在農業生產上,這可是國家的根本啊;拜訪賢能的人,那麼耕種的人就會懶惰,戰士怯懦貪生。這樣國家還不滅亡,還沒有過。”
中山君饗都士
[原文]
中山君饗都士①,大夫司馬子期②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於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③。有二人挈④戈而隨其後者,中山君顧謂二人:“子奚爲者也?”二人對曰:“臣有父,嘗餓且死,君下壺餐餌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衆少,其於當厄⑤;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註釋]
①饗都士:宴請都邑的士大夫。②司馬子期:中山之臣,後出仕楚國。③亡:逃亡。④挈:拿著。⑤厄:災難,厄運。
[譯文]
中山君設宴招待都邑的士大夫,司馬子期也在被宴請的人員當中。宴會開始的時候,分羊羹時沒有分給他,他一怒之下就投奔了到了楚國,勸說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被迫逃亡。有兩個人提著戈一直跟在中山君身後,中山君回過頭去問他們:“你們兩個人打算幹什麼?”那兩個人回答說:“我們的父親有一次快要餓死了,您賞給他一壺飯吃。我父親臨死前叮囑說:‘中山君如果有了危難,你們一定要以死報效他!’所以我們特地前來爲您效命。”中山君仰天長嘆道:“給人施與不在乎多少,在於正當是他最困難的時候;與人結怨不在乎深淺,在於是否傷了他的心。我因爲一杯羊羹亡了國,又因爲一壺飯得到了兩個義士。”
樂羊爲魏將
[原文]
樂羊爲魏將,攻中山。其子時在中山,中山君烹之,作羹致於樂羊,樂羊食之。古今稱之:樂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①。
[註釋]
①害父以求法:損害爲父之道來保全軍法的尊嚴。
[譯文]
樂羊擔任魏國的將領,攻打中山。他的兒子當時正在中山國中,於是中山國君把樂羊的兒子煮了,做成肉羹送到樂羊那裡,樂羊卻把肉羹吃了。古往今來都稱頌說:樂羊吃自己的兒子以便增強自信,表明即使有損於做父親的道理,也應保全軍法的尊嚴。
昭王既息民繕兵
[原文]
昭王既息民繕兵①,復欲伐趙。武安君曰②:“不可。”王曰:“前年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今寡人息民以養士,蓄積糧食,三軍之俸有倍於前,而曰‘不可’,其說何也?”武安君曰:“長平之事,秦軍大越,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秦民之死者厚葬,傷者厚養,勞者相饗,飲食饋③,以靡其財。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趙自長平以來,君臣憂懼,早朝晏退④,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親燕、魏,連好齊、楚,積慮並心,備秦爲務。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
王曰:“寡人既以興師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將而伐趙⑤。陵戰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稱疾不行。王乃使應侯往見武安君,責之曰:“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君前率數萬之衆入楚,拔鄢、郢,焚其廟,東至竟陵⑥,楚人震恐,東徙而不敢西向。韓、魏相率,興兵甚衆,君所將之不能半之,而與戰之於伊闕⑦,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韓、魏以故至今稱東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聞。今趙卒之死於長平者已十七八,其國虛弱,是以寡人大發軍,人數倍於趙國之衆,願使君將,必欲滅之矣。君嘗以寡擊衆,取勝如神,況以強擊弱,以衆擊寡乎?”
[註釋]
①昭王:指秦昭王。②武安君:即白超。③(bǔ卜):把食物給人吃。④晏:晚。⑤五校大夫:“校”字衍。五大夫,秦二十等爵位的第九級。⑥竟陵:楚邑,在今湖北潛江縣西北。⑦伊闕:山名,在今河南洛陽市南。因兩山相對如闕門,伊水流經其間,故名。
[譯文]
秦昭王已經使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兵器車輛也得到修治之後,又想攻打趙國。武安君說:“不可以攻打趙國。”秦王說:“前年,國庫空虛,百姓捱餓,您不估量百姓的承受能力,要求增調軍糧前去消滅趙國。現在我休養百姓來供養士兵,蓄積糧食,三軍將士的俸祿超過從前一倍,而您卻說‘不可以攻打趙國’,這種說法有什麼道理嗎?”武安君說:“長平之戰,秦軍大勝,趙軍慘敗。秦國人歡喜,趙國人害怕。秦國百姓戰死的給以厚葬,受傷的給以精心的治療,有功績的設酒食給予爲慰勞,百姓藉機會請客大快朵頤,消費掉國家的資財。趙國戰死的人得不到收殮,受傷的得不到治療,哭泣哀嚎,齊心協力,同甘共苦,努力生產,多生資財。現在大王能夠派出雙倍的軍隊,我料想趙國守備力量隊也會超出原來的十倍。趙國自從長平之戰以來,君臣憂慮恐懼,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才退朝,用謙卑的言辭和厚重的禮物,向四方派出使節,同燕、魏兩國結爲同盟,同齊、楚兩國連成兄弟之邦。他們處心積慮,同心同德,把防範秦國當作最要緊的事。趙國國內殷實,外交活動成功。現在這個時候,是不可以攻打趙國的。”
秦昭王說:“我已經派兵了。”於是派五大夫王陵率軍進攻趙國。王陵戰敗,損失了四千士兵。秦昭王想讓武安君統兵,武安君卻聲稱有病,推辭不去。秦昭王就派應侯范雎去見武安君,指責他說:“楚國,國土方圓五千裡,戰士百萬。你之前率領數萬軍隊攻入楚國,攻下了楚國的鄢和郢都,焚燒了楚國的宗廟,一直攻到東面的竟陵,楚國人聞之喪膽,向東遷都而不敢向西抵抗。韓、魏兩國前後相隨,動員大批軍隊,你所率領的軍隊不及韓、魏兵馬的一半,卻和他們在伊闕交戰,打敗了韓、魏聯軍,頓時屍橫遍野,流血成河,漂起了大盾,共斬首敵軍二十四萬首級。所以韓、魏兩國至今稱作秦國的東部屬國。這是你的功勞,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今趙國的士兵在長平戰死的已有十分之七八,其國家虛弱,所以我派出大批軍隊,人數是趙國的幾倍之多,希望你來統率軍隊,一定會拿下趙國的。你曾經以少勝多,獲勝如神,更不用說現在是以強攻弱,以多攻少呢?”
[原文]
武安君曰:“是時楚王恃其國大①,不恤其政,而羣臣相妒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②,發樑焚舟以專民心③,掠於郊野以足軍食。當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爲家,將帥爲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戰其地,成顧其家,各有散心,莫有鬥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闕之戰,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衆。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爲鋒。二軍爭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設疑兵以待韓陣,專軍並銳,觸魏之不意④。
魏軍既敗,韓軍自潰,乘勝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計利形勢,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今秦破趙軍於長平,不遂以時乘其振懼而滅之,畏而釋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衆,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體⑤以下死士。至於平原君之屬,皆令妻妾補縫於行伍之間。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於會稽之時也,以今伐之,趙必固守。挑其軍戰,必不肯出。圍其國都,必不可尅。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無所得。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見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註釋]
①楚王:指楚頃襄王。②倍:增多。③發樑:拆斷橋樑。④觸:猶言衝擊。⑤推體:猶言委身,把自身交給他人。
[譯文]
武安君說:“當時楚王依仗自己國力強盛,不顧念國家政事,大臣們互相嫉妒爭功,善於阿諛奉承的人掌權,賢良的大臣受到排擠,百姓離心離德,城牆和護城河得不到整修疏浚,既沒有良臣,又無守備。所以我能夠帶兵深入,佔領了很多城邑,拆除橋樑,燒燬船隻,來堅定士兵作戰的決心,並在郊野各處搜尋食物,以補充軍糧。那個時候,秦國的士兵,把軍隊當做自己的國家,把將帥當成自己的父母,沒有經過約定,大家互相親近,沒有經過商量,大家互相信任,一心一意,同建功勞,至死不回頭。相反,楚國人在自己的國土上作戰,都顧念自己的家,各懷心事,離心離德,沒有鬥志。因此,我才能建立戰功。在伊闕之戰中,韓國勢力孤單,等待魏國支援,不想先動用自己的軍隊。魏國依仗韓國的兵馬精銳,想推韓國兵馬打頭陣。韓、魏兩隊互相爭利,不能同心協力,所以我才能夠虛設迷惑敵人的軍隊,來防禦韓國的軍隊,並集中精銳部隊,出其不意,攻打魏國。
魏軍已經失敗,韓軍自然潰退,乘勝追擊敗北的殘兵敗將,我因爲這個緣故才能立下戰功。這都是由於謀劃的當,利用有利的形勢,順理成章,哪有什麼神兵啊!現在秦軍在長平擊敗趙軍,不趁著趙國恐懼萬分的時候趁機滅亡趙國,而因爲趙國畏懼屈服就放棄滅趙,使趙國能夠抓緊耕種增加糧食儲備,撫養遺孤,讓幼兒長大,以擴充人口,修築城牆,疏浚護城河使城邑更加堅固,國君放下自己的架子,對大臣以禮相待,大臣不惜生命親近效死力的士兵。至於平原君趙勝這類人,都讓自己的妻妾到軍營中爲將士們縫補衣服。臣民一心,上下共同努力,好比勾踐被困在會稽山上受辱,而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一樣。趁現在去攻打趙國,趙國一定會固守城邑,拼死抵抗。如果向趙軍挑戰,趙軍一定不肯出城。如果圍困國都,一定不能攻克。如果攻打其他城邑,也一定不能攻下。如果在城邑的郊外搶掠,一定會一無所獲。出兵不能獲得戰功,諸侯們就會產生救趙的心思,趙國的救兵必然會趕來。我只看到攻打趙國的害處,沒看到任何益處。我現在又有病,所以不能出征。”
[原文]
應侯慚而退,以言於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滅趙乎?”復益發軍,更使王齕代王陵伐趙①,圍邯鄲八、九月,死傷者衆而弗下。趙王出輕銳以寇其後②,秦數不利。武安君曰:“不聽臣計,今果何如?”王聞之怒,因見武安君,強起之,曰:“君雖病,強爲寡人臥而將之。有功,寡人之願,將加重於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武安君頓首曰:“臣知行雖無功,得免於罪。雖不行無罪,不免於誅。然惟願大王覽臣愚計,釋趙養民,以諸侯之變。撫其恐懼,伐其慢③,誅滅無道,以令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趙爲先乎?此所謂爲一臣屈而勝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計,必欲快心於趙,以致臣罪,此亦所謂勝一臣而爲天下屈者也。夫勝一臣之嚴焉,孰若勝天下之威大耶?臣聞明主愛其國,忠臣愛其名。破國不可復立,死卒不可復生。臣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爲辱軍之將,願大王察之。”王不答而去。
[註釋]
①王齕(hé核):秦國將領。②趙王:指趙孝成王。③(jiāo交):同“驕”。
[譯文]
應侯慚愧地退了出去,把武安君的話告訴了秦王。秦王說:“沒有白起,我就不能滅掉趙國了嗎?”又增派兵力,另派王齕代替王陵攻打趙國,秦軍圍困邯鄲八、九個月,死傷衆多,始終沒有攻下邯鄲。趙王派出輕銳的小股軍隊偷襲秦軍的後方,秦軍接連失利。武安君說:“不採納我的計策,現在結果怎樣?”秦王聽說後大怒,於是前去見武安君,逼著武安君起牀,說:“您雖然有病在身,也得勉強替我帶兵指揮。如果建立戰功,這是我希望的,一定會重賞您。如果您不去,我就會怨恨您。”
武安君叩頭曰:“我知道去了即使得不到戰功,也可以免除罪過。假如不去,即使沒有罪過,也免不了死罪。然而我只是希望大王能夠稍微注意一下我的愚見,對趙國罷兵,讓百姓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以應付諸侯之間出現的變故。我知道,安撫恐懼的諸侯,攻打傲慢的諸侯,誅滅無道的諸侯,以此來號令天下諸侯,天下就平安無事,爲什麼一定揪著趙國不放呢?這就是所說的‘爲白起一臣屈服,卻可以戰勝諸侯’的做法啊。大王假如不明察我的愚見,一定要求得一時的痛快消滅趙國,以致讓我獲罪,這也就是所說的‘取勝白起一臣,而被諸侯所屈服’的做法啊。取勝一臣的威嚴,哪裡比得上戰勝天下的威嚴大呢?我聽說聖明的大王愛護他的國家,忠誠的臣子愛惜他的名聲。滅亡的國家不能再復原,戰死的士兵不能復活。我寧肯接受重罪而死,也不忍心做受辱的敗軍將領。希望大王明察。”秦昭王沒有回答,轉身就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