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開端,是孩子從大千世界中獲得知識的開端。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得好,讓孩子認識世界就要:“觀察,觀察,再觀察。”
孩子從一出生,就對世界產生濃烈的興趣,3歲的孩子更是對周圍世界充滿強烈好奇。一個3歲的孩子經常會問家長一些他感興趣的問題,比如說:“媽媽,這是什么?”“媽媽,為什么小鳥會飛?”“媽媽,這是什么花?”等等。這是孩子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得到了快速成長。因此,觀察力的培養和發展對幼兒自主探索學習世界具有重大意義,是開啟智慧的鑰匙。
培養孩子觀察的能力,不是讓孩子到處看看、隨意看看就可以了,而是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讓孩子通過觀察去認識觀察到的事物,引導孩子揭示觀察對象內部存在的規律。觀察力是孩子在觀察實踐中或有關訓練中形成的能力。因此,孩子觀察能力需要家長有意識地培養。
觀察就是引起孩子的注意,只有引起孩子注意,使孩子感興趣,才會去觀察,但是很多3歲的孩子的注意力都比較分散,怎么才能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呢?只有讓孩子對某事某物產生濃厚興趣,孩子的注意力才會集中,即觀察往往受興趣支配。
第一,捕捉孩子的興趣,引導觀察。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個道理。觀察就要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就要先了解孩子的興趣點在哪里。幼兒喜歡觀察活的、動的物體;喜歡觀察顏色鮮艷的東西;喜歡看大而清晰的物體圖像;位置明顯的物體容易被觀察;差別大的物體容易被觀察出來等。孩子具有超強的好奇心,這是成人比不了的。在大千世界中,有無數的事物會讓孩子產生濃厚的興趣,家長要抓住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引導孩子去觀察、去發現。
下面是一位家長的記錄:
一次戶外活動中,兒子在地上發現了一只蚯蚓,于是他便興奮地招呼其他同行的小朋友來看。很多小朋友都不認識,都好奇地問:“這是什么呀?像繩子一樣,還會動呢!”兒子便自豪地說:“這就是蚯蚓,以前媽媽帶我看過。”有幾個也不甘示弱地說:“我也知道的。”毛毛說:“我也見過,以前在家種花的時候看見的。”這時,又有幾個小孩子也大聲說道:“我家地里也有的。”孩子不停地談論著這個蚯蚓。我抓住這個機會,給孩子們提出各種問題,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認識蚯蚓。從尋找五官到觀看爬行,再觀察、尋找蚯蚓的食物等,整個活動始終讓兒子在興趣中逐步擴大觀察的廣度和深度。
處在城市中的家長要經常帶孩子到郊區去轉一轉,增加孩子的見識,在戶外自由、輕松的氛圍中最容易捕捉到孩子的興趣。因此,日常活動中我們要懂得保護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他們的觀察興趣。
第二,明確觀察目的,培養廣泛興趣。
孩子有了觀察的興趣,還要讓孩子有觀察的目的,隨便觀察觀察,就會失去觀察的意義。有了明確的觀察目的,孩子才會集中注意力觀察事物的細節,就不會限于一般的感知。有了明確的觀察目的,孩子才會做到有的放矢,把觀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其本質特征。所以,有目的的觀察才是有意義的觀察,才會讓孩子在觀察中獲得知識,才能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反之,如果幼兒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對事物熟視無睹,孩子的觀察力就得不到鍛煉,還會讓孩子養成不良的觀察習慣。
培養孩子良好的觀察力,就要讓孩子多觀察、多接觸大自然,多接觸社會,從觀察中積累經驗和學識,從觀察中培養孩子對于大千世界的廣泛興趣。因此在給孩子制訂觀察計劃時一定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年齡特點,引導孩子有目的地活動,引導孩子有目的地觀察,調動孩子觀察的積極性,培養孩子對觀察的廣泛興趣,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
第三,給孩子選擇合適的觀察對象。
對于3歲的孩子來說,培養他的觀察能力,要根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審美取向來定,比如說讓孩子多觀察那些色彩鮮艷、新奇、活動的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孩子對他們喜歡的事物,不用家長的指導就會自主地去看看、摸摸、碰碰,在這樣的觀察中,孩子的各種感官都得到鍛煉。但是,一個3歲的孩子,很難充分調動他的各種感官,所以,孩子自主的觀察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只有把各種感官都調動起來,才能更正確、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觀察某一事物。因此,家長要選擇適合3歲孩子的觀察對象,積極引導運用各種感官參與,全面觀察。
例如:
觀察花朵。家長可以帶孩子去花叢中,讓孩子觀察各種形狀、各種顏色的花朵,引導孩子用眼睛仔細觀察,讓孩子用手去摸一下花朵,感覺花的質地,然后,讓孩子聞一聞不同花朵的氣味,讓孩子進一步了解花朵的全部特征。觀察不是單單用眼睛去看,它是一個綜合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讓孩子的各種感官都參與,使孩子好奇、好動的天性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