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波斯的路不好走, 舟車交替,用了小半年時間纔到達,然而卻只能待兩個多月, 除了應使團要求, 向波斯國女人們傳授基本的刺繡技巧之外, 還要學習她們的技術, 大妹忙起來的話連一日三餐都經常耽誤。
波斯國技術粗獷, 配色不像她們一樣講求自然和和諧,經常大紅大綠搭配一起,怎樣奪目怎樣來, 竟然也產生別樣的美感。
兩個月後,使團回國, 大船經過江淮, 氣候已進入深秋, 烏桕樹將河道兩岸染成通紅一片,倒映在瑟瑟江水之中, 將秋色描繪得淋漓盡致。
許久未歸家,大妹想順道回去看看,於是使團將她在碼頭放下,告別之後,大船仍然北上, 大妹則在岸邊僱了輛馬車。
村裡人都知道大妹在外頭髮跡了, 看見她回來, 又從馬車上卸下大箱小箱在門口。村民們不必招呼, 都自覺圍了上來, 有問好的,有表達想念的, 有說讓她去他們家玩的,有讓她多住幾天再走的……
大妹一一表示感謝,打開大箱子,把從波斯帶來的手信分給前來問候的村民們。
溫秀才在曬穀場曬穀,不知誰家的雞跑進來,要吃他的穀子,溫秀才正拿著耙子趕雞,聽村民跑過來告訴他大妹回來,當下扔下耙子,連雞也不管了,拔腿就往家裡跑。
看見溫秀才回來,村民們三三兩兩散了,大妹走過來請安,見溫秀才身子骨硬朗,放下了心。
溫秀才拉起衣角揩眼睛,哽咽道:“大妹啊,爹對不起你……”
小妹的事情,溫秀才曾寫信跟她說過。大妹無所謂道:“錢丟了總能賺回來,不是大事。”
溫秀才聽見這話,眼淚掉得更兇,心疼道:“可是你小妹還沒有找到……”
大妹安慰道:“小妹機靈,您不用太多擔心。吃多少苦學多少乖,能出去歷練一番也不是壞事。”
溫秀才失望地放下了手,摸出腰間的鑰匙去開門,幫大妹將大箱小箱擡進屋子裡,以爲她是從上京回來的,說道:“家裡沒什麼人,何必破費買這麼多。”
大妹遂把出使波斯的事情簡要說了一下,聽得溫秀才心花怒放。有道是有心栽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煞費苦心栽培二妹和小妹二人,卻成了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反而大妹自己闖出了一片天地。
想起二妹,溫秀才又開始唉聲嘆氣。
原來,華歸在兩年前也納妾了,那妾室是華氏的遠房侄女,原先家裡也是個富戶,後來家道中落,父親將她賣給一個大官抵債,大官懼內,不敢將她帶回家,而是在外面置辦了個宅院偷偷養著,對外瞞得密不透風。養得時間長了,被家中母老虎發現,帶上身邊的脂兵粉將,氣勢洶洶要去捉拿外室。大官事先得到消息,因華氏侄女已懷有身孕,不能隨意丟棄,無奈家中母老虎來勢洶洶,正焦頭爛額,其下屬願意接手。
大官求之不得,於是便將華氏侄女悄悄轉讓給下屬。母老虎找到外宅的時候,華氏侄女已經深藏在大官下屬的深院之中,母老虎奈何不得,幸好悻悻而返。後來,大官乘船進京的時候,被水寇洗劫,屍首陪拋入滾滾江海之後,至今沒撈回來。
樹倒猢猻散,大官死了,下屬再也沾不到便宜,想要留下女人,卻還要養別人的兒子,算算很虧本,於是將孃兒倆趕出府中。
父母年邁,兄嫂當家,嫂子不是一個善人,華氏侄女沒有地方可去,於是帶著兒子投奔華氏。華氏覺得自己這個侄女是錦衣玉食里長大的,有學識,有涵養,有見地,與貧家姑娘天壤之別,又與自己能說得上話,遂收留了她們母子。
華歸與這個表妹自小玩到大,及至成人,才減少了往來,但是小時候得情意還在,而且她知風趣,懂詩詞,能陪著他看星星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宇宙洪荒,又有一股說不上來的媚態,一近身就有剋制不住的飄飄然之感。一來二去,很快勾搭成奸,擇吉日擺了筵席,當著東凌縣同僚們的面,將表妹收入房中。
溫秀才嘆氣:“你二妹這麼軟弱的人,家中再多一個這樣厲害的人物,不定要被欺負成什麼樣,往後的日子可怎麼過?”
大妹低眉整理箱子的東西,要送給孫大娘的、易嬸子的、二妹的分開放好。溫秀才見她又不接話了,遂只好怏怏地住了口,聽見外頭響起敲門聲,擡起手抹幾下臉,走過去開門,原來是易嬸子。
易嬸子今天去市集賣雞,回來得晚些,聽過大妹回家,遂過來看看。
大妹站起身接待,感謝她這些年對溫家的照料。自己姐妹不孝,不能近前侍奉父親,全賴易嬸子的照顧。
易嬸子笑得憨實,說起溫秀才的不容易,提起二妹的可憐,一開口,就絮絮叨叨停不住,大妹聽得仔細,偶爾禮貌地點下頭。
溫秀才拉了下易嬸子的衣角,易嬸子這纔回過神,住了嘴。
溫秀才幫易嬸子把大妹送給她的東西抱回她家,易嬸子挨近溫秀才小聲嘀咕:“怎麼這次看大妹,好像變了很多。”
溫秀才替大妹說話:“她能顧好自己已經很不錯,哪能件件事都顧上。”
易嬸子不同意,“那兩個都是她妹妹啊!”
溫秀才嘆氣:“她們自己不爭氣,有什麼辦法!”
易嬸子跟著嘆氣,讓他把東西放在凳子上,將家裡曬的菜乾、筍乾等拿出來給溫秀才,難得大妹回家,讓溫秀才多做些本地纔有的菜給大妹吃。
第二天,溫秀才進城裡把二妹叫回來。
二妹抱了兒子一起過來,兒子今年5歲,因爲怕生,膩在二妹懷裡不出來,怯怯打量著大妹,在一羣大人的引誘下叫大妹“大姑姑”,聲音糯糯甜甜,因爲缺了門牙,說話漏風。
雖說被窩裡多了個女人,可是二妹這兩年過得異常舒心,她與華氏侄女同生活在一個屋檐下,但井水不犯河水,除了做飯要多做兩個人的,洗衣要多洗兩個人的,沐浴要多備兩個人的湯水,華氏侄女並不找她的麻煩,而華氏的注意力被她侄女和孫外甥分散,總算不會一天到晚揪著她的毛病罵個不停。
易嬸子想讓二妹同大妹說說自己的難處,但是二妹覺得自己目前這樣挺好,沒什麼可抱怨。
因爲要回家做飯,過了巳時,二妹便帶著兒子回去了。
在家裡又住了一個晚上,大妹留下些銀子,然後進縣城僱馬車回上京,家裡又只剩下溫秀才孤零零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