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倦怠癥”又稱“職業枯竭癥”,它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現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壓之下所體驗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這和肉體的疲倦勞累是不一樣的,而是緣自心理的疲乏。
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重復機械的作業中,漸漸會產生一種疲憊、困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難以提起興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因此,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師克麗絲汀·馬斯勒將職業倦怠癥患者稱之為“企業睡人”。據調查,人們產生職業倦怠的時間越來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個月就開始厭倦工作。
長期處于高壓行業的人群,比如公務員、媒體人、金融行業從業者等,在入職十年左右時最容易出現“心理感冒”,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職業倦怠和失眠。怎樣消除職業倦怠,解決辦法既難又簡單。我覺得,在考慮尋求專業力量“救援”的同時,想辦法激活自我內心的復原能力變得尤為重要要。
Y小姐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單位,專業對口,收入頗豐,還很穩定。工作伊始,Y小姐滿懷熱情地投入工作。可是一年過去了,她發現工作永遠是那樣井然有序,沒有任何新鮮感,自己再也不像剛來的時候那樣為了某個項目的完成而沾沾自喜了。尤其是當她看到辦公室的種種爭斗時,更感到厭倦萬分。她的情緒開始低落,經常發牢騷,甚至還懷疑自己根本就不適合做這份工……
曾經非常喜歡教師職業的J,在高考那年,第一志愿填的就是南京師范大學。很多同學開玩笑說:“真沒出息,讀了那么多年的書,到頭來還是守著三尺講臺,兩寸粉筆。”或許,這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追求與熱愛……工作將近7年了,每一天都在傾心竭力地守著這份事業,滋養著這份事業,J體會著做教師、班
主任的快樂和激情,從來沒有想過倦怠這個詞,心中充溢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對教育的美好遐想。但是最近幾天,她忽然感到莫名的惆悵,變得“有點多愁善感”,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每天只是機械地課堂、辦公室、上課、備課周而復始,心中沒有以前剛剛工作時的那種激情與動力。面對這種情況,她和組內的同事聊起過,她們得出的一致結論是:你面臨著教師職業倦怠問題了!
同一個崗位時間長了,熱情被磨去,難免疲憊厭煩,出現“職業倦怠”,開始得過且過,甚至出現跳槽的念頭。就如上例中的Y和J一樣。職業倦怠并非完全是壞事,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可能是邁上新平臺的前奏,生活的醍醐灌頂。保持兵來將擋的態度就好,不必過于憂慮。但你要搞清楚的是,跳槽未必就會讓你稱心如意。與其到處尋尋覓覓,不如安下心來把手頭工作做好,也許快樂自然就會來到你身邊。
心態決定你人生的色彩,你帶著灰色的眼鏡的時候,你看到的世界全部都是灰暗的,它會影響你看世界的色彩。這里面,關鍵是一個心態如何調整的問題,需要理性正當地把握。送大家四句話:
把自己當成別人。為什么呢?當你在痛苦憂傷的時候,把自己當成別人,你的問題就成了別人的問題,與自己無關了,痛苦自然就減輕了;當你因某事欣喜若狂的時候,你把自己當成別人,那成了別人的成績和功勞,與你無緣,自然就會心境平和了。特別是,當你對工作產生厭倦情緒時,你須把自己當成那些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人、那些還在吃牢飯的人、那些身患生病所剩時日不多的人,重新審視工作的價值,可能感覺又不一樣了。
把別人當作自己。實際上就是運用換位思維。什么時候把別人當作自己呢?當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跟人建立一種互惠共促關系的時候,你把別人當作自己
,就能夠很好地理解別人的處境和感受,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人家需要幫助的時候,你能給予恰當的幫助,你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助人者。
把別人當成別人。凡事皆有因緣,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是合理的。不能吃著碗里看著鍋里,這山望著那山高,在那里橫攀豎比,越比越沒工作的興趣。學會去尊重別人獨特的狀態,學會尊重工作原本的樣子,從現有的枯燥中發現樂趣和閃光點。不是你的,終歸求不到。是你的,只要爭取了,可能就跑不掉。
把自己當作自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現在這個事情可能是一個壞事情,但是長遠來說又可能是一個好事情。在壓抑狀態下,不要讓自己定勢在某一個負面的觀念上,要學會跳到反面看積極一面,用一生的時間,用心去理解自我,不斷地完善提升自我,塑造以“自我激勵”為主的“自助定向人格”,能夠在沒有外力幫助的情況下靠自己的資源獲取成功的品質。
有直面壓力的堅強人格,思考人生的睿智品質,看問題就能高人一籌。職業倦怠有著復雜的社會原因,也有著單純的個人原因,我們應該給以足夠的重視。客觀環境和制度層面的因素我們一般難以干預,但是,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狀態,保持理想、保持激情、保持年輕的心態,努力使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易中天先生在回憶他在武大的教授胡國瑞先生時,憶起先生和師母紀念金婚時,填了一首詞《鷓鴣天》,遍贈諸生。這首詞的下闋云:“身外事,馬牛風,人生何處計窮通。塵間信有神仙侶,修短盈虛一笑空。”想一想,有如此大胸懷,還會有什么職業倦怠呢?我們只有不斷地進入職業追求的高層次,才能把職業倦怠感遠遠地甩在后面,才能真正體會到工作的快樂與價值,“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