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明朝的官階

1。【內閣制的確立】明朝建立初期,職官設置沿襲元朝,中央以中書省、都督府、御史臺分掌行政、軍事、監察。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撤消中書省,並規定永不設丞相,於是一切政務統歸六部,由皇帝直接轄制。因政務繁多,朱元璋從翰林院等文翰機關指派官員加殿閣大學士銜,協助皇帝閱看奏章、草擬詔旨。明成祖時,命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開始參預機務。仁宗、英宗以後,學士們多是幾朝元老,權位愈重,這時內閣已類似唐朝的政事堂了。明世宗嘉靖以後,則“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儼然是宰相之職。由於朱元璋有不準設丞相之約,於是人們稱大學士爲輔臣、閣老,對首席輔臣則稱首輔、元輔。由於翰林學士僅爲五品官,於是對內閣大學士多加六部尚書、侍郎等銜,以提高其地位,實際並不真管該部事務。凡大學士兼六部尚書者,一般尊稱爲“閣部”。

儘管內閣大學士類似於過去的宰相,但是仍與宰相有差別。因爲內閣並不是一個正式的最高行政機構,六部也不是它的下屬部門,內閣仍帶有皇帝私人秘書、顧問的性質。內閣的權力主要體現在“票擬”上,即對各處上呈的奏章提出處理意見,根據皇帝旨意草擬詔令,經皇帝批準後交六部辦理。另一方面,內閣還要受制於宦官的“批紅”。明朝宦官機構有四司、八局、十二監,其中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可代替皇帝用硃筆批示奏章公文,這叫作批紅。這種做法爲宦官弄權提供了方便。爲此,內閣輔臣們往往也要俯首聽命於宦官。

2。【明朝的九卿】作爲朝廷的諸卿,明清兩朝都稱爲某寺卿,而所謂九卿也有了變化,是專指六部尚書以及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

明朝六部的名稱和職掌與過去基本一致。廢中書省後,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地位得到提高,各部尚書、侍郎的官位品級也得到提升。

通政使司設於洪武十年(1377年),以通政使爲其長官,掌受內外臣民之奏章建言或舉告不法等事,並呈報皇帝。所以這是一個下情上達的機構,起著重要的作用。

大理寺以大理寺卿爲首長。明朝大理寺不掌審刑,專門負責對重大案件的複覈,這一點與唐宋作爲最高審判機構完全不同。但是如遇有重大案件,則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共同審理,稱爲三司會審。如遇特大案件,又要由上述三法司會同各部尚書及通政使共同審理,稱爲圓審。都察院是明朝的最高監察機構,詳情見後。

3。【明朝的五軍都督府】明初原設大都督府,以大都督統領中外諸軍事。洪武十三年,爲防備軍權過分集中,廢大都督府,改置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爲其長官。五軍都督府分別掌管京師及各地衛所的軍隊,雖統兵,但無調遣權。兵部掌管軍官的任免、升調,發佈軍事政令,但不統領軍隊。軍隊的調遣權最終由皇帝掌握。

衛所是明代軍隊的基本編制單位,其防區在一府之內的設所,一府以上的設衛。各地衛所的軍隊受所駐省的都指揮使管轄,而各省都指揮使又歸中央五軍都督府統領。

關於中央朝廷的其它行政機構,過去的諸卿在明朝只保留了五個,其長官也改稱“寺卿”,它們是: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太僕寺。它們與國子監、欽天監合稱五寺二監。此外還有翰林院、宗人府、詹事府、太醫院等。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南京稱爲留都。遷都後,南京原有的各種官僚機構大多保留下來,與北京的中央職官相重複,但南京的一套職官缺少實權,常常被用來安置閒散或遭貶斥的官員。在明朝的政治鬥爭中,南京各官往往結成勢力,與北京方面相角鬥。

4。【明朝的都察院】都察院爲明朝的最高監察機構,以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爲其正、副長官,掌管內外監察,糾舉不法。又依照當時的十三省行政區,劃分全國爲十三道監察區,設十三道監察御史110人分別監察各地。明朝還建立了御史出巡地方的制度,即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稱爲巡按御史,俗稱八府巡按。他們品位雖然不高,但權力很大。此外,如地方有重大事故,朝廷要派帶都御史銜的官員去處理,權力較巡按御史更大。這些人凡兼管一省行政和民政的稱爲巡撫;兼管一省軍事的稱爲提督;兼管數省軍、政、財的稱爲總督,仍隸屬於都察院。這時的巡撫、提督、總督也還都屬於臨時差遣性的職務。

與都察院並立的監察機構還有六科給事中,負責稽覈中央六部及其它機構事務,還可參與廷議和重大案件的審理。所以給事中雖位卑但權重。

此外如錦衣衛、東廠、西廠,雖有一定的監察職能,但實爲特務機關,不能看成是正式的監察機構。

5。【明朝的地方官制】明朝地方行政系統爲省、府(州)、縣三級制。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爲承宣布政使司,但仍習慣稱省。當時除南、北直隸外,全國共分十三布政使司即十三省。布政使司設左右布政使爲長官,主管一省民政和財政。同時還設提刑按察使司,以提刑按察使爲長官,掌管一省司法刑獄,糾劾不法;設都指揮使司,以都指揮使爲長官,掌管一省軍事,統領全省衛所。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合稱三司,三權鼎立,雖可避免地方專權,但又不易相互配合,所以朝廷又往往派遣監察御史和部院大臣以總督、巡撫、巡按等名義去協調各方,解決問題。

省下設府,相當於宋元時的路。京師的順天府和南京的應天府以府尹爲其行政長官,其餘諸府則以知府爲長官。

府下設縣或州,以知縣、知州爲長官。另有直隸州,地位與府等同,直接隸屬於布政使司。

此外,在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區還設有土司,管理當地事務,如宣慰司、宣撫司等以及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都由當地頭人任正職,並且世襲。這些特區相當於唐宋的羈縻府、州。

6。【明朝的勳爵和品秩俸祿】

明朝初年,朱元璋便定下“封建諸王之制”,許多宗室子弟被封爲王。明成祖時取消了諸王的政治、軍事權力,只保留了他們的經濟利益。

除了皇室封王外,文武官員封爵只有公、侯、伯三級,不一定都世襲。

明朝的勳多授予高級官員。文勳有十級,武勳有十二級。

明朝的官品定爲九品十八級。又定文散官階爲四十二等,武散官階三十等。

明初官員俸祿全部給米,偶爾發錢鈔。明成祖規定,高級官員以俸祿的十分之四、五發給米,低級官員以十分之七、八發米,餘皆發鈔。以後由於鈔不斷貶值,俸祿又有變動。

明朝官員的袍服,除顏色有區分外,對上面的繡花圖案也有不同要求。在服色上,明朝規定一至四品爲緋色,五至七品爲青色,八、九品爲綠色。對於官服所飾圖案,規定上繡動物,自一品至九品,文官繡鳥類,武官繡獸類。類似這種做法在元朝已經開始實行,當時規定自一品至七品,在不同顏色的官服上要分別繡上大小不同的花朵,八、九品不繡。

7。【都指揮使司】爲明代地區軍事總機構,長官有都指揮使1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2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4人(正三品),其屬有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獄司司獄(從九品),倉庫、草場、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揮使司,設官與都指揮使司同。長官之中有一人統司事,稱掌印,簡稱都司,位次在布、按兩司之上。《明史•職官志五》說:“都司掌一方之軍政,各率其衛所以隸於五府,而聽於兵部。”

衛指揮使司設官與京衛同。外衛皆統於都司及行都司。衛以下爲千戶所,千戶所又轄百戶所。千戶所有正千戶1人(正五品),副千戶2人(從五品),鎮撫2人(從六品)。其屬吏目1人。千戶所轄百戶所10個,共有百戶10人(正六品),總旗20人,小旗100人。刑獄則歸鎮撫掌管。凡衛所皆隸於都司,而都司又分隸於五軍都督府。自衛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襲,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都督府的都督名稱後來變爲空頭的官階,而統兵之官則須別加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守備、把總等名目。《明史•職官志五》:“總鎮一方者爲鎮守,獨鎮一路者爲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爲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爲協守。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禦、領班、備倭等名。凡總兵、副總兵一職均須有公、侯、伯、都督爵銜者充任。其總兵掛印稱將軍者,雲南曰徵南將軍,大同曰徵西將軍,湖廣曰平蠻將軍,兩廣曰徵蠻將軍……其在薊鎮、貴州、湖廣、四川及儹運淮安者,不得稱將軍掛印。宣德間,又設山西、陝西二總兵。嘉靖間,分設廣東、廣西、貴州、湖廣二總兵爲四,改設福建、保定副總兵爲總兵,又添設浙江總兵。萬曆間,又在臨洮、山海增設總兵。至明代末年,總兵官增置繁多,不可勝記。總兵在明代本爲無品級之差委,至清代則爲正二品的正規武職。

此外,還有軍民府、土州、土縣,其官員設置,與府、州、縣制相同。

掌管天津衛的最高官員就是天津衛指揮使,一位正三品的軍事長官。何教授說,明朝中央機構在初期設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但這些基本上屬於榮譽稱號而非實授。處理具體政務的是中央設立的中書省,左右丞相總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事務。到1380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及丞相制,分中書省及丞相權力歸屬六部,由六部尚書(相當於各部的部長)直接對皇帝負責分理國家諸事。此外還設有具備司法功能的大理寺、相當於現在紀檢部門的都察院等一些職能部門。

在地方上,明朝在各省設立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各1人,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提刑按察使1人,負責司法之事;而本省軍事防務的責任就落到了都指揮使肩上。可謂是三司權責分明。

8。【衣:官員前胸成了“動物世界”】

歷史上,衣服是最能顯示身份的東西。明代官服採用補子制度。所謂“補子”,就是一塊縫在胸前的布,上面繡上各種花紋。公、侯、伯、駙馬的補子繡麒麟白澤,官員是文禽武獸。一品文官繡仙鶴,二品是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以下是鷺鷥、黃鸝、鵪鶉、練雀等。武官一二品是獅子,三四品爲虎豹,五品是熊,六七品是彪。其可謂是“大小官員坐滿堂,珍禽異獸爬全身”。

9。【食:縣官工資發大米】

七品官因爲官階低常被稱爲芝麻官。據瞭解,明朝官員分爲十八級,從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一直到從九品。明朝的縣官一般是七品官。

從待遇看,明朝官員的正式工資是歷史上最低的。七品知縣,每年的名義工資是90石大米(京官領到的俸祿經常是加工好的大米,根據加工好的白米每石160斤,明朝的一斤爲590克的說法,一石白米爲94.4公斤。),合現在月薪1840元人民幣(每斤米1.3元)。但那時發的是貨幣加實物工資,官員領回家的既有大米、布匹,也有銀子和鈔票。經過朝廷剋扣,加上明朝貨幣大幅貶值。級別越高的官員,所受的折扣損失就越大。

10。【住:級別高房子大】

官員的級別不同,住房的等級也有差異。明朝對建築規定森嚴,據《明史•輿服志》記載:藩王稱府,官員稱宅,庶人稱家,住宅建造大小亦受限制。王侯、官員按等級造房,庶人只能造“三間五架”之屋。比如明代的親王府,分爲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有三重殿堂,後一部分有三重宮室,兩側還有跨院,佈局像故宮,只是規模要小得多。

11。【行:騎馬坐轎各行其道】

明朝初年,朱元璋規定,京官三品以上方許乘轎,在京四品以下和在外官員只能騎馬,不許坐轎。官員的隨從也是多少有別,公爵10人,侯爵8人,伯爵6人,一品官至三品官6人,四品官至六品官4人,七品官至九品官2人。街市軍民、做買賣及乘坐驢馬行路者,遇見公侯、一品至四品官員過往,要立即下馬讓道;官員相遇,官階較低的官員要採用側立、迴避等辦法讓道。

12。【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13。【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14。【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15。【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16。【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17。【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遊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18。【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19。【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20。【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禦、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21。【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禦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22。【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23。【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24。【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25。【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臺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遊牧副尉

26。【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27。【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28。【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29。【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30。【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31。【巡撫】明清地方軍政大員之一。亦名撫臺。以“巡行天下,撫軍接民”而名。明朝設置巡撫,起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敕遣懿文太子陝西之行。至永樂十九年(1421),吏部尚書蹇義等二十六人分巡各省,安撫軍民,詢察利病,於是產生了巡撫制度。但在宣德以前,巡撫非專設之官,有事則遣,事畢即還,巡行也無固定的範圍。宣德五年(1430),御史于謙、越府長史周忱等六人被擢升侍郎,分撫南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江西、湖廣等處,從此各省常設巡撫官漸成制度。天順、正德年間,曾兩次下詔裁革,但旋即復設。巡撫初設,僅爲督理稅糧,總理河道,撫治流民,整飭邊關,後遂偏重軍事。明代巡撫多進士出身,少有舉人致其位者,其初,內地巡撫由吏部會同戶部推舉,邊地巡撫由吏部會同兵部推舉;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內地、邊地,由九卿廷推。巡撫的加官一般爲都御史、副都御史、僉都御史;兼理軍務者,另加提督軍務(有總兵官的地方加贊理軍務,或參贊軍務)的頭銜。亦有總督兼巡撫者,合稱爲“督撫”。在明朝,巡撫雖非地方正式軍政長官,但因出撫地方,節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實際掌握著地方軍政大權,這就可以防止因三司鼎立而釀成的不相統屬、運轉不靈的弊端。同時,巡撫每年要赴京師議事,也體現了朝廷對地方統轄權的加強。明後期巡撫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門戶左右,而最後點定之權又重歸權閹,故朝中各種政治力量的更迭,往往影響巡撫的易置。

清因明制,在各省設置巡撫,計有山東、山西、河南、江蘇、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陝西、新疆、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各一人。其以總督兼者,有直隸、甘肅、福建、四川各一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東三省奉天、吉林、黑龍江改行省,亦各設巡撫一人。

清代巡撫之官級一般爲從二品,俱兼兵部侍郎及副都御史銜。是一省最高軍政長官。具有處理全省民政、司法、監察及指揮軍事之大權。省內自布政使、按察使以下,均爲其屬官。

泉司即“按察使”

32。【臬臺】明、清時按察使的俗稱。官名。始於唐初,職在赴各道巡察,考覈吏治。至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爲常設官職。後曾改稱採訪使、觀察處置使,實爲各州刺史之上司,權力僅次於節度使,凡有節度使處則以節度使兼。宋代不設節度使,初以轉運使兼領提刑,後別設提點刑獄,遂爲後世按察使前身,其職務則與唐觀察使有別。金章宗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改提刑使爲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獄與官員考覈。元代稱肅政廉訪使。明初複稱按察使,爲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長官,主管一省的司法。明中葉以後,各地多設巡撫,按察使成爲巡撫的屬官。清代沿置,隸屬於各省總督、巡撫。別稱臬臺、臬司、廉訪。《舊唐書。安祿山傳》:“[天寶]三載,代裴寬爲范陽節度,河北採訪、平盧軍等使如故。”《明史。職官志四》:“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糾官邪,戢奸暴,平獄訟,雪冤抑,以振揚風紀,而澄清其吏治。”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高按察叔嗣》:“[嘉靖]三年,仍起前官,出爲山西參政,升湖廣按察使。”《清史稿。職官三》:“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省各一人。正三品。。。。。。掌振揚風紀,澄清吏治。所至錄囚徒,勘辭狀,大者會省司議,以聽於部院。兼領闔省驛傳。三年大比充監試官,大計充考察官,秋審充主稿官。”

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二)第十一章 笑向蒼雲試射聲(四)第十一章 笑向蒼雲試射聲(四)第九章 春風走馬出京城(三)第一章 繫馬高樓垂柳前第十一章 笑向蒼雲試射聲(四)第八章 不到天明未肯休(二)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二)第四章 出門俱是看花人(一)第十二章 塞外鴻儒一布衣(一)第八章 不到天明未肯休(一)第十二章 塞外鴻儒一布衣(四)第十五章 莫道天子不早朝(二)第十五章 莫道天子不早朝(二)明朝火器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三)第六章 少年意氣快哉風(一)第八章 不到天明未肯休(一)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一)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二)第二章 新豐美酒鬥十千(二)第十五章 莫道天子不早朝(二)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二)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一)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二)第二章 新豐美酒鬥十千(二)第五章 從來高處不勝寒(一)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二)第三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二)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一)第十三章 一槊橫行三軍前(三)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二)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二)第一章 繫馬高樓垂柳前第七章 東郊春意盡逍遙第六章 百尺明堂坐天子(一)第二章 新豐美酒鬥十千(一)第五章 相逢意氣爲君飲(二)第八章 不到天明未肯休(一)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二)第九章 春風走馬出京城(一)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二)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四)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一)第六章 少年意氣快哉風(一)第一章 滿腹經綸猶落泊(二)第三章 偏坐金鞍調白羽第十一章 笑向蒼雲試射聲(二)第五章 從來高處不勝寒(二)第三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三)第十一章 笑向蒼雲試射聲(一)第六章 少年意氣快哉風(一)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一)第六章 百尺明堂坐天子(一)二十四衙門第四章 出門俱是看花人(一)第一章 繫馬高樓垂柳前第十二章 塞外鴻儒一布衣(三)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一)第十二章 塞外鴻儒一布衣(四)第五章 從來高處不勝寒(二)第十一章 笑向蒼雲試射聲(三)第十五章 莫道天子不早朝(二)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三)第四章 出門俱是看花人(一)第五章 從來高處不勝寒(三)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一)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一)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二)第三章 偏坐金鞍調白羽第四章 出門俱是看花人(二)第三章 偏坐金鞍調白羽第九章 春風走馬出京城(四)第十三章 一槊橫行三軍前(三)第二章 新豐美酒鬥十千(二)第十章 紈絝誰知黎庶苦第六章 少年意氣快哉風(一)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二)第九章 春風走馬出京城(二)第三章 偏坐金鞍調白羽第六章 百尺明堂坐天子(二)第十五章 莫道天子不早朝(一)第三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二)第十三章 一槊橫行三軍前(三)第十五章 莫道天子不早朝(二)第五章 從來高處不勝寒(四)第三章 偏坐金鞍調白羽第五章 相逢意氣爲君飲(二)第三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三)第六章 百尺明堂坐天子(一)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一)第十二章 塞外鴻儒一布衣(四)第十二章 塞外鴻儒一布衣(二)第三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三)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二)第十一章 笑向蒼雲試射聲(二)第九章 春風走馬出京城(二)第九章 春風走馬出京城(四)
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二)第十一章 笑向蒼雲試射聲(四)第十一章 笑向蒼雲試射聲(四)第九章 春風走馬出京城(三)第一章 繫馬高樓垂柳前第十一章 笑向蒼雲試射聲(四)第八章 不到天明未肯休(二)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二)第四章 出門俱是看花人(一)第十二章 塞外鴻儒一布衣(一)第八章 不到天明未肯休(一)第十二章 塞外鴻儒一布衣(四)第十五章 莫道天子不早朝(二)第十五章 莫道天子不早朝(二)明朝火器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三)第六章 少年意氣快哉風(一)第八章 不到天明未肯休(一)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一)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二)第二章 新豐美酒鬥十千(二)第十五章 莫道天子不早朝(二)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二)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一)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二)第二章 新豐美酒鬥十千(二)第五章 從來高處不勝寒(一)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二)第三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二)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一)第十三章 一槊橫行三軍前(三)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二)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二)第一章 繫馬高樓垂柳前第七章 東郊春意盡逍遙第六章 百尺明堂坐天子(一)第二章 新豐美酒鬥十千(一)第五章 相逢意氣爲君飲(二)第八章 不到天明未肯休(一)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二)第九章 春風走馬出京城(一)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二)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四)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一)第六章 少年意氣快哉風(一)第一章 滿腹經綸猶落泊(二)第三章 偏坐金鞍調白羽第十一章 笑向蒼雲試射聲(二)第五章 從來高處不勝寒(二)第三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三)第十一章 笑向蒼雲試射聲(一)第六章 少年意氣快哉風(一)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一)第六章 百尺明堂坐天子(一)二十四衙門第四章 出門俱是看花人(一)第一章 繫馬高樓垂柳前第十二章 塞外鴻儒一布衣(三)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一)第十二章 塞外鴻儒一布衣(四)第五章 從來高處不勝寒(二)第十一章 笑向蒼雲試射聲(三)第十五章 莫道天子不早朝(二)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三)第四章 出門俱是看花人(一)第五章 從來高處不勝寒(三)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一)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一)第二章 家有萬金也空貧(二)第三章 偏坐金鞍調白羽第四章 出門俱是看花人(二)第三章 偏坐金鞍調白羽第九章 春風走馬出京城(四)第十三章 一槊橫行三軍前(三)第二章 新豐美酒鬥十千(二)第十章 紈絝誰知黎庶苦第六章 少年意氣快哉風(一)第四章 天下熙熙俱爲財(二)第九章 春風走馬出京城(二)第三章 偏坐金鞍調白羽第六章 百尺明堂坐天子(二)第十五章 莫道天子不早朝(一)第三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二)第十三章 一槊橫行三軍前(三)第十五章 莫道天子不早朝(二)第五章 從來高處不勝寒(四)第三章 偏坐金鞍調白羽第五章 相逢意氣爲君飲(二)第三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三)第六章 百尺明堂坐天子(一)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一)第十二章 塞外鴻儒一布衣(四)第十二章 塞外鴻儒一布衣(二)第三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三)第十四章 僧非僧兮道非道(二)第十一章 笑向蒼雲試射聲(二)第九章 春風走馬出京城(二)第九章 春風走馬出京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