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處于歷史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相互交織,新舊斗爭尖銳激烈。所謂,亂世出英雄。本書所展示的這些風云人物,或許算不上是英雄豪杰,但他們在那段歷史中反正是留下了濃濃的一筆。既然是演義,藝術加工總是不可缺少的,但筆者將盡可能的保留人物的歷史原貌。了解這些人的歷史活動軌跡,讀者會更深入的了解那一段的歷史。
作為中國近代兩個著名且具代表性的人物,蔣介石與胡適的“君臣”關系,很多年里被許多人所津津樂道。而以往學術界對兩個人關系的研究,大多依據胡適方面的資料,認為盡管他們有觀念上的沖突,但胡對蔣始終尊重與支持,蔣也對胡十分的禮遇。然而,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陸續公開蔣介石的日記,卻展示了另外的一面:即蔣1950年代起在日記中對胡適深惡痛絕,私下里大加痛罵,用詞也極重。于是,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這兩個人的關系。
談及胡適與蔣介石的關系,一般都開始于1927年。那時胡適認同國民黨元老蔡元培、吳稚暉等人的“見識與人格”,和他們一樣,基本上是支持蔣介石的,甚至認為蔣介石的奮斗目標跟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方向是相同的。
“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中,胡適與蔣介石一樣主張妥協、退讓,幻想通過外交努力爭取國際聯盟的支持,解決中日雙方的矛盾。兩個人是惺惺相惜的。
1937年,胡適被聘為“國防參政會”的參議員,并接受蔣介石的委派,赴英、美從事非正式的外交工作,開始決心變妥協為抵抗。
全面抗戰爆發后,胡適開始為蔣介石當“過河卒子”:胡適不僅拋棄了“不談政治”的承諾,還拋棄了“不入政界”的承諾。
...